圓覺經(jīng)
《圓覺經(jīng)》,佛教大乘經(jīng)典,一卷,唐·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,具名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(jīng)》,又作《大方廣圓覺經(jīng)》、《圓覺修多羅了義經(jīng)》、《圓覺了義經(jīng)》。收在《大正藏》第十七冊。是唐、宋、明以來教(賢首、天臺)、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(jīng)典。..[詳情]
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(jīng)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
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(jīng)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
▉第三十八次修學
「于是威德自在菩薩。在大眾中。即從座起。頂禮佛足。右繞三匝。長跪叉 手。而白佛言。大悲世尊。廣為我等。分別如是隨順覺性。令諸菩薩覺心光 明承佛圓音。不因修習而得善利。世尊。譬如大城外有四門。隨方來者非止 一路。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。唯愿世尊。廣為我等。宣說一 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幾種。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。速得開悟 游戲如來大寂滅海。作是語已。五體投地。如是三請。終而復始。爾時世尊 。告威德自在菩薩言。善哉善哉。善男子。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。 問于如來如是方便。汝今諦聽。當為汝說。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。及諸 大眾默然而聽!
師父:以上這段文,我們不修學,有些名相,大家查一查辭典就知道了。
「善男子。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。與一切法同體平等。于諸修行實無 有二。方便隨順其數(shù)無量。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!
師父:三種是什么?等一下我們再講。
「善男子。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!篃o上妙覺遍諸十方到底 是什么東西?看文就知道了。
經(jīng)師:「無上妙覺」是指無上甚深微妙法,是指實相法。實相法無相,無相能起一 切相,所以它能夠遍諸十方,出生如來與一切法,就像般若經(jīng)所講的,依般 若波羅蜜多,就是依實相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所以能出生如來與一 切法,是同體平等。心佛眾生本來三無差別,因為實相無相的緣故。
「于諸修行實無有二。方便隨順其數(shù)無量!褂谛扌蟹ㄩT是沒有二法,可是 方便隨順眾生根機的差別,而方便有多門,所以其數(shù)無量。禪宗講到,歸元 無二路,方便有多門,我們所要修證的境界是一,可是要入這個法有很多門 路可以入。
「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」,依二諦法來講,一切法本來是無相,無相 所以萬法歸一;一生萬法,所以循性差別當有三種,無性所以開出三種法。 以下講到如何修這三法──奢摩他、三摩?提、禪那。
師父:你們現(xiàn)在都進步了。第一個,慧經(jīng)講出來了。「無上妙覺遍諸十方」,和般 若有關系,般若是因地。經(jīng)上說,般若出生三世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,我們就可以想到了,不可死于文下。所以說,般若是妙智慧,再想一 想,為什么無上妙覺遍諸十方?
策師:無上妙覺可以說是法身,也可以說是畢竟空。畢竟空中可以出一切萬法,一 切萬法歸于畢竟空。所以在畢竟空中可以出如來與一切法,一切法無非是一 法,也不能說一法,因為它是無性,一切法是清凈、平等、沒有差別,所以 同體平等。
「于諸修行實無有二」,修行的法門都是要歸于無上妙覺,無上妙覺本來沒 有修行,可是方便修行有多門,所以方便隨順其數(shù)無量。「圓攝所歸循性差 別當有三種」,下面就是它的三種差別。
師父:慧策講到畢竟空,不錯!我們拿畢竟空來講,無上妙覺是畢竟空,畢竟空當 然遍十方;畢竟空建立一切法,出生如來與一切法;畢竟空沒有高下差別, 同體平等;畢竟空于諸修行實無有二。「方便隨順」,看其根性,眾生的根 性不同,而有三種差別。這個畢竟空還有些什么名字?你們要開智慧!不 可死于畢竟空下,畢竟空是對!般若也是對,佛說一法有無量名,這才把 你們眼睛慢慢睜開。誰還講?
我們就無相來看,「無上妙覺」就是無相,無相才能遍十方,無相才能出現(xiàn) 一切相,出生如來與一切法。無相法沒有高下,沒有分別,所以叫同體平等 ,同體大悲就是實相無相出的!赣谥T修行實無有二」,無相怎么會有二? 也通了。再想想,其它的,還有吧?
智慧門打開以后,就會慢慢圓融了。圓滿具足叫大開圓解,不過大開圓解不 了生死,還要念佛求佛接引。還有沒有要說的?
明師:一切法無非在一真法界之中,所以「遍諸十方出生如來」。因為一真法界無 性可以隨緣而起,無礙生出一切法,所以出生如來及一切法。一真法界是清 凈的,它是同體平等的,所以「于諸修行實無有二」,沒有差別。
師父:慧明說得對!一真法界是無性,都是相通的。一真法界當然遍滿十方,一真 法界無性,當然出生一切法,出生諸佛。佛是一真法界所成,一切法是一真 法界所成,無性緣成,就成就一切法,成就如來。因為無性,一真法界沒有 分別,所以平等、同體。一真法界無性,所以「于諸修行實無有二」,都是 相通的。還有沒有?你們智慧門要打開。
乘師:無上妙覺是不是大圓滿覺?「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」,一切法都是緣 起,緣起無性,所以是妙覺。「與一切法同體平等。于諸修行實無有二! 二法是魔法,所以本來沒有二法,為方便隨順眾生,所以開出無量法門,也 同歸一乘,循性差別當有三種。
師父:不錯!無上妙覺也就是大圓滿覺,大圓滿覺是另一個名字,也就是無上妙覺 ,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還有沒有?
你們講不出理由來,是沒有貫通,還是名相。你要是貫通道理,就離乎名相 了,雖然有言語,言語不是名相。
大家要發(fā)揮這個道理,不講衍文,衍文就是廢話,一語道破最高了。譬如圓 成實性,什么叫圓成實性呢?圓成實性就是無性,因為無性才能圓滿成就一 切萬法。誰還要講?
聞師:「無上妙覺遍諸十方」,無上妙覺有幾種說法,約因上講是眾生的佛性,約 果上講是般若波羅蜜,因為般若出生三世一切諸佛?墒菍W般若波羅蜜是無 所得法,無所得怎么體會呢?無上妙覺遍諸十方,事實上妙覺就含賅十方, 遍諸十方就是妙覺,因為般若法就是真空妙有,真空就是妙有,因為妙覺遍 諸十方,這是成佛之因。也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佛性,佛性遍諸十方,無障無 礙的。依此法行,能出生如來,師父剛才講般若出生三世諸佛,可是金剛般 若講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所以我們知道這個佛性的有,是無 性的,約佛來講,佛以無所得故,于燃燈佛所受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事實上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的妙覺,也就是佛,所以它講「出生如 來與一切法」。它是平等不二不異的,因為如果有佛能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,那就落入能所。這里是說不礙能所,而能所卻是無性,會入一真法界 性,也就是眾生的妙覺性,也就是彌陀要解修學的現(xiàn)前一念心,會到同體, 同一無性的緣故。如果這樣體會「于諸修行實無有二」,一切法畢竟不可得 的緣故。
無性法不可言語道,為眾生方便會入的緣故,所以假種種的緣修,方便隨順 。隨順可以從兩方面講起,隨順眾生的根性,法是沒有差別,不礙眾生無量 的差別,所以其數(shù)無量,這是約緣起邊講。因無性故隨緣,無有定法故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「圓攝所歸循性差別」,循性是循緣起,有種種的差別,約差別開出三種, 事實上這是無性所開出的方便。
師父:大家要把它銷歸自性,真正會入修行。我提醒大家,「妙覺」這個覺叫妙, 怎么叫妙呢?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;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,稱之為妙。覺就 是智慧,也叫妙智慧,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;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──無上 ,不可得嘛!和什么法門有關系?
明師:無上妙覺就是阿彌陀佛,因為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,無量光可以遍十方,無 量光就是無所不現(xiàn),所以可以出生如來與一切法。無量光,所以一切法都是 平等的,故「于諸修行實無有二」。所以出生如來,就是和阿彌陀佛一樣, 法界藏身。
師父:欸!他會到了。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,是不是橫遍十方?空而不空,不空而 空,是不是豎窮三際?好比虛空一樣,虛空無形無相,是不是?空而不空 ,不空而空;可是虛空橫遍豎窮,是不是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?
慧明講的法有緣起性空在里面,你再體會,誰體會到的,再講。有而非有, 非有而有,是不是緣起?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,是不是無性?你們的智慧 門打開!這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翻譯無量光、無量壽,那是方便說! 只有阿彌陀佛無量光,其它佛是有量光?沒有的事。只有阿彌陀無量壽,其 他佛都是有量壽?沒這回事嘛!那藉阿彌陀佛表現(xiàn)罷了。
大家再想一想,現(xiàn)前一念心,在彌陀要解里已經(jīng)修學過了。阿彌陀佛,一句 阿彌陀佛到底怎么樣?和有而非有非有而有,空而不空不空而空,有什么關 系?要這樣修行,要不然空空念阿彌陀佛。
策師:「無上妙覺」,我們可以說是一心,一心可以遍滿十方,橫遍豎窮,遍一切 處,遍一切時,所以能「出生如來與一切法」。一心沒有分別,所以同體平 等,于一切法都要會歸一心。會歸一心,本來沒有二,實無有二,但是方便 有多門,能夠成就一心。
師父:不錯!一心也是無上妙覺。不相信,我們看一看,無上妙覺就是一心,一心 就能遍諸十方。一心,佛知眾生一切法,不外乎一心。一心才能出現(xiàn)如來與 一切法,一心無二,所以同體平等。既然一心,修也是一心,不修也是一心 。這個一心,不是你修行才增進,也不是你染污而損減,這是你的一心。
大家既然知道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,是緣起;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,是無性 。我念一句阿彌陀佛是什么法?是不是緣起?假使是緣起的話,是不是有而 非有,非有而有?如果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緣起法的話,緣起法有性沒性?如 果無性的話,是不是也是遍諸十方?難道說我念一句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聽 不到?一句阿彌陀佛遍十方,是不是?我念如斯,佛自知。
既然你們都講到一心了,一心起凈土,是不是就是凈土?無性緣起,一心求 生西方,是不是就是西方?所以說,心念佛時,心即是佛。既然一心了,是 心作佛,是心是佛,對不對?是心作佛的時候,是不是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 ?是心是佛的時候,是不是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?銷歸自性了。
大家不要害怕,我心一想西方,就是西方。心想西方,不是西方,在你不誠 ,誠則一心。心想阿彌陀佛,就是阿彌陀佛,它遍十方嘛!好象彌陀要解有 講過,佛也遍,心也遍。所以我們現(xiàn)前一念心,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;空而 不空,不空而空。阿彌陀佛不是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嗎?他不是空而不空, 不空而空嗎?原來是介爾心,初無彼此異。你生第二念──尋求心,就不是 了。介爾心都是一樣。是不是這個道理?有誰要發(fā)揮的?
甫師:我剛才想到「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,我此念佛心,全體是法界!狗ń 圓融體和我的一念心是沒有差別的,也就是無上妙覺。師父講有而非有,非 有而有,我們念佛的心,念阿彌陀佛就是緣成,以這種法界的因來念佛,所 以全體是法界。因為阿彌陀佛遍十方,我這個心也就遍十方,所以沒有差別 。阿彌陀佛遍十方,也就是無所不在,但是要假緣起,所以我們的心要念佛 ,心就是佛。佛無所不在,沒有念佛,就沒有緣起,念佛就是緣起,所以心 即是佛。所以出生如來及一切法,與一切法同體平等,因為無性所以同體平 等,同體是法界。
「于諸修行實無有二」,一真法界,法界就是無性,所以無二!阜奖汶S順 其數(shù)無量」,可是種種的緣起差別,眾生根機隨緣有差別,所以有種種不同 的方便。下面就歸結到修行的三種方便。
師父:慧甫提出來了,「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!咕褪悄莻意思。你們要是會 到這一步啊!才算真會念佛。如果你會不到,你也念佛,練舌根;塾^講吧 !
觀師:「無上妙覺」,師父提到和般若經(jīng)有關系,就是在講實相。師父把它圓融, 會歸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我聯(lián)想到,無上妙覺是般若,是實相。如果依戒 律上來講,就是無作戒體。因為我們是修凈土,我想到這是自性清凈心,就 是無性。自性清凈心無性,所以遍諸十方,以緣起出生如來與一切法。其實 它是同體平等的。
「于諸修行實無有二」,實相無相,實相無不相,都是不二法門,方便隨順 就無量無邊!笀A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」,三種后面就會修學到。
師父:現(xiàn)在大家都差不多,已經(jīng)不是吳下阿蒙了,多少有點成就了。
牽涉到各宗,律宗──剛才慧觀講過了,凈土宗──我們本宗,有了,禪宗 有了,華嚴宗、天臺宗、唯識宗,統(tǒng)統(tǒng)都有,現(xiàn)在查注疏。趕緊把智慧門打 開!士隔三日,當刮目相看。〈蠹叶加羞M步了,我相信慧甫以前可能對「 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,我此念佛心,全體是法界!共欢桑楷F(xiàn)在我們 就知道,它是什么道理了。我們今天這樣的修學,也可以漸漸相信凈土念佛 法門是圓頓大乘,再也不是老太婆法門了。
「西方極樂國,去此十萬億,與我介爾心,初無彼此異!怪浪f得很妙 ,不知道什么道理,是不是?現(xiàn)在也可知道了,確實沒有錯吧?
所以,大家要至誠懇切念佛,至誠懇切念一句阿彌陀佛,不但阿彌陀佛聽到 ,十方一切諸佛都聽到。你現(xiàn)在應該確信了吧?因為它遍滿十方嘛!遍滿十 方是什么原因。烤壠馃o性。你現(xiàn)在可以知道,我們修凈土法門,沒有錯吧 ?
你既然知道念一句阿彌陀佛,十方諸佛皆知道。我再問你,一念貪心起,十 方諸佛知不知道?(答:知道。)可怕!一念淫心動,十方諸佛知不知道 ?多可怕!所以防這個心就像防賊,敬心如敬佛。你一天二六時中,有一念 昧良心的地方,十方諸佛皆知道,你還說是別人不知道。偷東西,我偷了, 別人都不曉得,十方諸佛皆知,怎么別人不曉得。多可怕!所以修行要謹 謹慎慎,不計一切,把這一生能夠謹謹慎慎,不犯大過錯,了結一生,往生 西方,萬幸萬幸!因為什么萬幸萬幸?我們一天起心動念多少次?你說你起 心動念,我沒說,我沒做,別人不知道,十方諸佛皆知道。所以大家要是有 習氣,盡量改掉,要不然你一舉一動十方諸佛皆知,地藏經(jīng)說舉足動念,無 非是罪,諸佛皆知。所以我們修凈土法門,應該要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,心 中不能有一點點阻礙,一點點對不起人,那十方諸佛都知道。謹謹慎慎、兢 兢業(yè)業(yè)了此一生。
「無上妙覺遍諸十方。出生如來與一切法。」這一段直接講到圓覺,妙圓覺 心就是圓覺,圓覺出生一切法,覺是出生一切凈法,迷是出生一切染法。染 法凈法都以圓覺為體,這就是告訴你圓成實性,圓滿成就一切諸法,叫圓成 實。
「同體平等。于諸修行實無有二!挂磺蟹ǘ家詧A覺為體,所以修行皆以證 入圓覺為究竟。圓覺體是本覺,圓覺稱為本覺,假修行而起始覺,眾生在不 覺當中,一起修行,一念佛號起,就是始覺。念到純熟的時候,就是究竟覺 。究竟覺就是始覺、本覺相和合,實無差別可言,故體雖同而用有別!阜 便隨順其數(shù)無量」,若隨順眾生的根性機宜則修行方便就有無量。大家看出 來了吧? (卍續(xù)一六?圓覺經(jīng)直解卷下?一一六上?一八)「此示法性圓滿本無迷悟 平等無二。但契一真。不假多行!埂傅跻徽妗,就是一真法界!腹试 于諸修行實無有二」,這個人講得很干脆!我們可以看出來,過去一切有成 就的祖師大德,都是一個鼻孔眼出氣,是不是?有會得深,有會得淺就是了 。
「此正入證之門也。然覺性遍滿一切諸法。則法法皆為入證之門。但隨機圓 攝。不無其要。故但有三門!顾杂X性遍滿一切諸法,圓攝一切,沒有分 別。是以隨順眾生的根機,圓是圓滿包含,就是圓攝!覆粺o其要」,就是 它有差別。「然此三門。即楞嚴三觀。」圓攝就是圓滿包含,差別本來無量 ,眾生根機不同,差別無量。把這無量差別圓滿包含起來,略說是三觀,這 是歸納,歸納就有三種,就是我們下面所講的,奢摩他、三摩?提、禪那。
「謂空假中也。……」天臺講空假中,這還是佛依二諦說法,一點都沒有錯 ,他在仁王般若說過了,色諦、空諦、心諦,三諦。天臺說空假中,色諦就 是世諦,空諦就是真諦,心諦就是中諦,就是禪那。禪那是定慧等持。下面 他繼續(xù)解三門,雖然我們還沒修學下文,但是可以大略探討探討。「古釋奢 摩他。此翻云止。以寂靜為相。義當空觀。三摩?提此翻云等至。亦名等持 。以幻化為相。義當假觀。禪那此翻云靜慮。雙離靜幻。以寂滅為相。下義 當中觀。然修證必須三觀者。以如來藏心具三諦理!谷鐏聿匦氖强、不空 ,是不是?不空是假嘛!空是空嘛!空假不二,就是中。「謂空。不空? 不空。此以三觀。各照一諦。圓攝一心。故曰圓照!挂彩菆A攝歸于一心。 此以空假中三觀各照一諦,就是奢摩他、三摩?提、禪那,圓攝一心,都圓 攝歸一心。
「以一心圓照則為頓」,怎么一心圓照三諦?天臺家說出來了,一空一切空 ,一假一切假,一中一切中──圓照。實在是佛說的即四句,即四句是什么 ?一切有,一切空,一切也有也空,一切非有非空。這時候我們知道,他這 么說,是在那邊說?一心圓照是頓,這樣就說出來,根據(jù)華嚴家判這是什么 中道?俗諦中道。天臺家判為頓,因為什么?天臺沒立頓教。它在藏通別圓 里都有頓,其實說起來,是俗諦中道。非空、非假、非中才是頓,叫真諦中 道。
「三觀次第各照故為漸」,漸是三乘法,先照空,后照假,再照中,有次第 。這么修道,最后照到中,以次第照到中,叫別教菩薩,不是頓教菩薩。頓 教在天臺說,就是圓頓大乘。
「其實本無三一次第之差也」,法是一真法界,唯是一心,唯是無性,唯是 圓成實,唯是實相,唯是無上菩提,沒有三一差別。頓教是一,漸教是三, 沒這個差別。我們今天到這里結束!這才叫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 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愿解如來真實義。
■第三十九次修學
師父:這是我們的道業(yè),也是我們大家的慧命,希望大家精進,好好維持。我計劃 ,今年開始有三個目標,第一個目標,尼戒注疏。第二個目標,凈土所有資 料編纂。第三個目標,佛法綱要的修訂。我希望我們今年一年,盡量完成它 ;如果不能完成,繼續(xù)努力。完成這三個目標以后,我們再作下一步的進度 。
我們現(xiàn)在修學用諦理,大家確實認清,這是我們初探佛法的入門,絕對沒有 錯。我們所用的諦理,華嚴宗講法界緣起,天臺宗講諸法實相,我們六祖永 明大師他講一心,圭?宗密大師他說禪宗的真源。
所以大家珍重!珍重!我們勉勉強強算是探討到佛法的真源了,不可以再自 暴自棄,不信了。不可再生我見,自生障礙。
「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。以凈覺心。取靜為行。由澄諸念。覺識煩動 。」
師父:「覺識煩動」,要修行,不修行你不知道。
「靜慧發(fā)生。身心客塵從此永滅。便能內發(fā)寂靜輕安。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 如來心于中顯現(xiàn)。如鏡中像。此方便者名奢摩他!
今天修學到這里。大家想一想,這個和永明大師講的一心,直接有關系了吧 ?和剛才講的圭峰宗密大師所說的禪源也有關系吧?它和諸法實相、法界緣 起有關系吧?和諦理有關系沒有?你仔細用心。
大家問問你自己,你出家一場所為何事?如此智慧,世間法千萬億劫所不能 得。
「奢摩他」,他說得很清楚,「以凈覺心」,什么是凈覺心?你想一想! 取靜為行」,這就是奢摩他。取靜為行和定有關系吧?那你想通了,F(xiàn)在我 們還沒看是什么經(jīng)文,他既然先講定,下面可能講慧吧?定慧以后才講等持 是不是?可能是這個樣。
在凈土法門好象是念而無念的階段,再往下看好象是無念而念的階段!赣X 識煩動」是修行的地步,修行到這里你才能知道,要起行。
悅師:「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。以凈覺心。取靜為行!惯@凈圓覺,剛才師 父提到一心,也就是一真法界,就是我們的自性清凈心。我簡單的體會,「 悟凈圓覺」就是由迷而悟,「以凈覺心。取靜為行!咕褪怯晌蚨鹦。昨 天師父講到隨信行、隨法行,這里講取靜為行,深的講應該是隨順清凈心而 行。
「由澄諸念。覺識煩動。」佛綱講「澄心靜慮為定」,由于澄諸念,覺識煩 動,妄想開始澄清以后,意識心會起煩動,師父以前講過修禪的人都會有這 種現(xiàn)象!胳o慧發(fā)生」,由定發(fā)慧!干硇目蛪m從此永滅」,由定發(fā)慧,就 知道身心都是客塵煩惱,從此永滅。為什么講「客」?客不是主人,不是真 的,是虛妄的,心經(jīng)講五陰皆空,所以五陰身心都是客塵,緣起如幻,從此 永滅!副隳軆劝l(fā)寂靜輕安」,就可以輕安。
「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(xiàn)」,十方世界諸如來心就是剛才我們 講的一心、一真法界、自性清凈心,下面作一個譬喻:「如鏡中像。此方便 者名奢摩他!
師父:自性清凈心有很多名字,我略提幾項給大家聽一聽。實在說起來,它無量, 一心也是它,圓成實是它,實相是它,緣起法界都是它,真如是它,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是它,法性是它,還有很多名字。第一義、中道義、了義,都 是它。佛為了使眾生了解這個道理,說了無量的名字,可是大家迷惑在名相 里,自生障礙。般若波羅蜜是它。
「靜慧」,大家知道,這里的慧當「用」講,由靜而起用,因為六祖說過, 定為慧之體,慧為定之用嘛!誰講?
乘師:從前面看下來,威德自在菩薩請問,末世眾生要求大乘法怎樣修行?怎樣才 能很快開悟?如何隨順圓覺妙心?就是剛才師父講的法性、真如法性。圓覺 妙性是清凈平等、湛然不動的,橫遍十方,在圣,它不增加;在凡夫,它不 減少。也就是經(jīng)上說,心佛眾生三無差別。會入修行,實無二法,因為佛只 說一法,二法是魔說。
但是前面講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,所謂方便有多門是說眾生根機不同, 所以有無量的法門,一即無量,無量即一。歸元無二路是說真諦,真諦不可 說,不可說而說,所以佛隨順眾生根機的差別,開出無量的法門。
我們今天修學第一種方便奢摩他,第二種是三摩?提,第三種是禪那,F(xiàn)在 看第一種!干颇凶印H糁T菩薩悟凈圓覺。以凈覺心!箖粲X心就是我們的 真如,就是法性!溉§o為行」,我們開始修行的時候以靜為行,這個靜本 來是好的,但是你取著,這里就壞在取著,因為靜是如幻的。如果你不取著 ,才是順佛因地的法行,因為佛的因地是清凈、平等的。
「由澄諸念」,剛才慧悅師講過了,就是定,對于外境不起分別、妄想。「 覺識煩動」,就是識心煩動。譬如我們念佛,念佛的時候心清凈,可是這是 暫時的,識心還是煩動。這時「靜慧發(fā)生」,不過這也是暫時,發(fā)我們的善 根而已,因為你對外境比較靜的時候就會產(chǎn)生。所以「身心客塵從此永滅」 ,客塵是指煩惱!副隳軆劝l(fā)寂靜輕安」,就是輕安。
「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(xiàn)」,我們知道十方世界諸如來的心都 是清凈的,佛本是無,清凈則有。眾生本來沒有,煩惱則有,心清凈則能和 佛相應。以下作個譬喻,「如鏡中像。此方便者名奢摩他。」好比鏡子一樣 ,鏡子是清凈的,我們心也是一樣,我們心稍微清凈,有什么東西都可以照 得很清楚。這樣的方便叫奢摩他,這樣的方便是對境取靜為行,而這個境是 如幻的。
師父:慧乘會到這個取靜為行,這個「取」字有個毛病。不錯,佛說過三種方便, 在佛法方面有一句話,歸元無二路,方便有多門,大家都作名相會,不知道 。為什么歸元無二路呢?諸法隨緣無性,歸元無二路;無性隨緣起諸法,方 便有多門,這是什么東西。恳苑奖愎,所以才有取靜為行,一個階段。取 靜不是叫你取著靜,小乘人執(zhí)著靜境。大乘以凈圓覺心澄諸念,沒有靜,諸 妄念不起就是靜。
「覺識煩動」,煩動是亂動,這個要修行。總之這三個方便都要修行,不修 行不知道。你要是修行到那個地步,大家夜晚作夢是不是?你修行到覺識煩 動,接近了,就會知道夢不是夢,自己在夢中也知道,是自己的心在亂動, 沒有層次,亂動。那個階段,叫初初會到覺識煩動,識心亂動嘛!沒有夢啊 !不修行,只講理論得不到的。慢慢地,你們妄想伏了,夢漸漸減少,就知 道了。在睡夢中也知道,我這不是作夢!我的識心亂動啊!誰還講?
聞師:剛才師父和幾位法師都講過,我再循著這個路講!干颇凶印H糁T菩薩悟凈 圓覺。」所謂凈圓覺,就是無自性的意思,無自性是一真法界性,一真法界 性和我們眾生拉得近一點叫佛性。以清凈心,不取于相的心,不分別心叫「 取靜為行」,會到法是緣生無性的,叫取靜為行。會到諸法實相時,我們的 分別心,會知道怎么會入凈圓覺,就是不取于相。我們知道心外無法,法和 心都無自性的緣故,會入諸法無性之體,若約事相來講,分別心就會慢慢薄 ,反而會了解到識心煩動,識心煩動是六識亂動。
前面如法開解,知道法是無生的,契入法性修行,「靜慧發(fā)生」,所謂靜慧 發(fā)生是由一真法界之體起大用,這大用能會入修行,也從始覺慢慢會入清凈 圓覺心!干硇目蛪m從此永滅」,發(fā)現(xiàn)一切法都是生滅的,法法都是無自性 的,所以身心客塵無非生滅,生滅當下即是無性,生滅幻化的,會入無性, 從此永滅。這是會入諸法實相,實相就是諸法。「便能內發(fā)寂靜輕安」,會 入法性。
從另一個角度講!赣沙沃T念。覺識煩動!谷绻麖亩B來講,由澄諸念是 無念,覺識煩動是念,念而無念雖然不礙分別,可是會入一心的話,就歸入 圓覺。所以「從此永滅。便能內發(fā)寂靜輕安。」所謂寂靜不是有個靜可得, 是會入法性,如法修行的緣故。
「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」,十方世界是依報,如來是正報,可是一真法 界中不可有如是的分別,因為法界一真,會入一真法界就是諸如來的心,這 清凈圓覺的心就于中顯現(xiàn)。如來心如果用體來講,就是不生不滅,可是不生 不滅,體用是不二不異的,它用一個譬喻來講,「如鏡中像」。「此方便者 名奢摩他」,事實上,它有觀的成份,只是這里偏重于止,就是會入一心。 講得很籠統(tǒng),請師父糾正。
師父:慧聞也提到「取靜為行」,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!這還是初方便,諸相沒 有嘛!你怎么會如如不動?澄諸念,一切妄想不起。「覺識煩動」,我是不 知道深的情形,不過根據(jù)理上和大家講一講。作夢大家都會到意思,覺得識 心煩動,你想一想,生死是不是大夢一場?我們現(xiàn)在瞪著兩眼在生死之中, 就是作大夢!如果你也能覺識煩動的話,如何了?是不是可以出生死了? 這要靠修行,不講理論。所以大家到這步田地就知道了,空談名相,那是無 用閑文;坌拗v吧!
修師:「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」,凈圓覺,我用最簡單的方式講,就是清凈心。以清 凈心取靜為行,就好比師父教我們以清凈心起佛號,這就是「取靜為行」。 「由澄諸念」,以佛號來澄清我們的妄想,妄想靜到極處,就會「覺識煩動 」。印光大師講,念佛就好比清珠投于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,佛號起就會降 伏你的妄想。妄想一降伏就會發(fā)現(xiàn)識心煩動,就好比水清就可以看到水里的 沙子、魚等種種的東西。
這時「靜慧發(fā)生」,你可以開發(fā)你的智慧,靜慧一生的話,就知道身心是空 的!缚蛪m從此永滅」,因為我們都被五陰身心系縛,被煩惱所縛。如果知 道五陰空,就不會被五陰系縛,所以身心客塵從此永滅,「便能內發(fā)寂靜輕 安」,因為你知道一切法空,所以內發(fā)善根,非常地輕安因為不會被五陰系 縛了。
「由寂靜故十方世界如來心于中顯現(xiàn)」,因為這時你的心和十方諸佛的心相 契合,所以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(xiàn)。因為本來都是一心的,我們的心和 佛的心沒有兩樣,所以說十方世界如來心于中顯現(xiàn),如鏡中像。
師父:慧修把「悟凈圓覺」,會入凈土法門。既然講到這里,我告訴大家,念佛法 門和這個方便有不同之處。佛說這三種方便都要先悟,唯有凈土法門不悟可 修,因為什么原因呢?凈圓覺起佛號,也對,起佛號就成凈圓覺,也是一樣 ,唯有念佛法門如此。他已經(jīng)講過,佛號入于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。所以這 是念佛法門不同之處,可貴之處。
還有一點!溉珑R中像」,大家不知道這個意思,我告訴大家,寂靜以后才 能現(xiàn)像!胳o」你會不到,你想那水,水要是不靜的話,不現(xiàn)影子,水要是 起波浪,現(xiàn)不出影子,唯有水平靜以后,好象鏡面一樣,一點不動,才能現(xiàn) 影子,就是那個道理。大家再繼續(xù)講!
經(jīng)師:「菩薩悟凈圓覺」,菩薩悟到實相法!敢詢粲X心」,以真心取靜為行,譬 如我們凈土法門,「取靜為行」就是都攝六根、凈念相繼。要真正的萬緣放 下,這樣自然能澄諸念,能夠止息妄想。止息妄想以后,靜慧發(fā)生。止息妄 想以后,一念不生,般若生。這個時候,就能察覺到「覺識煩動」,當下就 能「身心客塵從此永滅」。止息妄想的緣故,能照見五陰皆空,達到無我的 地步。
師父:大家要知道!胳o慧發(fā)生。身心客塵從此永滅!箵Q句話說,靜體起用,起 智慧之用,才能身心客塵從此永滅。身心客塵是什么?動亂。塵相,六塵緣 影,叫客塵。怎么永滅呢?你看那水,靜了以后,波浪不起,那個波浪就是 身心客塵。心體真正靜下來以后,它自然不起了,不起才能起慧用,才能照 影子!大家會這個意思!誰講?所以從這段文三方面所講的,都要有修 有證。
觀師:我也要從凈土法門來講。我從下面講「以凈覺心。取靜為行。」凈覺心就是 念佛心,以念佛心取靜為行,就是要念佛!赣沙沃T念。覺識煩動。」提起 佛號時,就不起妄想,例如我們剛打完佛七就能有這種體會。所以妄想并不 可怕,只要把佛號提起,自然沒有妄想。
「靜慧發(fā)生。身心客塵從此永滅!挂荒畈簧闳羯。般若慧可以讓我們 的身心客塵從此永滅,這是我們的法身慧命!副隳軆劝l(fā)寂靜輕安。由寂靜 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(xiàn)!辜澎o就是寂,「于中顯現(xiàn)」就是照。常照 而寂,就是智慧的定!溉珑R中像」,因為鏡很光明才能現(xiàn)像。其實這是靠 佛力加被,師父和我們講過,我們在念佛時,要至誠懇切,佛號愈至誠懇切 就會發(fā)覺佛號是我們的依靠,是我們的皈依,妄想并不可怕。所以我們打佛 七時,也會至誠懇切地求佛加被。
師父:要抓住它的要點,為什么其它的法門都要先悟后修,凈土法門不悟可修,什 么原因呢?先悟,靠自力,自力不悟不能修。凈土法門不悟可修,是二力─ ─自力他力,還有佛力,所以不悟也可以修。大家知道了,所以「十方世界 諸如來心于中顯現(xiàn)」,大家想一想,這和觀經(jīng)說的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,有 點關系沒有?為什么十方如來的心在我心中現(xiàn)呢?它和那「是心是佛」好象 有關系吧?誰講?
明師:「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。以凈覺心。取靜為行!箖粲X心就是無住心 。「取靜為行」,就是住而無住!赣沙沃T念」,因為你無住的話心就會沉 靜下來!赣X識煩動」,像師兄剛才講的,心很沉靜的時候,就好比止水, 能看到水里的泥沙。「靜慧發(fā)生」,就是金剛經(jīng)所說的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「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」,如果你會到無所住而生其心,你就可以了知身心所起 的客塵煩惱都是虛妄的,都是不真實的,從此就可以斷除!副隳軆劝l(fā)寂靜 輕安」,由定而生無住!赣杉澎o故十方世界諸如來于中顯現(xiàn)」,因為內心 無住的緣故,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。「如鏡中像。此方便者名奢摩他!
師父:慧明會到無住,不錯!就是般若講的無住心。無住心是什么?就是圓成實, 就是第一義,就是實相,就是法界,就是真如,就是中道。大家迷于名相中 ,所以不知道。本來是一個人,佛給它戴頂帽子,你不認識它了,再給它換 個帽子,又不認識它了,這是迷于名相。這是佛才說,如果執(zhí)取名相,如狗 逐塊。
這個「內發(fā)寂靜輕安」,它沒有負累。∩罒﹦佑胸摾,這個沒有負累了 ,沒有負累就是涅槃,二乘住著;鄄咧v!
策師:「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凈圓覺!刮蛉雽嵪酂o相無不相,知道法性。以凈覺 心,以無相取靜,是從無相知道一切法、一切諸念都是虛妄的,因為實相無 相。
「由澄諸念。覺識煩動!怪烙X識煩動,皆是過去的六塵緣影,都是虛妄 的。有這種靜以后,知道一切法都是無相,無相就是靜,靜能發(fā)慧,發(fā)慧就 能知道一切身心世界都是幻化不實的,都是緣起,就能遠離一切遍計執(zhí),遠 離生死,就能內發(fā)寂靜輕安。寂靜輕安就是與無相法相應,與無相法相應就 沒有分別,以此沒有分別,所以十方世界,現(xiàn)在佛、過去佛、未來佛的心都 是一體的,沒有差別。就像鏡中清凈能夠顯現(xiàn)一切相,一切相皆是如幻如化 的。有這種功用。
師父:大家都慢慢接近了。要知道,這個論修行,到這個地步,叫甘露門開,你進 不進在你了。你不進甘露門,是進地獄門,等地獄門打開,就慘了。甘露門 開,進門以后,登堂入室。好!你講。
悅師:師父!我有一個問題。剛才師父講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!顾允绞澜 諸如來心于中顯現(xiàn),因為我們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我為什么會這樣講?乍 看「如鏡中像」,會誤解以為鏡中照出來的像,其實它的意思是說,你的心 澄清以后,你自心就是佛,你自心就是如來心。
師父:對!為什么「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(xiàn)」呢?永明大師說過一心,還有二 心嗎?有如來心?有你的心嗎?你自己也講過自性清凈心,自性清凈心難道 還有如來心、你的心嗎?此是一法,莫作二會;勖飨戎v!
明師:「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(xiàn)」,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,如來心本是不動 ,眾生因為妄想執(zhí)著,被無明覆蓋,所以沒有辦法顯現(xiàn),F(xiàn)在因為澄靜的緣 故,無明、妄想的塵埃已經(jīng)拭除以后,如來心就不現(xiàn)而現(xiàn)了。就好比千江有 水千江月,月本是不動,只要水清,月就能影現(xiàn),不假方便。因為水清,它 馬上顯現(xiàn),沒有次第的。
師父:對!是這個道理。是不是實相。窟是實相,還是法界,還是一真。』勐 講。
聞師:聽大眾講,很歡喜!所以再講一次。法華經(jīng)講,佛出世的本懷為了眾生皆成 佛道。怎么成佛?剛才有幾位法師提到這問題,事實上這問題很值得我們商 榷。我們知道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如果知道這個法,真正體會這個法,才 能圓滿佛性。所謂佛性就是無自性,我們知道一切眾生都是緣生無性的,我 們如是解的時候,才能了達一切眾生皆有佛性!肝騼魣A覺」,也是悟到一 切眾生皆有佛性的意思。
以前聽師父講過,般若出生三世一切諸佛,般若是諸佛母。般若怎么成就諸 佛道呢?般若就是會到眾生皆有佛性的意思,只因不知緣生無性,以取相的 心,以無住的心起行。
「悟凈圓覺」是解,「取靜為行」是行,后面是依體起用!胳o慧發(fā)生。身 心客塵從此永滅。」這我們可以講是證,后面「鏡中像」是舉譬喻講,「奢 摩他」是約假名講,這叫方便,權巧方便。我們眾生本來在一真法界中迷惑 造業(yè)受苦,覺此法以后再起修!哥R中像」剛才師父有講過,它的特色是從 悟起修,從照而會到寂,所以假名叫奢摩他。
為什么般若能出生三世一切諸佛?常常聽師父講,一念不生般若生。一念不 生能契入不生不滅之性,一念不生最好的方便是一句佛號,煩惱什么時候滅 ,一句佛號就能起來,那叫一念不生。一念不生般若生,可以講佛種從緣起 。也可以講,諸佛就從這里生出來,為什么?第一個,你會到一念不生般若 生,叫無分別慧,這時你能慢慢契入佛的根本智。你以清凈心能起大用,就 能破微細之惑,因為一念不生般若生。用具體的方法,就是不可得義,從凡 夫的邪見一直破到菩薩的二邊見,乃至有所得,統(tǒng)統(tǒng)破盡。所以菩薩以般若 波羅蜜多,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不敢再講了!
師父:不錯!大家都會入一點點了,你要從修上再下功夫!甘绞澜缰T如來心于 中顯現(xiàn)」,于我真心顯現(xiàn),佛心即我心,我心非佛心。為什么我心非佛心呢 ?本來佛心是我心,因為我心中起煩惱造業(yè),所以我心非佛心,你還起煩惱 造業(yè)嗎?多可憐啊!
「于中顯現(xiàn)」,這是方便說叫「奢摩他」,究竟處叫海印三昧。大海澄清, 出一切相,稱之海印三昧。如何修行海印三昧呢?修行華嚴三昧,太深了, 還是念佛方便。大家會到?jīng)]有?你出家一場所為何事?甘露門一開,你不入 的話,你還想入地獄門嗎?還有講的沒有?這要論修行。男扌羞叀
彰師:我學講一點。我聽說,緣起無性,無性緣起,說得那么好聽,甚至說了無量 名。這個凈圓覺事實上不要名,要名不要名是世間無明。所以說,說了名相 ,沒有修行、沒有悟到、沒有證到,沒有用。但是有凈智,如果沒有名相來 引導,沒有假也不能顯真,所以以假色顯真。圓覺凈性本是不生法,本是無 自性、無礙,畢竟空中才能建立一切法,才能像師父說的海印三昧,無性故 才能一即一切,一切無性才能歸納一心。
「取靜為行」是論修行,如果二乘人是取空!赣沙沃T念」,就是水靜時, 知道諸念即是妄想,妄想即無性,那是緣起,不是實在的。覺識煩動是生滅 ,靜慧發(fā)生,由定發(fā)慧,「身心客塵從此永滅」,緣起幻化的法性,自然會 滅。就是一念不生般若生,法本不生。一念若生,那是無明,無明清凈,般 若生。「便能內發(fā)寂靜輕安」,這時沒有造作,當然不會受到果報,自然寂 靜輕安,這就是圓覺實性。
「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(xiàn)」,十方諸如來已經(jīng)證到無性緣起, 緣起性空,他才能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,在無量當中無性,他能歸納一心, 就是即四句,離四句。
師父:最后我告訴大家,這段文歸入到修行上。要是有人入此門者,趕緊起修,這 是脫離生死之要。「取靜為行」,怎么取靜為行呢?「由澄諸念」,不起妄 想就是取靜為行了,沒有靜行可以取。如果澄諸念,不起妄想的時候,你慢 慢可以達到一個境界──覺識煩動,進步了,有所收獲了。六祖說過,覺識 煩動的時候,就發(fā)生一種慧用,不受身心客塵所累了,就永滅,再也不起煩 惱,不造業(yè)障,不打妄想了。那個時候叫輕安,不受它負累。再講深的,我 就不知道了,我是根據(jù)理上和大家講一點。要是真正得到寂靜輕安的時候, 佛心在你心中現(xiàn),為什么?因為你心本來是佛心,由于識心煩動,由于亂打 妄想,亂起煩惱,亂造業(yè)障,才不現(xiàn)了。這些你都伏了,它自然現(xiàn)出來,所 以假名叫諸如來心在你心中顯現(xiàn)。
現(xiàn)在開始查注疏。這段文講修行!如果看懂以后,一步一步地修,怎么能 「取靜為行」?不起妄想,由于不起妄想,久久用功,可以自己覺察自己識 心煩動。
再發(fā)用的話,覺到識心煩動,粗濁的妄想、煩惱就不生了。那個時候,你慢 慢地就發(fā)輕安,輕安發(fā)起來的時候,我心即佛心。本來是佛心即我心,我心 非佛心,這個時候,你是我心也佛心了,叫入一真法界性,F(xiàn)在查注疏!
還記得吧?放焰口有一句,「觀世音菩薩!觀世音菩薩!甘露門開!宫F(xiàn)在 甘露門開了,佛已經(jīng)帶著你甘露門開了,你進也在你,不進也在你。
唉!我們誦經(jīng)誦到此地,才知道可憐愍眾生,為什么都不走甘露門呢?要進 地獄門。唉喲!可憐愍!佛給他打開甘露門,他不進去;魔給他打開地獄 門,他往里面鉆。魔還沒給他打開地獄門,他自己要開地獄門。
記住啊!「取靜為行」,要不起煩惱,不打妄想,這個就叫澄諸念了。慢慢 修行,你可以覺到自己識心煩動,那你有進步了。識心煩動,初初地是夢中 知道自己在作夢,零零亂亂,沒有整個的夢。進一步,知道生死也是一場大 夢,這個時候,你身心客塵永滅了,如海不起波浪。所以佛心即我心,我心 即佛心,會入了,F(xiàn)在是佛心即我心,沒有二心;可是你起煩惱,打妄想, 造業(yè)障,落入苦道,我心非佛心了。要是會入的,從此地了解的,入此門的 ,趕緊起修行。了解,不起修行的話,還是空談,沒有用。
千萬不要在甘露門以外仿徨不進!你們有誰先入此門,起修行,一天一天 不同了,一天一個境界。明明是一條光明路,拖都拖不進你,不曉得什么原 因?小孩子掉到井里去,他媽媽把他從井里抱起來,他哭!他亂蹦亂跳地哭 ,唉!
大家注意到,這是行,不是空談理論。誰是行啊?誰是智啊?文殊是智,普 賢是行。 (卍續(xù)一六?圓覺經(jīng)直解卷下?一一六下?一七)「乃悟后稱性修」,什 么是稱性呢?什么是性啊?有誰知道?說給我聽一聽。無性隨緣成萬法,萬 法隨緣還是無性,這就是性。無性隨緣成萬法,可以起修嘛!叫稱性而修。 「非迷中修也」。
「謂菩薩修行。先要了悟本有凈圓真心。依此不生不滅真心。安立觀行。凈 治歷劫無明習氣。以此為修。唯約稱性為修耳!剐捱@個性,性外無修。從 這點我們就知道,和凈土修行有不同的地方了,凈土是不悟可修,悟了也可 修,因為佛心即我心嘛!其余的都自力,先悟后修,不悟不能修。
「此示空觀行相也」,天臺的空觀,空觀就是定啊!「發(fā)覺初心以靜為首。 以未悟時一向妄想動亂。」所以先除妄想!附窦任虼诵摹<匆运蛴X心。 發(fā)起觀照。返觀不動之心體。故云取靜為行!谷§o為行,就是不起妄想, 不生煩惱。
「由此妄想消歇。則見阿賴耶中習氣生滅之相!咕褪怯X識煩動了,都在第 八識,可是,是從第六識出,從第六識,所以我說從夢中發(fā)現(xiàn)是什么?是獨 頭意識發(fā)現(xiàn)的。
「故云由澄諸念覺識煩動。久久觀察!共皇且惶靸商燹k到的,久久觀察。 「則自心光明。忽然發(fā)現(xiàn)。故云靜慧發(fā)生!轨o慧發(fā)生就是靜用發(fā)生,由體 起用。「心光一發(fā)。則頓見身心幻妄本來不有。故如客塵。如此則內脫身心 。故云永滅!勾蠹也欢@段文的,舉手我看看?都懂了,你趕緊起修行。 唉!這是佛道入門之處!到了此地要放下,放下到一個程度,要擔起,擔 起是菩薩,是大乘行了。一般人顛倒,看不破,放不下,他還要擔起,我要 度眾生,那是廢話。小學沒畢業(yè),我想教大學去,那辦不到的嘛!
(卍續(xù)一六?圓覺經(jīng)集注卷下?五一下?一六)「發(fā)心修行。欲趣佛果! 一開頭還是講修行,所以說這段文論修行,論修不論解。「先須了悟身中凈 圓覺性」,這是自力修,先悟后修。「以為行本。本即解也。」本就是解, 解入!敢澜舛薹綖槊钚……!
「覺心初建」,凈覺心初始建立,叫覺心初建。「力尚?微。理宜取靜安詳 。方能展照。以靜澄念。見分別之識煩勞動擾。」以靜澄諸念,就是澄妄想 念。「見分別之識煩勞動擾」,就是覺識煩動!敢蜢o生慧故名靜慧?头 本性塵污自體!顾歉鶕(jù)經(jīng)上,好象就是圓覺經(jīng)講的吧!「身心塵妄不起 名滅。……」,這個大家修學很久了,可以和大家講了,大家應該知道? 塵有滅沒有滅?誰知道?客塵不是實有,怎么有滅呢?不起妄想就是了。所 以假名叫滅。
「由離根境」,根是內根,塵是外塵,境是外境,境是什么?叫六塵。根叫 六根,緣根塵生六識,緣眼色生眼識,緣耳聲生耳識,……生六識,叫十八 界,都假的!竷刃淖蚤e寂靜清虛。輕安調暢喧塵永息。……」這輕安是一 種境界!這個境界得的有深淺不同。我說一說,我那不是輕安,近似輕安 ,不敢講得輕安。有一次我起大煩惱,三天三夜飯也吃不下,覺也睡不著, 我沒辦法,就狠命念阿彌陀佛。念了三天三夜的阿彌陀佛,突然間沒有一點 煩惱了,自己感覺要想大笑一場。煩惱那事情還有沒有?還有,可是不煩惱 了,就怪了!那不算輕安,僅僅近似而已。覺識煩動是境界,輕安也是一種 境界,不講理論,論修不論解。
「感應眾生圓明性體。與佛無殊。」圓明性體,還是佛心即我心嘛!沒有兩 樣嘛!「但以妄情凡圣似隔」,因為煩惱、妄想、業(yè)障,惑業(yè)苦落入苦道, 六道輪回。「凡圣似隔」,「似隔」似乎我們和佛隔離,其實沒有隔離,你 妄想起的時候,還是佛心即我心。「今身心相盡。妄念不生。圓覺妙心凡圣 交徹。……于染凈等境。心不妄緣故。寂靜是顯相。止是釋名。」這圭峰宗 密大師講的。
(卍續(xù)一六?圓覺經(jīng)直解卷下?一一七上?一一)「此最初功夫。一念頓證 無生也!惯@奢摩他是最初下手的功夫!复耸救胗^之效也。以圓覺妙心。 向以幻妄身心無明遮障!拐谡鲜钦谥埂S^怎么講呢?本來止沒有觀,觀沒 有止,定沒有慧,慧沒有定,對不對?不對。《ㄊ腔壑w,慧是定之用, 沒有分別的。天臺講止觀,止是觀之體,觀是止之用,體用而已。要不然, 一起分別,不會歸一心,那就糟糕了,佛心非我心,那愈講愈錯。
「今身心既脫」,身心就是根塵,身心有很多名相,大家不知道,身心── 六根,再有六塵,六根、六塵說明十二入,根塵生識,說明十八界,身心兩 個字,就是六根。十二入、十八界、五陰,稱為三科!竸t無明重擔歇滅。 故云內發(fā)寂靜輕安!乖掃@么說,不修行不知道,不從解上得。好象你等會 兒吃飯,那個菜看著很香,不知道什么味道,吃一口,真的知道了!傅酱 十方廓然。則本有法身挺露。」十方諸如來。⌒木褪欠ㄉ。「故云。諸如 來心顯現(xiàn)。如鏡中像。所謂諸佛法身入我性。」佛心即我心,諸佛法身入我 性就是「佛心即我心」!肝倚倪共如來合」,還是和佛心是一個?墒俏 們現(xiàn)在不同,這是要點,大家要記住,佛心固然是我心,我心非佛心,什么 原因?因為你起妄想,起煩惱,造惡業(yè),落入苦道,惑業(yè)苦不得出離嘛!「 乃妙契法身」,這個時候就是法身契合,我和大家講過了,這個時候怎么能 法身契合?以無所住心契無相法,就是法身契合。
「此正楞嚴返流全一。六用不行!咕褪橇ビ寐!六根清凈才得六根互 用,法華經(jīng)和大家講過了!甘絿琉ㄈ磺鍍簟F┤缌鹆葢颐髟!惯@ 是舉譬喻。琉璃內懸明月的例子,大家不知道,有誰知道這個例子?琉璃好 比透明的玻璃瓶子,里面什么東西都知道,內外清凈。
「乃至一切如來。密圓凈妙。皆現(xiàn)其中。當圓教頓破無明之相也!惯@是他 的見地,這是這個人的見地,他說圓頓境界?墒沁@時候到圓頓境界不到? 我征求大家的意見,這時間到不到圓頓境界?初方便嘛!可是他為什么說到 圓頓境界?要是約其方便,三種方便才說第一個,不到圓頓。約其究竟說, 可以說是圓頓,為什么?它是海印三昧嘛!
「此方便者為奢摩他」,「此翻云止。寂靜義。在因名止。在果名定。義當 空觀!咕褪侵,就是定,在因名止,在果名定。
(問:這一段是憨山大師的注解,他是禪宗開悟的大師,所以他這里有用禪 宗來解。可是一般講禪宗悟了以后,好象沒講到修行情形?)
禪宗的悟不同,略說有三種,破初參、重關、牢關,這三種還不了生死。最 后悟到首楞嚴定,才了生死。至于四禪八定,那更差得遠了。止觀法門是方 便禪,天臺的三止三觀是方便禪,不是祖師禪。祖師禪是頓悟,一悟一切悟 ,所以它叫見性成佛嘛!天臺的空觀不見性,二乘得空觀了。假觀,雖見性 還不徹底,中道第一義觀才見性徹底,所以叫方便禪。祖師禪不同了,圓頓 了。祖師禪度的眾生寥寥無幾,上根利智才得度,現(xiàn)在的祖師禪沒有了。好 !下課了。
■第四十次修學
師父:有件事和大家講,我們修學經(jīng)法,從理路上開解,按照諦理。這樣有什么好 處?可以見性。禪宗論見性,不論解脫。見性如果有好的,一解千從,解一 點一切解,圓教境界。
不可徇文,大家常聽說死于文下,就是那個意思!羔呶摹故桥阍岬囊馑。 要怎么能見性呢?見性須從理而入,僅僅在名相上面,不得其理。所以稱為 理性、理體,就是這個原因了。入理須假修行,入理一定要假藉修行,不假 藉實修,不能入。所以大家記住這一點,如果順這個路線前進的話,你受用 不盡!淺淺初會,所謂一解千從,那是很淺顯的道理,真正得受用的,你 可以了生死,你可以轉一切境。希望大家要切實用心!
「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。以凈覺心。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。即 起諸幻。以除幻者。變化諸幻而開幻眾。由起幻故便能內發(fā)大悲輕安。一切 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。彼觀幻者非同幻故。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。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。此方便者名三摩?提。」
師父:它一開頭也是講「悟凈圓覺」!钢X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」,小乘法執(zhí) 著實在有,心性他執(zhí)著心法,根塵他執(zhí)著色法,和大乘大不相同。
我提醒大家,為什么心性、根塵皆因幻化呢?因為心以色而立,根塵以心而 有,相因待法。我們很早講過,相因待法沒有,幻化的。知道相因待法是幻 化的,你慢慢地就入佛法了。相因待是依他起的,大家都知道,依他起無自 性就是圓成實,因為無性才能幻化嘛!
我再引導大家,幻化是性空?還是隨緣?(答:隨緣。)心有很多名字,般 若是一法,佛說種種名。六祖永明大師說,般若是名字,實際是名字,真際 是名字,第一義是名字,畢竟空也是它,無上菩提也是它,了義也是它,無 分別也是它,有很多名字,中道、圓成實都是它。六祖永明大師說,無知之 人不知一法,妄起辯諍,佛性、法性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……都是它。你 們大家常說自性清凈心,不就是它嗎?
悅師:「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。以凈覺心。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!蛊兴_會入 一心,就是自性清凈心,知道心性及與根塵皆是幻化。心性可以配成五陰, 根塵可以配成十二入、十八界。師父有講過,心性就是心,簡單講根塵就是 色,我們知道心是依色法而有的,色是心而起的,所起都是緣起,必是無性 的,所以是如幻的緣起。證這個道理的菩薩,「即起諸幻。以除幻者。變化 諸幻而開幻眾。」起如幻三昧,以如幻佛事來開導一切迷惑的眾生!搁_幻 眾」,幻眾是說眾生是如幻的,既然緣起如幻,它就不可得,所以金剛經(jīng)講 「度盡一切眾生,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。」
接著「由起幻故便能內發(fā)大悲輕安。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。」「大悲 輕安」,輕安有定的意思。起大用當下就是那個體!敢磺衅兴_從此起行漸 次增進」,一切菩薩都因前面講的定起行──大悲行,漸次增進。漸次增進 到一個程度,「彼觀幻者非同幻故。非同幻觀皆是幻故。」已經(jīng)知道心性及 根塵皆是幻化的,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,「非同幻故」,已經(jīng)不是迷惑的 眾生了。所以「非同幻觀」,已經(jīng)不是所觀的眾生,因為不管能觀與所觀的 眾生,皆是幻化,一切法皆是緣起,不可得的,所以「幻相永離」。「是諸 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」,幻相永離是菩薩所要圓滿的妙行,起種種行都要 會入自性清凈心,會入實相,會入不可得,就是妙行。「如土長苗」,譬喻 妙行要漸次如土慢慢長苗出來!复朔奖阏呙?提」,能觀、所觀皆盡 ,名三摩?提。
師父:慧悅提出來了,提到如幻三昧。這是菩薩的如幻三昧,知道了吧!這就是如 幻三昧,得如幻三昧者──大菩薩,神通功德力,不可思議,他可以把地獄 火化為清涼池。
再提醒大家,這個凈圓覺心,還有一個名字,一實諦。一實諦也是凈圓覺心 。既然知道一實諦也是凈圓覺心,就可以知道很多了,腦筋不要像鋼筋水泥 。一實諦出四諦、二諦、三諦、無諦,是不是?那么我們知道,如果一實諦 是凈圓覺心,一實諦也無法可說。如果知道凈圓覺心是一實諦,那二諦、三 諦、無諦、四諦,都是凈圓覺心,大家會一會。所以我們修學到此地知道, 這是如幻三昧。他講「如土長苗」是漸修,是的。如土長苗是漸次增進,用 譬喻解釋增進。誰還講?
明師:「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凈圓覺!刮騼魣A覺就是悟入實相法印。「以凈覺心 。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。」我們知道實相無相,為什么無相?因為心 性、根塵這些都是依他而起,依他而起就沒有自己的自性,所以就說它無性 ?墒请m然依他而起,可以隨緣而起,這隨緣而起是假立的、幻化的,所以 叫它無相無不相。
「即起諸幻。以除幻者!辜雌鹬T幻就是起如幻的假觀,像前面所說的,「 以凈覺心。取靜為行。」可以說是空觀!讣雌鹬T幻」是假觀,以假觀除幻 者,除虛妄心。「變化諸幻而開幻眾」,起如幻三昧,開示被幻心所迷的眾 生。
「由起幻故便能內發(fā)大悲輕安」,因為能起如幻三昧,觀眾生都是如幻的, 所以能夠造如幻道場,大做水月佛事!敢磺衅兴_從此起行漸次增進」,一 切菩薩從這里起修行,「漸次增進」,慢慢增進!副擞^幻者非同幻故」, 「彼觀幻者」就是在修如幻三昧的菩薩,不同于被幻所迷的眾生,「非同幻 觀」,因為能所雙泯。「是諸菩薩所圓妙行」,這就是諸菩薩所圓滿的修行 !复朔奖阏呙?提」,三摩?提就是假觀。
師父:這個「凈圓覺心」!它可以一心出二門,大乘起信論說的,心真如門、心 生滅門;勖鲃偛耪f過的空假,這就是空假中,天臺所出的。一心就是空, 就是假,就是中。華嚴家,一心出二門,那二門?海印三昧、華嚴三昧。法 華也出二門,實相無相,實相無不相。不錯!天臺是空假中,大家注意到一 點,前面奢摩他說「內發(fā)寂靜輕安」,大家注意到!這段文是說「內發(fā)大悲 輕安」。大悲就是如幻三昧,法中無我也無人,那對誰發(fā)大悲?誰是能發(fā)大 悲?誰是所發(fā)大悲?都是如幻的。
「彼觀幻者非同幻故」,我不是時常和大家講嗎?反觀觀自性嘛!你不必壓 制煩惱,用這個如幻三昧,說:「你是煩惱,我知道的!惯@就不是煩惱了 。所以「彼觀幻者」,能觀幻化的人,他自己就不是幻者。「你是煩惱」, 當然你就不是煩惱了,這個法門誰說的?天臺智者大師提出。大家認識清, 這是菩薩的如幻三昧。
「三摩?提」,其實三摩地、三摩?提都有共通的意思,我們可以說一個是 止、一個是觀。奢摩他是止,這是觀,觀不離止,止不離觀,所以三摩?提 也是從凈圓覺起。大家不相信,你看看!三摩?提和三摩地,可能是翻譯的 有點差別。
清凈心才能入,如果你現(xiàn)在還打妄想,一點都不入。你看!如同嚼蠟一樣 ,一點味道都沒有。等你一絲一毫不動心的時候,不見一法的時候,就見般 若波羅蜜了。有三個方便,誰看得出來它的根本在什么地方?它是方便! 圓覺心是根本。講吧!
甫師:「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。以凈覺心。……」前面那段也是悟凈圓覺, 這段也是悟凈圓覺,下一段也是悟凈圓覺,也就是說,像師父講的,以悟凈 圓覺為根本。一切法不離實相的道理,因為悟凈圓覺就是實相,就是中道, 因為實相開發(fā)出來有隨緣一切法。這里是第二個方便,它以凈圓覺心,不住 著空。知覺那個心性,心性就是空,根塵是隨緣而有,空和有都是幻化。這 樣就不住著于空,不住于有,能夠起一切的幻化佛事,度一切眾生,入世間 不染世間,以如幻方便來開導如幻的眾生。
「由起幻故便能內發(fā)大悲輕安」,他能出空入假,才能發(fā)大悲,因為他能隨 緣的緣故,所以能起大悲心,知道一切法如幻,才能發(fā)大悲心。聲聞人不敢 發(fā)大悲心,他們認為有生死,有眾生可得,不敢發(fā)大悲心。這里講菩薩知道 如幻,所以才能發(fā)大悲心。「一切菩薩從此起行」,也就是因為這樣,菩薩 能起一切六度萬行,增進菩薩道。
「彼觀幻者非同幻故。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!怪攸c是「皆是幻」, 然后「幻相永離」,他能離一切相而行,就是說能隨緣,不住著空,不住著 有。
「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」,妙行就是有而非有,隨緣而有,可是他也 不住著空。這樣他就能慢慢增進,如土長苗,「此方便者名三摩?提」。
師父:大家腦筋打開。』鄹χv出來了,他以空、有,當然是可以講。這和那個「 奢摩他」,我們假設是寂,可講出很多名字,三摩?提假定它叫照。寂是體 ,照是用,寂而照,照而寂。我和大家再講一點。「彼觀幻者非同幻故」, 「觀幻」我已經(jīng)講過,它自己就不是幻,「非同幻觀皆是幻故」,非同幻觀 ,假使起分別的話,能觀不是幻,所觀不是幻,有能所的話,對待,它假立 的。既然都假立,都無性。無性假立的,所以皆是幻。
大家聽懂意思了吧?所以它說「非同幻觀」,一心當中那有同,那有不同啊 ?無性就是緣起,緣起就是無性,那有同啊!所以它說「非同幻觀」。不同 的話,那就是對待而起,依他而起,都是無性,都是假立,所以皆是幻故。 大家再看下面。講吧!
策師:這段是講菩薩悟凈圓覺,我們可以說,菩薩悟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在凈 土里面,三輩往生都要發(fā)菩提心,這里三個階段都要以凈覺心來修行。因為 圓覺是它的根本,所以都要發(fā)菩提心。菩薩的事業(yè)是以發(fā)菩提心為重,為什 么菩薩能發(fā)大菩提心?他知道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 知道心性及根塵,知道理就是事,事就是理,理事無礙。理無性隨緣成萬法 ,萬法就是一切根塵、十八界、一切法。一切法都是無性,會歸真如,菩薩 知道一切法皆是無性,所以皆因幻化,這種幻化的法就是無性。以無性故, 能不變隨緣,起諸幻化,譬如觀世音菩薩能隨緣不變,起種種行,度化一切 幻相!讣雌鹬T幻」,像觀世音菩薩能隨緣不變,起種種行,度脫一切幻相 !敢猿谜摺篂榱硕然娚艹芍T幻,變化諸幻!搁_幻眾」,現(xiàn)種 種幻相。
「由起幻故便能內發(fā)大悲輕安」,一切菩薩都從大悲輕安而起的,他知道一 切法都是幻化的,不實在。知道不實在,他就有妙智慧,如幻三昧智慧,這 種智慧就是見性。菩薩見一分法性,破一分無明,所以漸漸地增長──見法 性,見法性就是證法身,所以菩薩有他的漸次。「彼觀幻者」,菩薩能三輪 體空,能所雙亡,所以幻相永離,知道一切幻相都是虛妄的,幻相歸真如, 就是圓覺。這就是菩薩的妙行,這叫妙智慧,就是方便,方便就是妙有,妙 有就是三摩?提。
師父:我們修念佛法門,念佛三昧和這個似乎相近似!富孟嘤离x」,緣起一切法 ,皆是幻相。性空法,是不是真實的?性空就是緣起,既然緣起是幻相,不 住有;性空也是幻相,不住空。一切不住,則住般若波羅蜜,則住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。你們辦一切事情,不生煩惱,則不;雖不生煩惱,在念佛定 。雖在定中,不妨礙辦一切事情。幻相永離,就是不住有,不住空,不住也 不住,如果住于「不住」,還是幻相。
聞師:這段文所講,一個是屬于菩提心,一個是屬于菩提行。這里經(jīng)文講到「善男 子。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。以凈覺心!箖魣A覺心是無所得心,如果不會凈圓 覺心,不知道自性清凈心,是有所得心,有所得心就不是圓覺心。我們知道 ,菩薩以無所得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無所得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,簡單講就是菩提心,因為菩提心,才能起菩提行,起菩薩的如幻三昧 。眾生有所得心,就起愛見心,愛見大悲。不同菩薩的大悲心,因為菩薩的 大悲心是從菩提心所緣,是從智起悲,菩薩的悲是悲智雙運,凡夫是愛見大 悲。
「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。以凈覺心。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。」這是我們 眾生最容易起惑造業(yè)之境,我們知道眾生有所得,不外乎根塵相對的時候。 眾生認為一切都是實有的,假如在這里起愛見,就落入凡夫行,落入生死流 。菩薩知道根塵相依無性,依他而有,從依他會到圓成實,圓成實和依他本 來是不一不異的,從空出假,所以知心性及根塵皆是幻化。不住于空,就是 從空起幻化,即起諸幻?傊鷾缍际蔷壠鸩豢傻,真正會入不可得,這 不可得是可以隨緣成就萬法,可以從畢竟空即起諸幻。「以除諸幻」,諸幻 收歸成兩類,就是身和心。我們知道眾生就是迷惑在這一點,妄認四大為自 身相,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,認為色心二法為實有,他就除這個諸幻,起 幻化除諸幻。「變化諸幻而開幻眾」,菩薩起大悲心,種種方便,開發(fā)眾生 。
「由起幻故便能內發(fā)大悲輕安」,這總說就是發(fā)菩提心起菩薩行,因為佛種 從緣起。菩薩稱為法王子,法王子能成佛,不落愛見大悲,就是菩薩起如幻 三昧。
「一切菩薩從此起行」,從如幻三昧起行!笣u次增進」,大家都講過了。 「彼觀幻者非同幻故。非同幻觀皆是幻故!箮煾赋3i_示我們,能知道煩 惱,它就不是煩惱。眾生知道根塵,乃至知道根塵識心念念變化遷流,現(xiàn)在 我們都認賊作父,認為生滅實在有,認為生滅就是我們的身心實相。這里就 不一樣。
「彼觀幻者非同幻故」,以智慧觀照,「非同幻觀」,不同于幻觀。因為能 觀它絕對和所觀不相同!附允腔霉省,事實上,所觀的如幻,能觀的也是 一樣!不能說離開能觀,有一個所觀是實有的!附允腔霉省,能所皆是 相緣無性,在這生滅里面,你就知道本不生不滅,這時生滅、不生不滅,皆 歸于一真,歸于一心。「幻相永離」,簡單講就是以無住心契合無相法,就 是中道義。菩薩不住于有,不住于空,能所都是相依而有,無自性的緣故, 這是菩薩所圓妙行,就是以無所得心契入無相法,以智起大悲。這種菩薩的 大心,「如土長苗」,慢慢增進。這種是方便,因為六祖說過自性本清凈, 本來無一物。如果懂這道理,要如法起修!复朔奖忝?提」,這種方 便叫觀。
師父:講吧!
修師:「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」,悟凈圓覺就是我們的圓覺妙心!钢X心性及與根 塵皆因幻化。即起諸幻。以除幻者。」我想到,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 多時,能照見五蘊皆空!钢X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」,知道五蘊皆空。 「即起諸幻。以除幻者!惯@樣就能度一切苦厄,因為起一切幻化的佛事, 除一切種種煩惱,照見五蘊皆空,能度一切苦厄,起一切如幻三昧,變化諸 幻!付_幻眾」,度一切幻化的眾生。
「由起幻故」,由于起如幻三昧的緣故,便能內發(fā)大悲輕安,因為以悲導智 ,行如幻三昧,所以能內發(fā)大悲輕安,而我們眾生被業(yè)所縛。悲是拔一切眾 生苦,以悲心導智,起如幻三昧,從此起行,「漸次增進。彼觀幻者非同幻 故!埂副擞^幻者」是觀一切幻化眾生,「非同幻故」就是非空,「非同幻 觀」就是非假。因為幻就是空,幻觀是假,非空非假……
師父:我舉一個例子,我看你,我就不是你……
修師:就是非空非假,沒有著相……
師父:我看你,我觀你,我就不是你。我觀幻,我就不是幻。
修師:「皆是幻故」,都是緣起性空,性空緣起。「幻相永離」,因為緣起性空, 性空緣起,就入中道!甘侵T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」,這是菩薩所圓妙行 ,好比土在長苗,是漸次增進的,「此方便者名三摩?提」。
師父:大家注意到,幻化、幻者都幻得迷迷糊糊了!讣雌鹬T幻。以除幻者。變化 諸幻。」我和大家講一講,佛說過如幻三昧,菩薩得如幻三昧,三千大千世 界起大火燒的時候,一滴唾液就把火熄掉了。怎么熄掉呢?因為大火燒,是 幻化的,不是真實有的,緣起的。唾液也是幻化的,也是緣起的,所以「即 起諸幻。以除幻者!挂酝僖旱幕,滅大火的幻。
「變化諸幻而開幻眾」,有一句話大家沒想到,建水月道場,如幻吧?度如 幻眾生,也是如幻吧?這你看「變化諸幻而開幻眾」,就容易了解了。我們 建水月道場,變化諸幻。《热缁帽娚,眾生都是如幻的。這樣建水月道場 ,度如幻眾生,才能「由起幻故便能內發(fā)大悲輕安」,我們建道場,度眾生 ,都是大悲嘛!知道吧?最后一個講!
觀師:凈覺心,我以念佛心來講。念佛心就是覺知心性及根塵皆是幻化,「即起諸 幻。以除幻者。」就用種種幻化除幻,因為一切都是如幻的!缸兓T幻而 開幻眾」,菩薩起種種的如幻方便,因為他修如幻三昧,度化如幻的眾生, 所以他以無所得度化眾生。
「由起幻故便能內發(fā)大悲輕安」,這是和前面不一樣的地方,前面是講智慧 ,現(xiàn)在是講慈悲,慈悲里面要有智慧,智慧里面要有慈悲,菩薩特別的地方 是他有大悲!敢磺衅兴_從此起行」,一切的菩薩都要有大悲才能從諸幻起 行,而且是漸次增進,所以菩薩有不同的位次!副擞^幻者非同幻故。非同 幻觀皆是幻故!箘偛艓煾柑岬剑骸改闶菬⿶,我知道!乖诖蚍鹌邥r更能 體會到妄想,其實把佛號提得很清楚的時候,就知道:「你是妄想!」假如 知道妄想,這時候就好辦事,這時就不依妄想,因為佛號就是一把智慧之劍 ,照見煩惱,所以一切都是如幻的。「幻相永離」,就不會執(zhí)著幻相。
「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」,菩薩圓滿修行甚深微妙的法門,就是如土 長苗。所以我們知道,我們要以念佛心來念佛,因為仗佛力加被。我們凡夫 要度眾生不是那么容易,最好能乘愿再來。因為往生以后,能回入娑婆度眾 生,巧把塵勞為佛事。這里提到,菩薩以念佛三昧來修行,以無所得心來念 佛。假如以「法中無我亦無人」來共勉,就非常受益。仗佛力加被,我們把 佛號念得清楚,聽得清楚,就是學習菩薩的如幻三昧。
師父:一開始我就提醒大家,「奢摩他」講內發(fā)寂靜輕安,「三摩?提」講內發(fā)大 悲輕安,「禪那」講內發(fā)寂滅輕安。這我告訴大家要注意到,是什么原因呢 ?都在修,論修不論解,所以這個方便在修。如果你修沒有修,解沒有解, 你看這段文時,就感覺很乏味了,F(xiàn)在開始查資料!
一切如幻如化,可憐愍眾生,就在如幻如化當中爭得面紅耳赤。我們教門下 ,可以把道理講出來;宗門下不如此,你懂就懂,不懂就算了,他叫你用你 自己的悟性去證。∧先獢刎埵且粋公案,東堂西堂之僧諍論貓有沒有佛性 ,南泉就把貓抓起來,說:「你說出理由來,我放了貓;說不出理由來,殺 了牠!」大家迷迷糊糊的,不知怎么說,南泉就把貓斬了。趙州禪師回來晚 了一步,南泉就說:「你能不能說出理由,道出來,貓就不斬;道不出來, 貓就斬。」趙州禪師把自己的鞋子脫下來,放在頭上,出去了。大家不曉得 意思,我們猜想是,眾生顛倒。為什么顛倒?不知道幻化,顛倒。南泉就說 :「你早回來,這貓就不被殺了!顾源蠹抑溃戒定慧!我們天天在 如幻如化當中,爭名奪利,爭地位,爭人我,兩眼一閉就百年身了。唉!
我們都在顛倒之中,更造顛倒業(yè)。眾生在顛倒迷惑當中,能把他救出來,太 難了!大智慧者,放下一念顛倒,出來了。
……身不是如幻的嗎?誰知道?身本沒有,現(xiàn)的身是如幻的。我們的身從兩 種法來,一個是煩惱,一個是業(yè),是不是?無明生行,無明是煩惱,行是業(yè) ,然后有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,然后因為愛,愛潤生,愛是愛取煩惱, 有是業(yè),然后是生死。這一切都是從無明來的,是不是?無明才有行、識、 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無明是不是實在的?無明虛 妄的,無明空,行當然空。以愛潤生,愛也是空,取也是空,有也是空的。 所以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皆是空的,那有身?所以觀音菩薩在心經(jīng)說五陰 皆空嘛!我問你,菩薩以愛潤生,是以空度化眾生?以有度化眾生?這如幻 的,你如果執(zhí)著實有,那就顛倒了。
……女眾擦胭脂抹粉,你們拚了老命看病,不知道你身是如幻的。所以佛說 ,愚癡人養(yǎng)色身,智慧人養(yǎng)慧命。在十二因緣當中,不出來。 (卍續(xù)十六?圓覺經(jīng)直解卷下?一一七下?一四)「此示假觀行相也。心性 識也。」這心性,它內是心性,外是根塵。心性就是識,不是本性,不是根 本性。根本性是無性為性,識名色六入,是那個識,所以也是幻化的!钢^ 依所悟凈圓覺心。發(fā)起智照!怪腔鄣谋拘。「照彼識與根塵。本來不有。 」所以我們知道小乘人立色法、心法,那層面太低了!附砸驘o明之所變現(xiàn) 。雖有而性常自空!闺m緣起而性空,有而?。有而?眨褪钦斩< !腹试平砸蚧没,這都是幻化!溉换没钢δo明也」,在十二因緣 ,枝末無明是那一個無明啊?愛取有是枝末無明,也叫潤生無明。無明行那 個無明是根本無明,也叫發(fā)業(yè)無明。
「既了自已(己)識及根塵悉如幻化。則例觀一切眾生。一一如幻!怪 自己識及根塵都是幻化的,以這個例子看一切眾生,也是一一如幻!腹试 。即起諸幻以除幻者。」我們可以了解,建水月道場,就是「即起諸幻」。 「以除幻者」,就是度如幻眾生。「諸幻謂幻智」,度眾生的幻智!复嘶 者。推根本無明。謂依如幻始覺之智!谷缁檬加X之智就是度眾生之智! 頓破根本無明」,破根本無明,大家知道,這很深了!破無明行那個無明。 「變化等者。謂除滅無明。自然而有不思議業(yè)用。」建水月道場就是不思議 業(yè)用嘛!「故云變化諸幻。而開幻眾。廣作度生佛事!惯@就是菩薩建水月 道場,度如幻眾生了。
「現(xiàn)十界身」,十法界。「普應一切。此出真涉假之行相也。」出真涉假就 是天臺宗出空入假,空是真,怎么知道空是真呢?它說入空觀體真止嘛!三 止三觀,入空觀是觀,體真止是止,止觀雙運。出真涉假之行相就是出空入 假之行相!赣善鸹玫日摺V^已證真如。從真如起利生事業(yè)。而以同體大悲 。廣化眾生!咕褪谴蟊p安!覆蝗”娚。故云大悲輕安!苟缺M無 量無數(shù)眾生,而無一眾生得度者。
「一切菩薩。從此起行漸次增進!埂复耸居^行增進之相也。以證性未圓無 明未凈。」因為證圓覺性還沒圓滿。「漸漸深入。故云漸次。以對待未忘。 」「彼觀幻者非同幻故。非同幻觀。皆是幻故!惯@是對待未忘,幻是空, 有這種觀,所以對待未忘。這個「忘」不讀「ㄨㄤˋ」,應該讀「ㄨㄤˊ」 !赶惹菜^之境。猶存能觀之智。故云彼觀幻者非同幻故。……然所觀既 妄。能觀亦泯。若存能觀。猶未離幻。故云非同幻觀。皆是幻故。」因為都 是對待。「能所雙忘。境智俱絕。唯一真心。故云幻相永離。」
「是諸菩薩所圓妙行」,這是菩薩圓滿成就的妙行!复擞髟鲞M之相也。謂 菩薩觀行。境智雙忘。一真獨立。則法身真地。智種靈苗漸漸增長。土喻法 身真地。本覺真如如種子。觀智增明如苗長!
「此結觀名也。梵語三摩?提。此云等至。」等至和等持有分別,大家想了 解的話,查辭典可能有記載!傅瘸种。能至圣位故!箍次奈覀兙椭 。我們雖然猜,猜得不遠!
(圓覺經(jīng)講義?一八二?七?圓瑛大師)「若諸菩薩發(fā)心修行」,也是重于 行,所以三觀都是重行,論修不論解!副匾晕蚪鉃橄取梗蛢敉练ㄩT不同 ,凈土法門不悟可修!赶纫蚪獗居姓鎯魣A覺妙心,以為觀行之本,即是 成佛之因!钩煞鹬,這個因是什么?這個因就是正因佛性。正因佛性、 了因佛性、緣因佛性,這是正因佛性。正因佛性也叫中道義,也叫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,也叫無所有,也叫不可得,也叫實相,也叫法界。和我們剛才 講的那個名稱一樣,也叫般若。所以般若是一法,佛說種種名,就是正因佛 性。成佛之因叫正因,以正因才契圓覺妙心!敢来瞬簧粶鐬橐虻匦,然 后躡解起行,是稱性而修耳!谷拊谛裕云鹦。
「依本悟真凈圓覺妙心,發(fā)起智照。知覺,即智照也。照彼心識及與根塵, 皆是無明,迷真而起。雖有而性常自空,故云:皆因幻化。然既已覺照識與 根塵皆如幻化,則例觀一切諸法,無非如幻。即起諸幻,以除幻者:諸幻, 指幻智;幻者,謂根本無明,彼是能幻之者。除幻者,依如幻始覺智力,頓 破根本無明。以四相無明,既已除滅!顾南酂o明他沒說出來,四相可能是 我人眾壽相。大家回去找資料,也可能是根本無明、枝末無明、發(fā)業(yè)無明、 潤生無明,還有很多名稱。
「自然而有三輪不思議業(yè)用現(xiàn)前。……」大家知道什么是業(yè)?就是身口意業(yè) 。
「故云:內發(fā)大悲輕安。此同體大悲心,觀一切眾生,與我本來同體。我今 已悟、已修,而眾生仍然不覺,廣設方便,普度眾生。終日度生,無問勞慮 ,當度眾生,不取度生之相,故云:大悲輕安!惯@是他見地。他說度盡一 切眾生,不取眾生相,叫大悲輕安。「一切菩薩,從此起行:正示觀行漸次 增進之相。一切菩薩,指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地等。……約歷位,從淺至深; 約斷惑,從粗至細!箶嗷髽I(yè),從粗的先斷,后斷細的。
你們看到這段經(jīng)文,如幻三昧從那里出?凈圓覺心,從凈心出。釋迦牟尼佛 說過,若人心清凈,能轉三千大千世界的穢土為凈土,因為一切法唯心所造 。
■第四十一次修學
師父:大家要盡量領導后來的人,中國有一句俗話,智者為愚者之仆,勤者為惰者 之仆。智慧的人是愚癡人的奴仆,勤勞的人是懶惰人的奴仆,就要這樣才能 領導他們。所以你們領導后來的人要有耐心,他們有的一定不服從你們的領 導,要假使服從你們領導的話,他們就不是愚癡人了。愚癡人一定反對智慧 者,懶惰的人一定編出很多理由來,反對勤勞的人。所以要有耐心,希望大 家一定要有耐心,培養(yǎng)后來的人,培養(yǎng)佛教基礎,培養(yǎng)道場人才,一定要具 有耐心!
現(xiàn)在看經(jīng)文,今天修學禪那。
「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。以凈覺心不取幻化及諸凈相。了知身心皆為 罣礙。無知覺明不依諸礙。永得超過礙無礙境。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。在塵 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。煩惱涅槃不相留礙。便能內發(fā)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 境界。自他身心所不能及。眾生壽命皆為浮想。此方便者名為禪那!
師父:「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」,大家看出來了吧?這三項方便都要先悟才修,于此 地我們可知道凈土法門的方便了! 敢詢粲X心不取幻化及諸凈相」,仔細 留神!「了知身心皆為罣礙。……此方便者名為禪那!剐迣W到此地。
大家心清凈深入佛法,如果你不入的話,盲然無知,生死輪回無有出期。如 果從這里入了以后,最低限度,可以袈裟下不失人身。
圓覺經(jīng)甚深,不錯!正因為它深,所以千萬億人少有一二人得度。如果你能 力不及,趕緊念阿彌陀佛,至誠懇切。
「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。以凈覺心。」這個大家都知道了!覆蝗』没爸T凈 相」,這個和離兩邊有什么關系?慢慢地入。∵@個取幻化相,好象是偏向 于緣起邊了吧?取諸凈相,好象偏向性空邊?欸!從這邊入。
「了知身心皆為罣礙」,這和五陰皆空又有什么關系?誰講?有入法的趕緊 講,趕緊發(fā)揮!
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你如果不入 的話,怎么度苦厄?戒乘俱急,在此地。如果你徒然守戒,盡此一報身, 不墮三涂。來生造罪,還墮三涂,除非你證到初果,七番生死得解脫。不證 初果,來生還墮三涂。這是乘,所以我們應該要戒乘俱急,戒是根本,無戒 不得一切乘,無乘不能度脫,僅離三涂得人身而已。
大家仔細看!它是一連貫下來的。「悟凈圓覺。以凈覺心!箖魣A覺,我們 已經(jīng)知道了,就是圓成實性,是不是?圓成實性又叫自性清凈心。一心分二 門,分真如門、生滅門。凈覺心就有真如、生滅,真如不就是性空嗎?生滅 不就是緣起嗎?你看,再往下,它一貫的!覆蝗』没,不取著于緣起, 不落緣起邊,落緣起邊,墮入常邊!讣爸T凈相」,如果取諸凈相,墮入斷 邊,不入中道。這個禪那,是中道義啊!再往下,自己發(fā)揮。
大家種這個智慧種子,來生就算不往生西方,再入人道,你還是智慧者? 是我們千萬不要走那一步,要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。
「了知身心皆為罣礙」,五陰皆為罣礙。五陰出三科,出六根、十二入、十 八界,陰界入為三科,這都是罣礙嘛!誰講?大家認清!禪那──中道義。
觀師:「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。以凈覺心不取幻化及諸凈相!箘倓値煾搁_ 示,不取幻化及諸凈相是不著二邊,所以禪那是講中道義。凈覺心,我們修 凈土法門就是念佛心,就是無所得心、無我心,若有所得、有我的話,這種 心就沒有辦法和佛相應!覆蝗』没爸T凈相」,不會偏于緣起,也不會偏 于性空,我們就能會到緣起就是性空的緣起,性空就是緣起的性空。
「了知身心皆為罣礙」,身心是罣礙,假如能會到緣起性空就能沒有罣礙, 這也是心經(jīng)講得很深刻之處,因為心經(jīng)最后是講「以無所得故」。前面講到 ,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,了知身心 皆為罣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,所以后面心經(jīng)才提到無有罣礙!笩o知覺明」 ,這邊我不知道……
師父:「無知覺明」好象和性空隔不遠吧?「依諸礙」和緣起很相近吧?那不是兩 邊嗎?
觀師:「無知覺明不依諸礙」,如果能會到緣起性空,就能超越礙、無礙的境界。 「受用世界及與身心。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!箮煾冈诜鹌咧v話有提 到,將佛號聽得清楚的那一階段,舉一個譬喻,器中锽,那個锽,譬如我們 敲磬,本來沒有聲音,維那師一敲磬,聲音就會出來!溉缙髦虚B聲出于外 」,一敲磬,聲音會出于外。我們念佛不是聽聲塵,主要是要會到念佛的覺 性。如果把佛號念得清楚,聽得清楚,當下就是,不要住著于聲塵。
「煩惱涅槃不相留礙」,煩惱無性,涅槃也無性,是不二的,因為它無性, 就是緣成,是不相留礙的。假如能這樣會入的話,「便能內發(fā)寂滅輕安」。 其實一切法都是要會歸到心性,會到心性就能會到「妙覺隨順寂滅境界。自 他身心所不能及。眾生壽命皆為浮想!惯@里是不是講我人眾壽相?如果執(zhí) 著我人眾壽相,就沒有辦法會入。「皆為浮想」,皆是妄想!复朔奖阏呙 為禪那」,這種方便叫做禪那。
歸結起來講,這種義理很深,我們可以藉念佛的方便,把佛號念得清楚,聽 得清楚,如器中锽聲出于外。這樣就能會入無我人眾壽相,就能內發(fā)寂滅輕 安,其實這都是仗佛力會到心性。
師父:這個「如器中锽」,你們都知道了吧?這個「锽」作聲音講。器──東西里 邊的聲音,聲出于外,不受阻礙。我問大家,這個桌子有聲音沒聲音?沒有 聲音。(敲一敲)有聲音沒聲音?有。這就是锽,聲出于外,不受它阻礙。 譬如大磬不響。∫磺镁晚,扣則鳴,聲音是不是在大磬里面?不敲它不出 ,因緣生,它就出了。是不是一切如器中锽?「锽」作聲音講。
譬如我說話,從我肚子出來,我肚子有聲音沒聲音?我說話,一點不受阻 礙,色受想行識五陰皆不受阻礙,是不是?我手巴掌里面有聲音沒聲音? (啪!)有沒有?出來了,不受阻礙,懂了這個道理了吧?此法有四門可以 入,聞思修證,到證的地步才真得。慧明講吧!
明師:「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。以凈覺心不取幻化及諸凈相!蛊兴_如果知 道凈圓覺,也就是圓成實性,他就不取幻化。這是承接上文來的,前面講「 奢摩他」,是約凈相來講,后面三摩?提是約幻化來講。幻化是俗諦中道, 凈相是真諦中道,第一段奢摩他是真諦中道,第二段三摩?提是俗諦中道。 這里第三個方便是更深一層,就是雙諦中道了。
「了知身心皆為罣礙」,就是心經(jīng)所講的,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 五陰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因為我們的苦厄都是由我們的身心而來的,你既然 能照了五陰身心空的話,苦厄當然因此得度了。所謂苦厄也就是罣礙。
「無知覺明」,就是真諦中道;「不依諸礙」,就是俗諦中道。「永得超過 礙無礙境」,能夠不偏于俗諦中道,也能不偏于真諦中道,在雙諦中道當中 不偏不倚。「受用世界及與身心。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。」器中锽是 一種聲音,不會受東西所阻礙。「煩惱涅槃不相留礙」,因為煩惱不可得, 涅槃也不可得,所以不相留礙。因為煩惱和涅槃本是空啊!當然無礙了。
「便能內發(fā)寂靜輕安」,因為煩惱性空,涅槃也是性空,煩惱即菩提,生死 即涅槃,所以能內發(fā)寂靜輕安!该钣X隨順寂滅境界。自他身心所不能及。 眾生壽命皆為浮想!棺陨硇木褪侵v我相,他身心就是講人相,「眾生」就 是講眾生相,「壽命」就是講壽者相。「皆為浮想」,就是金剛經(jīng)所講的, 我人眾壽相皆是不可得!复朔奖阏呙麨槎U那」,就是雙諦中道。
師父:慧明他是以二諦中道,這是他的見地。實在說起來,奢摩他、三摩?提、禪 那,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講的,一心出二門,奢摩他是真如門,三摩?提就是 生滅門,這只講凈圓覺心。
大家仔細會一會,你看一看啊!「悟凈圓覺」,凈圓覺就是隨緣無性,無性 隨緣!敢詢粲X心」,以無性隨緣,隨緣無性這個凈覺之心,「不依諸礙」 ,不取幻化。凈覺心不取一切幻化,什么是幻化呢?凡所有相皆是幻化,幻 化皆是虛妄。大乘起信論講三種幻化,心緣相是幻化,言語相是幻化,文字 相是幻化。「及諸凈相」,這還是兩邊,一個真如門,一個生滅門,幻化生 滅嘛!因為凈圓覺心它一心出二門嘛!就是無性隨緣、隨緣無性嘛!「不取 幻化。及諸凈相!鼓菍嵲谡f起來,沒有幻化,沒有凈相;没撸瑹o性隨 緣也,無性隨緣就是幻化了。凈相,隨緣無性。
「了知身心」,就是五陰!附詾榱G礙」,執(zhí)著五陰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皆 為罣礙,色法、心法皆是罣礙。色受想行識,色為色法,受想行識為心法, 皆為罣礙。
再來看,它還是一對!笩o知覺明」,不執(zhí)著知覺明,性空。因為什么?緣 起性空,性空就是緣起嘛!所以無知覺明。「不依諸礙」,諸礙是緣起,緣 起就是性空。∧阍偻驴。「礙無礙境」,好象也是指兩邊講吧?上面是 說奢摩他、三摩?提為二,知奢摩他性及三摩?提性,為入不二法門。此法 聞思修證,才能得到;鄄咧v!
策師:「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」,菩薩悟入自性清凈心、自性佛,以清凈心不取一切 幻化,一切幻化的法都是緣起,「及諸凈相」,凈相就是性空,不著二邊, 就是中道義!噶酥硇慕詾榱G礙」,知道身心是色法、心法,若住著的話 就是遍計執(zhí),遍計執(zhí)落入生死,就有罣礙。菩薩不著身心,所以無所罣礙, 心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顛倒夢想。
「無知覺明」,知見立知,就是生死本,所以菩薩無知覺明!覆灰乐T礙」 ,不住著一切幻化的法,他知道幻化的法都是無性、不實在。「永得超過礙 無礙境」,不著緣起、性空,不著二邊!甘苡檬澜缂芭c身心。相在塵域。 」他知道受用及身心都是緣起,都是幻化的法,都是緣起才現(xiàn)一切相,都是 虛妄的!溉缙髦虚B」,這種聲音是因緣生,不是自性生,是幻化的。煩惱 也是緣起,涅槃是假設的,因為煩惱、涅槃是無性,所以不相留礙。師父說 ,這種境界是入不二法門。
「便能內發(fā)寂滅輕安」,寂滅輕安就是分證常寂光。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。 眾生壽命皆為浮想!狗菜邢嘟允腔没、虛妄的,菩薩能離我人眾壽相, 心不取于相,所以不會起心動念。這種方便叫做禪那。
師父:慧策他也講到自性清凈心,這是他的見地,沒有錯。凈圓覺心就是自性清凈 心!笩o知覺明」,大家想一想,好象是僧肇大師作了一部般若無知論吧? 你也可以會入。
「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」,我再和大家講,我們現(xiàn)在都生活在塵勞里 ,就是塵域,是不是?可是我們的佛性如器中锽啊!你一敲,它就出來了, 聲出于外,不受塵勞所罣礙?墒悄悴磺茫怀霭!想到了沒有?你本來 就不受它罣礙的,你不假緣起,不發(fā)戒體,它不出啊!聲音,好象桌子沒有 聲音,你打桌子,有聲音出來了。這聲音,受桌子罣礙了沒有?沒有。我們 佛性在六塵里頭也是一樣,你要是敲,它就出來了,不受其罣礙。會到意思 了沒有?誰講?
甫師:它說先悟圓覺,就是知道佛性本具,然后再假方便,漸漸去除煩惱、執(zhí)著, 也不住著去除的心,到這里兩邊不住,就真正契入凈圓覺。所以悟凈圓覺, 就是見到本具的佛性。本來面目,是清凈平等的。
前面是講我們本來具足妙圓覺性,這里是講假藉方便顯發(fā)我們的佛性。一切 法本來是無性隨緣,隨緣無性,無性隨緣就不住著無性,隨緣無性就不住著 隨緣幻化的假相。「了知身心皆為罣礙」,因為心清凈知道身心皆是幻化的 緣故!笩o知覺明不依諸礙」,覺性不受身心所罣礙,不再執(zhí)著緣起的假相 ,也不住著無相!赣赖贸^礙無礙境」,不住著緣起的相,也不住著無相 ,因為相就是無相,無相就是相!甘苡檬澜缂芭c身心。相在塵域如器中锽 聲出于外。」因為一切法都是無性隨緣,沒有一法不是這樣。一切萬法都是 本具真如法性,在眾生叫佛性,在法叫法性。無性能隨緣,所以隨緣成一切 法。隨緣成一切法,它當下本是無性,法爾如是。
如器中锽,我想到以前看過一個比喻。譬如彈琴,彈時會有聲音,不彈就沒 有聲音。這聲音到底是在手指嗎?如果在手指,可是沒有彈琴就沒有聲音。 如果在琴,琴放在匣中就沒有聲音。所以一切法都是緣起,緣起的法就是無 性!笩⿶滥鶚劜幌嗔舻K」,就是前面講的礙無礙境界,無分別的覺性就不 被煩惱涅槃互相阻礙。
「便能內發(fā)寂滅輕安」,剛才師父有說到,這種寂滅是會到圓覺的寂滅! 妙覺隨順寂滅境界」,妙覺隨順是約心來講,寂滅境界是約一切境來講,因 為心法都是無性隨緣,隨緣無性的,所以都是同一真如法性!缸运硇乃 不能及。眾生壽命皆為浮想!刮胰吮妷巯嘟允峭。這種方便叫做禪那。
師父:「不取幻化及諸凈相」,這個分出相宗、空宗、性宗。我和大家講過了,取 幻化是相宗,怎么入性宗呢?于相不取著于相,就入性宗了。怎么不取于相 ?知道幻化皆是隨緣無性。要是取著于凈相,是空宗。怎么修空宗不著于空 宗呢?知道無性隨緣,就入性宗了。如果執(zhí)著相實在有,凡夫;執(zhí)著空為實 在有,二乘。入性宗有三種層次,相宗、空宗叫大乘始教,入了性宗呢?就 理事無礙。慢慢入了以后,它有三種層次,第一個層次是終教,第二個層次 是頓教,第三個層次是圓教。
所以如果你們知道這個道理,我和你一講三宗的話,空宗、相宗、性宗,你 就會到了。所以你們被障住,迷迷糊糊不知道。我再講一講,「受用世界及 與身心」,怎么講呢?世界是不是依報啊?身心是不是正報?依正二報皆 是我們受用,如果沒有這個受用,那成為斷滅。如果沒有世界身心受用,那 是不是成了斷滅?此法不入斷滅,雖然不入斷滅,有受用身心,可是下面講 「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」,有身心依正二報,好比相在塵域,如器中 锽,聲出于外,它一連貫下去的。講!
經(jīng)師:我試著講看看!「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。」菩薩如果能會到一真法界 性!敢詢粲X心不取幻化及諸凈相」,剛才師父有講過,幻化是約緣起來講 ,凈相是性空來講。所以說,不取事法界,不取理法界,就是理事無礙! 了知身心皆為罣礙」,一切法皆空,就是真空觀!笩o知覺明不依諸礙。永 得超過礙無礙境!篃o知覺明就是指性空,不依諸礙是緣起,礙是指事講, 無礙是講理,所以能超過理事無礙的法界,慢慢入事事無礙法界。
「受用世界及與身心」,受用世界是講依報,指無情來講,「及與身心」, 是指有情來講,情與無情同圓種智。「相在塵域」,如果你知道一切法無非 是我們的法界性,無非是我們的法界身,就能觸目皆道,譬如器中锽,聲出 于外!笩⿶滥鶚劜幌嗔舻K。便能內發(fā)寂滅輕安!骨懊媸桥e譬喻來講,后 面是法合。提醒我們,煩惱涅槃本來是無一無二的,所以不相留礙。這時便 能內發(fā)寂滅輕安,因為事理無礙,便能慢慢入到事事無礙法界,身心就能寂 滅輕安!该钣X隨順寂滅境界」,這時慢慢就入了清凈微妙不可思議的境界 !缸运硇乃荒芗。眾生壽命皆為浮想!刮胰吮妷巯啾緛砭褪腔没 ,雖然幻化的,不礙呈現(xiàn)在我們面前!复朔奖阏呙麨槎U那」。
師父:慧經(jīng)會到理事無礙。我告訴你,理事無礙名之為法界。怎么理事無礙名為法 界呢?法界者,理法界、事法界。這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還是理法界、事 法界,同一法界和萬法同一實相,是一樣的。
大家精進努力!如果你于此法中,餐到微塵許的法味,一切萬法皆同糟粕了 ,你還計較什么?「煩惱涅槃不相留礙」,我說一句話,煩惱性即菩提性即 涅槃性,是為入不二法門,是不是?禪那是為入不二法門。
「寂滅輕安」,怎么叫寂滅輕安呢?你看,三種輕安,奢摩他是什么輕安? 大家查一查。(答:寂靜輕安。)三摩?提是什么輕安?(答:大悲輕安。 )寂靜也滅,大悲也滅,叫寂滅輕安。怎么知道呢?生滅滅已,寂滅最樂。 生,不就是大悲嗎?滅,不就是奢摩他嗎?都滅了以后叫寂滅,這時候才叫 妙覺隨順。這個境界和禪宗所說,一絲不掛、一塵不染有什么關系。亢投U 宗說的雁過長空、影落寒潭又有什么關系?你會!誰講?
空師:「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」,就是菩薩悟入大圓滿覺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「 以凈覺心」,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,二諦融通三昧印!覆蝗』没爸T凈相 」,不取有為,不取無為!噶酥硇慕詾榱G礙」,五陰、十二入、十八界 皆是罣礙,放下十八界就是法界,就無所罣礙。「無知覺明不依諸礙。永得 超過礙無礙境。」以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所障,不依諸礙,所以能超過礙無礙 境界。「受用世界及與身心。相在塵域」,受用的身心世界就是十二入、十 八界,十二入、十八界都是滾滾紅塵!溉缙髦虚B聲出于外」,這是講如來 藏心,法身圓現(xiàn)。「聲出于外」,是講法身能無性隨緣起大用,也就是長空 不礙白云飛!笩⿶滥鶚劜幌嗔舻K」,煩惱虛妄不可得,涅槃無生無滅也不 可得,所以不相留礙。
「便能內發(fā)寂滅輕安」,不住有為,也不住無為!该钣X隨順寂滅境界」, 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妙覺隨順大圓滿覺,充滿法界。寂滅境界是講心體妙 湛常寂,所以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!缸运硇乃荒芗啊,自他身心皆是 依他有,依他無性不可得,所以不能及!副娚鷫勖詾楦∠搿,眾生壽命 皆是六塵緣影。如此修行這個方便就是中道、禪那境界。
師父:圣空會到法身,也是它。法身有兩種法身,照而常寂,清凈妙法身。寂而常 照,又出兩種法身,實報法身叫報法身,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叫化法身。 都是法身,不錯。
里面有一句,大家還不太清楚!缸运硇乃荒芗啊,自他,我們不管自 他,就是身心,身心是不是五陰。课尻幨遣皇巧鷾绶?如果五陰達到這個 地步的話,那這個地步也是生滅,對不對?這個法是寂滅!生滅滅已,寂 滅嘛!所以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」。你不管自身心、他身心,皆是生滅敗壞 之法。這個法,沒有敗壞,無生無滅,這是說不生也不滅,不常也不斷,不 一也不異,不來也不去,就是這個東西。下面「眾生壽命」,那你就會到了 。
庶師:「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凈圓覺!谷糁T菩薩洞達真如本性非一非異圓融無礙 ,顯現(xiàn)清凈心時,對一切法既不著于幻化之相,也不著于凈相。因為取著于 幻化,還是住著于幻化相之境,取著于凈相,還是執(zhí)著凈相之境。
「了知身心皆為罣礙。無知覺明不依諸礙。永得超過礙無礙境!刮覀円 道,真如本性猶如虛空,虛空能容山河大地,一切善人、惡人、地獄、極樂 世界無不包含。我們的真如本性也一樣,一切無罣無礙。這里講到不以身觸 曰覺,不以緣起曰知,所以你對一切法不住著的時候,就能對一切法歷歷分 明。
「受用世界及與身心。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。煩惱涅槃不相留礙。」 我們的身心色相處在塵勞之界,就像器中锽聲出于外,有扣則響,不扣不響 ,器中锽是生滅相。但在這生滅當中就有不生不滅的東西。我再舉個例子, 我們念佛,你心有念就有佛,不念就沒有佛。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 ,所念出的佛是我們真如本性的佛。「煩惱涅槃不相留礙」,煩惱本是一種 生滅相,涅槃也是生滅相,但是煩惱、涅槃就是不生不滅,因為煩惱就是涅 盤,涅槃就是煩惱,菩薩已經(jīng)體會到煩惱、涅槃不相留礙,所以能「內發(fā)寂 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」。
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。眾生壽命皆為浮想!鼓軌蝮w會到這里,一切眾生的 壽命也是一種幻化浮影,不實際的!复朔奖阏呙麨槎U那」,禪那就是一種 定。
師父:「眾生壽命皆為浮想」,浮想就是妄想。剛才慧庶提到六道生死、西方極樂 ,這也是浮想,可是這個地方要打轉身,禪宗說不打轉身就死路一條。你說 六道生死為浮想,是浮想,可是為什么受用身心呢?你說極樂世界是浮想, 不錯!是浮想,為什么求生極樂呢?你想一想,你住了一邊,是不是?這六 道生死、極樂世界皆為浮想,你不住了,你是住了不住。∽×藷o六道生死 ,住了無極樂世界,還是不對。∧悄阕×藷o六道生死,住了無極樂世界, 住了那個?住了奢摩他。這是不住,不住三摩?提,不住奢摩他,叫寂滅輕 安。
唉!所以我想大家剛開始上課時昏頭轉向,現(xiàn)在大略有點了解了吧?對這段 文誰還可以再發(fā)揮?最后一個人講!
般若經(jīng)講,心無所住,無所住而生其心,一切不住。無所住,不住有、不住 無,連不住也不住,才叫無所住。要是不住有,不住無,住了那個不住,還 是住啊!
佛傳此法,我們真要上感佛恩!你們講的時候,要是取著于相,不對!一 邊,邊見。取著于相的話,你連相宗都不入,相有三種,言語相、文字相、 心緣相。取著于無相,也不入,還是凡夫、外道。住于相,不取著于相,入 性宗了;住于無相,不取著于無相,入于性宗了。所以性宗有三個差別,始 教、頓教、圓教。大乘始教,僅僅是相宗、空宗,這個不是華嚴宗強調的, 我們看事實就知道了。這個方便叫禪那。大家如果沒有再發(fā)揮的,查注疏。
你想,此法你要是得微塵許法味,還有什么可要求的?其它的一切皆同糟粕 。查到注疏的上來寫。
由于這三種方便,奢摩他、三摩?提、禪那,可以知道為什么入名相、出名 相了吧?不出名相,不得這三種方便。入名相、出名相,自然入理。入理不 出理,不得禪那。
身心世界有沒有啊?沒有?你落于一邊;有身心世界受用?你如果有身心世 界受用,又落于一邊。受用身心世界,相在塵域如器中锽,那兩邊都不落。 誰查到注疏,上來寫。此地看大家的見地。
大家不相信,你想一想,你們今天所發(fā)揮的,所講的,恐怕都不在經(jīng)文,如 器中锽嘛!你根據(jù)那個經(jīng)文講的?沒有吧!器中锽,它根據(jù)那段經(jīng)文出的? 佛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根據(jù)那段經(jīng)文來的?如果有根據(jù)的話,不叫無 上正等正覺,它有上嘛!有老師嘛!此法如器中锽,(啪!)它從那里出, 從左手出?從右手出?都沒有聲音。從兩個和合出嗎?也不是啊!兩個和合 是右手、左手和合,沒有和合的時候,沒有聲音。和合以后變成有聲音,不 合道理。好比土里沒有黃金,水里沒有黃金,土和水和合變成有黃金,那有 這個道理?
所以諸佛權智不思議,普度十方無所依。大家看過勝鬘經(jīng)吧!唯有佛一人是 無所依,其它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皆依佛,對不對?如果佛還要依于其它的 佛,那就有上了,不是無上正等正覺,那僅僅等覺位。佛是無上士。
你們有人將來要是注疏經(jīng)文的話,到此地,光看資料,不解。你入法,才能 解。資料都是有罣有礙的,你們不相信,想一想,器中锽──器中的聲音它 依于何而生的?沒有,它無所依。大磬沒有聲音吧?維那拿磬棒一敲,出聲 音了。維那有聲音沒聲音?維那假使有聲音,沒有大磬,沒有磬棒,他應該 出聲音。磬棒有聲音沒聲音?磬棒有聲音的話,沒維那,沒大磬,應該出聲 音。大磬也沒有聲音,大磬假使有聲音,它自己出,不等維那敲磬,它自己 出。維那沒有聲音,磬棒沒有聲音,大磬沒有聲音,三個加起來,變成有聲 音,不合道理。你想一想,這個聲音從那里出?無所依。
這個道理深一點,聽懂的舉手我看看?聽不懂的,舉手我看看?啊!不錯, 你們這就到了礙無礙皆寂滅了。哈!
法都是一樣,你生煩惱,別人惹你,冒犯你,你就生煩惱了。這煩惱從那里 來的?無所依啊!怎么知道呢?煩惱是你和對方生氣才生出來的,如果你有 煩惱的話,沒有對方,沒有因緣,你還有煩惱!不合道理。如果對方有煩 惱,沒有你,沒有因緣,他生煩惱和你有什么關系?如果煩惱自己會生,沒 有對方,沒有你,這煩惱怎么生出呢?所以知道三方面都沒有煩惱,我、人 、因緣都沒有煩惱。既然都沒有煩惱了,我、人、因緣加起來變成有煩惱? 不合道理!可憐我們從無量劫來,就在這里生死不斷!大家再不覺悟,不 及早回頭的話,兩眼一閉,兩腿一伸,你到貓肚里去,到狗肚里去,不知道 了。
所以大家放下!放下!放下!莫計較人我是非,精勤佛道。佛道有三種事, 佛說過,誦經(jīng)、參禪、僧眾事。誦經(jīng)、參禪,我們是誦經(jīng)、念佛,實在說起 來,就是定慧二道。
如果過了這個店,再沒有落腳處了,如果再不精進努力的話,上那里去投宿 。磕悻F(xiàn)在還分別人我是非,計較人我是非,來生落入狗腹的話,你就和狗 爭那饦大便去!
大家看看,現(xiàn)在應該體會到,這是什么?圓覺經(jīng)是吧?不是,這是法寶! 沒有它,我們怎么能夠知道道理,不知道道理,怎么了生死,怎么出離? 是不是法寶?真應該上感佛恩啊!佛不說,我們怎么知道呢?
大家不要想到吃飯,我們聽經(jīng)耽誤了吃飯的時間,那是為法忘食,還不到為 法忘軀的地步。
(卍續(xù)一六?圓覺經(jīng)直解卷下?一一八下?一三)「此正示中觀行相也」禪 那是中觀,中道義嘛!「謂依所悟凈圓覺心。建立觀行。直觀中道一心! 這中道義有很多名字,大乘起信論就叫一心,有叫法界,有叫實相。「外忘 其境」,這個「忘」應該讀「ㄨㄤˊ」!腹试撇蝗』没。內忘其智。…… 」這里外不著境,內不著智,可以說是境智一對。≡趺赐獠恢?境因智 生,智因境立。皆是假名相,如果境實在的話,不因智生,智實在的話,不 會因境立。
「能所不立。則無明凈盡。故云無知覺明!鼓芩,境就是所,智就是能, 能所俱離就叫反聞聞自性,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就修這個!妇持蔷憧。故云不依諸礙 。……锽乃鐘鼓之聲。言雖有體質。而不礙聲之遠達。正取器微聲大!蛊 、鐘雖然小,聲音很大。聲音不在弦,彈琴弦的時候,聲不在弦,弦沒有聲 音嘛!彈琴弦的時候,聲音不在琴弦,如果在弦的話,你聽不到,所以說弦 外之音嘛!如果說聲音在琴弦,彈琴弦就聽到聲音的話,應該琴弦聽到你耳 朵啊!
「以明即礙處能達無礙。意謂向心境未忘。則身心世界為礙。今既了悟法身 !够勖骶吞岢鰜砹耍f凈圓覺就是法身,中道也就是法身!讣创嘶猛 身心世界不礙法身。……」,你們也都講出來了,法身好比就是器中锽,你 們大家看!看到了沒有?三世諸佛法身,你自己也是,你要是知道這個道理 ,三世諸佛法身,看到了沒有?這就叫阿彌陀,自己不認識,怪誰來?
「便能內發(fā)寂滅輕安」,「此示觀行成益之相也」,寂滅輕安是得到受用, 得到利益!敢陨鷾缂葴。寂滅現(xiàn)前!股鷾绲脑,一邊。缫矞,才生 滅俱滅,那叫寂滅。「三德圓證。涅槃常樂!谷,法身德、般若德,還 有什么德?(答:解脫德)涅槃常樂具足說怎么說?常樂我凈,涅槃四德。 三德、四德,他都說了!腹试萍澎o輕安。……此則二障永斷。二死永忘。 所謂究竟一心之極證也。」二障是什么障?煩惱障、所知障。「二死永忘」 ,什么死?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。煩惱障、所知障都沒有了,分段生死、變 易生死都沒有了!杆^究竟一心之極證也」,極證就是果位。
(卍續(xù)一六?圓覺經(jīng)要解卷下?二四六下?八)「禪觀之初。覺明諸礙。身 心能所畢竟常然。不取幻寂。迥超絕待!篂槭裁床蝗』眉拍?幻化不可寂 滅,要有寂滅想的話,那是不對的;没遣皇菍嵲诘模繘]有實在的,沒實 在它本空。”究,你空可滅不可滅?空不可滅,是不是?所以畢竟常然, 不取幻寂。「迥超絕待」,超出一切,這是兩句話,遠遠超出一切法。絕待 ,沒有對待,叫迥超絕待。它不是說,超過于絕待,不是那個!稿某故 超出一切法,「絕待」是沒有對待,有對有待,古德不是講有對有待是匹夫 禪定?
「相在塵域。如器中锽音韻出外。無知覺明至永得超礙無礙境。如彼擊鐘其 聲锽然周?法界。受用世界。了知身心。生死涅槃不相留礙。」意思都差不 多!刚@雙遮」,有無雙遮,按照本經(jīng),奢摩他、三摩?提雙遮,遮是遮 止。雙遮也是中道,是什么中道?真諦中道。雙遮是離一切法,叫真諦中道 。離一切法又有一句話怎么說?離四句絕百非,叫真諦中道。即一切法呢? 即四句,叫俗諦中道!付呏械懒肆x之妙觀也。是以如器中锽。統(tǒng)攝萬行 。不取幻化及諸靜相。隨順世界。了然無礙。唯佛極證本具之法。故云如器 中锽等。」
「二重明離相。寂滅即中諦之體!乖诜ㄔ恢兄B,在智曰中觀。「觀」之一 字,是把法和智結合起來!钙兴_住此。故曰輕安。妙覺隨順。此非息動之 寂。生已而滅。」說這個妙覺隨順并不是息動,動停止了叫靜,不是那樣。 動是靜之動,靜是動之靜,大家深深體會這個道理。「生已而滅」,一切法 無生,那里有滅呢?一切法本不生,何嘗有滅?「正是雙遮之體。禪那之妙 觀也。」
你們感覺怎么樣?今天我們修學這段文,大家得受用了沒有?好好修!此法 如器中锽,你們法身、佛性如器中锽,你為什還生煩惱,執(zhí)著人我是非,把 它給拘束呢?如果你餐到微塵許法味,其它一切皆是法身以外之物,那都是 身外之物,我們修道人應該把身會到法身,法身以外的東西何必求它呢?都 是如幻如化的。
■第四十二次修學
師父:這和修學彌陀要解教育方式不同,大家要認識。一般教育方式,教者教,學 者學,叫直言,所謂直言曰教。老師在上面講老師的,學生在下面聽學生的 ,直言,F(xiàn)在我們修學經(jīng)法方式不同了,采取交言,就是教者、學者互相交 換勉勵。這個效果是教者也教,學者也學;教者也學,學者也教。所以我們 采取這個方式很大膽,講一句不客氣的話,如果領導人沒有一點點基礎,那 采取這個方式就一塌糊涂,一片混亂了。這兩種方式,兩種經(jīng),又有不同。 我們晚上修學彌陀要解的方式,和修學圓覺經(jīng)的方式又有不同,修學彌陀要 解是沒有拄杖子給你拄杖子,什么拄杖子?拄杖子就是所謂「拐」啊!以前 土話叫拄杖子,拄著它走。說你沒有拐,給你拐,可以看參考書、看資料、 看注解。
這圓覺經(jīng)不是,有了拐杖子,奪你拐杖子,有拐可以走了嘛!把拐奪下來, 站起來走,采取這個方式。如果你總拿著拐走路的話,那總是缺腿人。所以 修學圓覺經(jīng)不許看任何注疏,你有幾分本領,拿幾分本領,你沒有就不拿, 就算了,不要把別人的財寶當作自己的家珍。如果你們私下看注疏,那是你 自己騙自己,我沒騙你。我恐怕障大家的悟性,你自己障的話,那就天不怪 ,地不怪了。
「善男子。此三法門皆是圓覺。親近隨順十方如來。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 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(yè)。若得圓證即成圓覺!
師父:我們先修學這一句,要深深地入!复巳ㄩT」,大家都知道了!附允菆A 覺。親近隨順」,你要把意思講出來!甘饺鐏硪虼顺煞。十方菩薩種種 方便。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(yè)!勾蠹抑v過以后,我們就開始修學下文 。
甫師:前面佛回答「善男子。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。與一切法同體平等。于 諸修行實無有二。方便隨順其數(shù)無量。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!刮覀 修學過,就是奢摩他、三摩?提、禪那。這里作一個結論,反扣前面。無上 妙覺也就是圓覺,出生如來一切法。這里講,雖然前面開出三種法門,不過 都是隨順圓覺妙心。我們從三段文所講可以印證「若諸菩薩悟凈圓覺。以凈 覺心」三段文都是這樣,都是悟凈覺心才修行!甘饺鐏硪虼顺煞稹,依 凈覺心悟入,然后修行成佛,成就佛道。其實整部圓覺經(jīng),我們漸漸可以知 道,不外是講稱性起修,全修在性的道理,也就是師父常常跟我們說的,無 性隨緣,隨緣無性。因為本來就沒有一法可得,我們卻不能證到無性,不能 證到隨緣。這幾段經(jīng)文都在反復說這個道理。
剛才是講佛的果位,下面繼續(xù)講佛的因地是菩薩行,菩薩的種種方便,乃至 一切的同、異都是依這三種事業(yè)。然后作一個結論,「若得圓證即成圓覺」 ,只要究竟圓滿,就能證入圓覺,也就是證到無性隨緣,隨緣無性的道理。 本來就是隨緣無性,無性隨緣的道理,只是眾生不會,所以要假方便。前面 就是修行的次第,方便隨順,漸漸證到這個道理。
師父:慧甫會到二諦,不錯!實在說明白一點,隨緣無性是奢摩他,無性隨緣是三 摩?提。隨緣無性則無隨緣,無性隨緣則無無性,真諦中道入禪那。隨緣無 性就有無性,無性隨緣就有隨緣,俗諦中道入禪那,佛所說的法都是這三項 。
我曾經(jīng)和大家講過,佛說過比丘有三種法應該修行:誦經(jīng)、參禪、僧眾事, 誦經(jīng)是三摩?提,參禪修定就是奢摩他,僧眾事就是禪那。僧眾事從那里會 呢?從念佛三昧會,作一切僧眾事不出三昧。那是藥山祖師和那一個祖師? 兩個人劈柴,那個祖師劈柴,藥山祖師用車子給它推走,藥山說:「你躲一 躲!我要推車子了。」那個祖師說:「向來是車子躲人,那有人躲車的? 」「你要是不躲,我軋過來了。」所以說老祖師都是劈柴、擔水出來的。禪 那,念佛三昧就是禪那,做一切事不出三昧,不出三昧做一切事。大家要認 識,這就是念佛、誦經(jīng)、僧眾事,就是這三項事業(yè);勖髦v吧!
明師:「善男子。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!惯@三法門就是奢摩他、三摩?提 、禪那。我的體會,奢摩他是空觀,三摩?提是假觀,禪那是中觀,也就是 天臺所立的三觀!甘饺鐏硪虼顺煞稹梗饺鐏硪肋@三觀,得三觀一心 能成就圓滿菩提!甘狡兴_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方便」,三觀 就是講三諦,三諦濃縮起來就是二諦,菩薩不離二諦法,從真空妙有當中行 種種方便,行菩薩事業(yè)。
「若得圓證即成圓覺」,如果能圓滿證到三觀無性的話,就能證到一心,一 心也就是圓覺的別名。
師父:大家知道,天臺立三觀,修入空觀得體真止,小乘。修入假觀,方便隨緣止 ,菩薩。然后再修中道第一義觀,離二邊分別止,這叫次第三觀。如果你修 奢摩他入空的話,一空一切空,空也空,假也空,中也空。修假的時候,一 假一切假,假也假,空也假,中也假。修中的時候,一中一切中,中也中, 空也中,假也中,這叫一心三觀。天臺的一心三觀又叫不思議三觀。一心三 觀實在說就是華嚴的法界緣起,緣起法界,也就是實相諸法,諸法實相,這 是它次第三觀,和一心三觀不同之處。講吧!
策師:此三種法門就是第一奢摩他,奢摩他我們可以講是寂,照而常寂,第二是三 摩?提,可以說是照,寂而常照,禪那是寂照雙修。這三種法門都是隨順圓 覺的方便,本來這種法是無修無證的,但是我們要契入,要有無量無邊的方 便,所以這三種方便來成就圓覺妙性。
「十方如來因此成佛」,三世諸佛皆因為定慧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寂照 雙修而成佛!甘狡兴_種種方便」,種種方便就是六度萬行,還有一切同 異,總相和別相,皆依如是三種事業(yè),圓證無上妙覺。
師父:慧策講的這段話,近乎圓教了。奢摩他是寂,三摩?提是照,不入圓教。如 果奢摩他是照而常寂,入圓了;三摩?提寂而常照,入圓了。既然照而常寂 ,寂而常照,就非寂非照,入中了,這是一種入法。雖然非寂非照,能寂能 照,又是一種中道。大家不知道「即成圓覺」,圓覺就是佛啊!你們做法會 時,惠安念疏文了吧?「大圓滿覺」,大圓滿覺就是佛嘛!現(xiàn)在我們接著修 學下面的,連上文一起修學啊!
「善男子。假使有人修于圣道。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。不如有 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!
這段文從上面修學下來!干颇凶。此三法門皆是圓覺。親近隨順十方如來 。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(yè)。若得圓證即成圓 覺。善男子。假使有人修于圣道。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。不如 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!剐蘖曔@段文。
「圓覺親近隨順」,怎么親近隨順圓覺呢?修奢摩他、三摩?提、禪那,怎 么樣能算親近隨順圓覺呢?圓覺是什么東西?如果僅僅偏空,叫但空,不是 圓覺。如果僅僅偏有,落入常邊,也不是圓覺。寂而常照,空即是有;照而 常寂,有即是空。這樣也有也空,非有非空,才叫親近隨順圓覺。大家講的 時候,這兩段文都一起講。
唉!你們大家不吃飯、不睡覺、練不倒單,離這三項事業(yè)十萬八千里,背道 而馳。不吃飯餓死,能不能修到奢摩他、三摩?提、禪那?不睡覺、不倒單 ,能不能修到奢摩他、三摩?提、禪那?這都叫盲修瞎練!認為那是功夫 。誰講?
觀師:三法門如果以凈土法門來看,奢摩他可以講,我們念佛不起煩惱,這不起煩 惱就是奢摩他。我們不起煩惱,佛號念得清楚,起大悲,這就是三摩?提。 講到禪那,經(jīng)上講菩薩坐禪唯修一事,修那一事呢?就是念佛。禪那是不離 三昧做一切事情,做一切事情不離三昧,凈土法門殊勝的地方就是隨緣修, 若隨緣修可以修到直觀心性,佛因此成佛,菩薩也是依此方便而成佛。
「若得圓證即成圓覺」,修行如果證悟,就是圓覺!干颇凶印<偈褂腥诵 于圣道。」圣道就是圣人之道,一般說初果以上就是圣道。假如有人以這種 圣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、辟支佛果,還不夠!覆蝗缬腥寺劥藞A覺無 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」,因為我們如果聞圓覺無礙法門,可以修奢摩他 、三摩?提、禪那,可以成菩薩道,可以成就佛果。譬如我們學念佛法門, 依教奉行念佛,也能隨緣讓大家能夠念佛的話,可以成就無上佛道,主要是 仗佛力的緣故。
師父:「十方如來因此成佛」,因圓覺而成佛,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成佛, 當然不可相比了。你教化百千萬億阿羅漢、辟支佛,不如有一個人成佛啊! 這個文很清楚,阿羅漢、辟支佛叫一闡提。一闡提有三種,一種斷善根下地 獄眾生,叫一闡提。第二種一闡提,定性二乘,就是這里所說的阿羅漢、辟 支佛了,定性證到二乘果了,不出來了,永不成佛,所以稱一闡提。還有一 種一闡提,大菩薩,譬如地藏菩薩就是一闡提,他說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。 地獄怎么空呢?所以他永不成佛,其實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無量無邊的劫 ,他應該早成佛了,他不成佛,為度眾生發(fā)大慈悲心,所以我們也說他一闡 提,他不成佛,不成佛叫一闡提。所以一闡提有三種,斷善根的不成佛,定 性二乘不成佛,發(fā)大心的菩薩不成佛。所以教化定性二乘百千萬億成就阿羅 漢辟支佛果,不如有一個人成佛。∈沁@個意思!誰講?
翰師:「善男子。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!谷ㄩT可以講是相,圓覺是自性 清凈心,也就是體。我們會到自性清凈心,就能起大用,所以就親近隨順奢 摩他、三摩?提、禪那三種法門!甘饺鐏硪虼顺煞。十方菩薩種種方便 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(yè)。」這可以說是五性差別,五性差別依這三種事 業(yè)而成就無上佛道,因為十方菩薩都能會到無性隨緣,所以能夠寂而常照; 會到隨緣無性,所以能照而常寂。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就是圓覺。
「善男子。假使有人修于圣道。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。不如有 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!剐扌蟹鸬酪欢ㄒ獣雽嵪酂o相的 法門,才能成就教化百千萬億的阿羅漢、辟支佛果,因為阿羅漢辟支佛果沒 有會入佛性,還在一闡提。
師父:慧翰講得不錯!他談到自性清凈心,也就是一心,一心它有其方便,一心才 分出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一心才分出無性隨緣,隨緣無性,一心才分出三 種方便──奢摩他、三摩?提、禪那,這一心就是圓覺。你們大家都練習講 ,因為我把種子灑在地下,看到一個一個種子發(fā)出苗來,我很高興。
經(jīng)師:「善男子。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。」三法門是奢摩他、三摩?提、禪 那。這三個法門能讓我們成就圓覺,開發(fā)我們的自性,怎樣開發(fā)呢?「十方 如來因此成佛」,因什么成佛?也就是依前面三個法門來成佛。但是這三個 法門怎么來的呢?就是我們常聽的緣起法。緣起法就是龍樹菩薩所說的,因 緣所生法。這個緣起法,華嚴講法界緣起,緣起法界。所以說「眾因緣生法 ,我說即是無」,「我說即是無」是奢摩他,「亦為是假名」是三摩?提, 「亦是中道義」是禪那。所以緣起法可以讓我們會入法界緣起,緣起法界, 開發(fā)我們本來的悟性,而不是證到圓覺。
十方菩薩因此假藉緣起法這種方便來分證奢摩他、三摩?提、禪那,所以能 成就佛道,「若得圓證即成圓覺」,這是講到果位。下段文是指成就!干 男子。假使有人修于圣道。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。不如有人聞 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!刮覀冎腊⒘_漢、辟支佛果是小乘人 ,小乘人不會緣起法,他執(zhí)因緣法為自性法,所以落入定有,落入常斷二邊 。菩薩就不一樣了,菩薩知緣起法是自性,會入緣起法,所以圓覺無礙法門 究竟成佛。
師父:慧經(jīng)會的也不錯,會到緣起法,不錯。他也會到龍樹那一偈:「眾因緣生法 ,我說即是無,亦為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!故悄莻意思,F(xiàn)在學佛的人, 有一般的人說龍樹是性空宗。不對!他是把緣起會入性空,你不相信看中論 就知道了。說唯識是有宗,不對!他是把性空會入緣起。龍樹強調是第一義 ,唯識強調的是世俗諦,要不然你不會這兩宗了。我們知道阿羅漢、辟支佛 他入空,辟支佛比阿羅漢要利根,體空。阿羅漢是析空,分析空,他不入假 。一旦到了大乘里頭,一個空,一個假,也有分別了。如果是不執(zhí)著它的, 入性宗;執(zhí)著它的,入相宗。執(zhí)著假,執(zhí)著有,入相宗。
后人學唯識的,不入相宗,叫半頭唯識。有一般人學空,執(zhí)著于空,叫大乘 始教,大乘始教比阿羅漢、辟支佛高一點了。吉藏大師說他學大乘執(zhí)大乘, 學大乘失大乘,就是指這輩人講了。他學空,著于空;學假,著于假,所以 稱為相宗、空宗,大乘始教。如果學空不著空,就空不礙相;學相不執(zhí)相, 相不礙空,這就入了終教了,終教就是這個樣子。性宗有三個層次,終教最 低了,再進一層次,頓教,頓教入中道義,不錯,可是入了真諦中道,不會 俗諦中道。圓教是從真諦中道再出俗諦中道,俗諦、中諦、真諦,不加分別 。所以我們平時說圓頓大乘,是指性宗。至于你們要是學法,執(zhí)著于法,那 更不足道哉!誰還講?
融師:師父!我試試看!干颇凶印4巳ㄩT皆是圓覺。親近隨順十方如來。因此 成佛」,我們前面講過,奢摩他是隨緣無性,三摩?提是無性隨緣,禪那是 真諦中道。另外有個名字,無所得心、無住心、清凈心。如果我們依此會入 無所得心、無住心、清凈心,十方如來也是因此而成佛,依無所得心成就佛 道。
「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(yè)」,十方菩薩也是依這三種 事業(yè)成就佛道。「若得圓證即成圓覺」,十方菩薩以無所得心、無住心、清 凈心證到圓覺,也是一樣成就佛道!干颇凶。假使有人修于圣道。教化成 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。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。」我們知道阿羅漢、辟支佛都是偏空,無法成就佛道。假如我們聞此圓覺 無礙法門,可以直接契入無所得心、無住心、清凈心,就能即成佛道,勝過 教化阿羅漢、辟支佛果。
師父:這個很重要啊!你執(zhí)著于相,在凡夫位,叫妄心,虛妄心。執(zhí)著于空,執(zhí)著 于偏空,執(zhí)著于相,雖在圣人位,也是妄心,他的妄心不入性,所以不叫性 宗。如果不執(zhí)著,就入性了,這是那位大禪師說的?是五祖說的還是誰說的 ?忘記了。他說,若人于真心不起妄心,于妄心不失真心,自性清凈,此人 命終之后,天上人間任棲泊。愿示現(xiàn)天上就示現(xiàn)天上,愿示現(xiàn)人間就到人間 來。禪宗老祖師有很多得到這個大受用,我們根機不行!還是念佛求往生 ,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在真心當中不起妄心,于妄心當中不失真心,自性清 凈心,會到這個程度的時候,要想上天就上天,要想入人間就入人間,要想 來我就來,要想去就去,那多自在。
所以禪宗很多祖師會到這個地步的。怎么修到呢?一下手不起妄想,不生煩 惱。義玄要取滅了,說:「誰給我一個直裰?」直裰就是海青!大家給他 ,他不要,化了三天緣,化不到。臨濟宗那個祖師知道,派人給他抬一口薄 皮棺材去。他一看就笑了:「這又是臨濟小兒!」義玄的境界很高,他就收 下了。收下他就說:「今天我要死了,到東門死。」大家聽說到東門死,說 我們去看看。給抬了棺材,他看看天上,手拿著鈴當,當瑯!當瑯!說:「 今天日子不好,今天不死,明天到南門死!沟降诙,還有一部分人又抬 著棺材到南門,他又看看天:「唉!日子還是不好,今天不死了,明天一定 死!到西門死。」剩下沒幾個人了,到西門,還有幾個人給他抬棺材。到了 西門他又說了:「今天不死了,日子不好,明天到北門死!沟搅说诙欤 沒人去了,「聽這瘋子干什么!瘋和尚!」到了第二天,沒人給他抬棺材了 ,他自己扛著棺材,一個薄皮棺材嘛!到了北門。路口站了幾個人看熱鬧的 ,大聲喊:「我要死了,義玄要死了!」自己躺在棺材里,當瑯!一搖鈴鐺 ,沒聲音了,大家跑過去看看,死了。趕緊傳消息,說義玄死了,都跑去看 了,棺材沒有人,只聽空中有鈴聲,當瑯!當瑯!愈去愈遠。你看,他就是 天上人間任棲泊。他能修到,我們修不到嗎?我們叫妄想障住,煩惱、惡業(yè) 障住了,惑業(yè)苦障住了。誰還講?最后一個。
策師:此三種法門,可以說菩薩見性,見什么性?無性。奢摩他是無相、無愿、無 作,三摩?提就是一切相,禪那不偏空也不偏有,會歸實相,實相無相無不 相,知道一切相都是無相。這三個法門能隨順我們的法身,十方如來皆依此 三法見性成佛。「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」,就是無量法門,菩薩為教 化眾生,所以開出無量法門度化眾生,都是如幻如化的。依這三法知道一切 法都是無性,無性隨緣就是無相無不相,會歸圓滿,就能證入法身。
「善男子。假使有人修于圣道!故サ谰褪嵌艘陨。「教化成就百千萬億 阿羅漢辟支佛果。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!惯@剛才 師父已經(jīng)講得很清楚了,有人修圣道不如有人見性成佛,這種無礙法門就是 見性,見性他一剎那隨順就是見自性清凈心,他成佛就有余。二乘人偏空, 認為有涅槃可證,不能成佛,就失去大利益。所以不如有人一剎那頃隨順修 習,見自性。
師父:「假使有人修于圣道」,實在說就是佛道!因為佛為大圣嘛!所以稱為圣 道。現(xiàn)在我們看下文,我把它讀一讀,我們就查注疏了。 「爾時世尊。欲重宣此義。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 其數(shù)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锽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」
師父:好!現(xiàn)在開始查注疏。
農(nóng)夫灑下種子去,他天天看,天天看,看他的種子有生苗的沒有?
(太虛大師全書?圓覺經(jīng)略釋?二一五一?一○)「結說三種法門,隨順修 習皆可直證圓覺,故云皆是圓覺親近隨順。果地之佛,因此而成。……」因 地就是菩薩,這還是把菩薩是佛的因地,佛是菩薩的果位說出來了。「但此 三種法門,圓融無礙,雖云專修于止!怪咕褪巧菽λ,三摩?提就是觀, 「而止中即有觀,……」大家要知道修止沒有觀,不得止;修觀沒有止,不 得觀,止是觀之止,觀是止之觀!覆豢蓤(zhí)為定三非一」,一定定三,不是 一,這不入中道。誰知道怎么入中道?三而一就入中道了。非三非一,入什 么中道?真諦中道。能三能一,入什么中道?俗諦中道。這個人有見地。
「亦不可說是一非三。要因行者性欲不同!垢杂煌!杆》奖阌挟 ,是以循性差別分為三類!惯@個人講得很有見地!溉裟軋A融修證,即成 佛道而圓滿覺行矣!箞A滿覺行就是成佛道。
「此示圓覺法門,迥非二乘圣道所能比!埂感薅耸サ勒,無論于己修之 外,又能教化成就若干人證得圣果。」「己修之外」,是自己修,教化其它 人是度眾,自覺覺他。
「終滯偏真,實遠不及聞是三觀短時修習者!蛊,二乘是入空觀,體真 止,他光是著于真諦一邊嘛!空不錯,是真?諡槭裁词钦婺?無性嘛!無 分別智嘛!是法身,是真嘛!所以他入涅槃,不生菩提,不起教化嘛!「轉 為成佛正因」,這三種修習方便是成佛的正因!笩o有迂曲也。此中無礙法 門,即指三種方便!刮覀冃蘖暼N方便──用午齋。哈!
大家不要有心靈偶像,你在心里先有主見了,先入為主,障住你佛性不得圓 現(xiàn)。就是一般講的,先有主觀。所以你講出來以后,把人家的對照你,看自己對幾分。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1
- 宗鏡錄卷第一
- 宇宙大學里,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
- 佛教對「臨終關懷」的看法
- 宗鏡錄一百卷(第一卷~一百卷) 宗鏡錄序
- 七佛傳法偈(三)假借四大以為身,心本無生因境有; 前境若無心亦無,罪福如幻起亦滅。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2
- 大般若經(jīng)要解——般若的觀行
- 佛教對「女性問題」的看法
- 大佛頂首楞嚴經(jīng)講義 第一卷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—《心經(jīng)》者何
- 定慧之路 第一講
- 占察善惡業(yè)報經(jīng) 1
- 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講記之一
- 七佛傳法偈(七)法本法無法,無法法亦法;今付無法時,法法何曾法。
- 佛教對「自殺問題」的看法
- 七佛傳法偈(二)起諸善法本是幻,造諸惡業(yè)亦是幻;身如聚沫心如風,幻出無根無實性。
- 二課合解 第一講
- 十二因緣法
-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(1)
- 七佛傳法偈(一)身從無相中受生,喻如幻出諸形像;幻人心識本來空,罪福皆空無所住。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3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6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—人生的大智慧
- 媽媽的乳汁
-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~輪回之苦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4
-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
- 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之八相成道(一)
- 《圓覺經(jīng)》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
- 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(jīng)》序品第一節(jié)錄
-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
-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10
-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5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8
- 宗鏡錄卷第二
- 妙境法師主講:八識規(guī)矩頌講義(1)
- 傲慢與偏見,學佛人要遠諸傲慢,調整偏見
- 佛教說不能執(zhí)著,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?
- 在家學佛,應如何做人?
- 做真實的自己
-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?
-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
-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
-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?
- 你快樂嗎?有沒有試過不快樂?
- 錯了怎么辦?
-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?
- 生活感言,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
- 至心精進,專注于目標,成功自然水到渠成
- 老實念佛,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
-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: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
- 身外之財終舍離,所造之業(yè)如影隨
- 佛法的中道觀
-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?利根是天生的嗎?
-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,就可以悟道成佛嗎?
- 佛性不分南與北,為人不與比高低,廣修;郢@法喜
-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
-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,目的是什么?
- 什么是不善業(yè),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(yè)?
- 當業(yè)障現(xiàn)前時怎么辦?隨緣了業(yè),究竟解脫
-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,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
-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,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?
-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
-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要保持一定的距離
-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——因緣因果
- 護念他人善用心,學佛慈悲須踐行
-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?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
- 真正完美的人生,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
- 只有無漏的福德,才是真正的功德
-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
- 無論哪種供養(yǎng),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
- 敬畏因果,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、語言和心念
- 一人獨坐、內心空閑,無甚雜思
-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
- 跳出三界得解脫
- 如何呵護發(fā)起普利眾生的愿心,使發(fā)心不消退?
- 妙法蓮華經(jīng)
-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(jīng)
- 千江映月
- 宗鏡錄
- 無量壽經(jīng)
- 星云大師講解
- 大安法師講解
- 印光大師講解
- 凈界法師講解
- 星云大師文章
- 解脫之道講記
- 夢參法師講解
- 印光大師文章
- 圓覺經(jīng)講記
- 虛云法師文章
- 凈界法師文章
- 四圣諦講記
- 圣嚴法師講解
-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
- 定慧之路
- 楞嚴經(jīng)輕松學
- 佛法修學概要
- 摩訶止觀
-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(jīng)
-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jīng)解說
- 體方法師講解
- 印光大師傳奇
- 大方廣圓覺經(jīng)講義
- 解深密經(jīng)語體釋
- 大安法師文章
-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(jīng)
-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
- 華嚴經(jīng)要義
- 雜阿含經(jīng)選集新版
- 妙境法師講解
-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
- 印光文鈔全集
-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(jīng)講記
- 夢參法師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