凈土與禪

\

一、凈土新論

  ──民國四十年冬在香港青山凈業(yè)林說──

  一 凈土在佛法中的意義

  凈土的信仰,在佛法中,為一極重要的法門。他在佛法中的意義與價值,學(xué) 佛人是應(yīng)該知道的。一般人聽說凈土,就想到西方的極樂凈土,阿彌陀佛,念佛 往生。然佛教的凈土與念佛,不單是西方凈土,也不單是稱念佛名。特重彌陀凈 土,持名念佛,是中國佛教,是承西域傳來而發(fā)展完成的,F(xiàn)在,從全體佛法的 觀點,通泛的加以條理的說明。

  我時常說:「戒律與凈土,不應(yīng)獨立成宗」。這如太虛大師說:「律為三乘 共基,凈為三乘共庇」。戒律是三乘共同的基礎(chǔ),不論在家出家的學(xué)者,都離不開戒律。凈土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趨的理想界,如天臺、賢首、唯識、三論以及 禪宗,都可以修凈土行,宏揚凈土。這是佛教的共同傾向,決非一派人的事情。 站在全體佛教的立場說,與專宏一端的看法,當然會多少不同。

  先說凈土的意義。土,梵語Ks!etra,或略譯為剎。剎土,即世界或地方。 凈土,即清凈的地方。凈,是無染污、無垢穢的,有消極與積極二義。佛法說凈 ,每是對治雜染的,如無垢、無漏、空,都重于否定。然沒有染污,即應(yīng)有清凈 的:如沒有煩惱而有智慧;沒有瞋恚而有慈悲;沒有雜染過失而有清凈功德。這 樣、凈的內(nèi)容,是含有積極性的。所以凈是一塵不染的無染污,也就是功德莊嚴 。

  西洋學(xué)者,說「真」、「美」、「善」;或約宗教的意義而加一「圣」。真 ,佛法是非常重視的,如說實相、真如、勝義。善,是道德的行為,即佛法所修 的種種功德行。美,在佛法中,似乎不重要。如美妙的顏色、音聲,每被指責為 五欲境界而予以呵斥的。其實、佛法的清凈,實含攝得美妙與圣潔的意義。西洋 學(xué)者,以為圣是真美善的統(tǒng)一,而有超越性的。佛法中,離錯誤的認識即真;離 罪惡的行為即善;離染污的清凈即美。而此「凈」,也即能表達真美善的統(tǒng)一, 又是超越世俗一般的。宗教的宏揚在世間,要求(認識的)真,要求(意志的) 善,更要有含攝得合理化的藝術(shù)性的(情感性的)美滿生活。在過去,佛教的音 樂、圖畫、譬喻文學(xué)、佛像雕刻、塔廟建筑等,在佛教的發(fā)展中,都是非常重要 的。佛教的流行人間,必須理智與情意并重,適合眾生的要求,才能得合理的發(fā) 展。偏于理智,冷冰冰的生活,每不免枯寂;偏于情感,熱烘烘的生活,又易于 放逸,失卻人生的正軌。唯有智情融合而統(tǒng)一,生活才有意義,才能凈化人性而 成賢成圣。佛法的莊嚴或嚴凈,實有非常的意義。佛學(xué)的研究者,特別是阿毗達 磨論師,每忽略了這一意義。如從譬喻者、大乘學(xué)者,佛法流行世間來說,即能 肯定嚴凈的偉大意義。

  凈土,即清凈的地方,或莊嚴凈妙的世界。佛法實可總結(jié)他的精義為「凈」 ,凈是佛法的核心。凈有二方面:一、眾生的清凈;二、世界的清凈。阿含中說 :「心清凈故,眾生清凈」;大乘更說:「心凈則土凈」。所以我曾說:「心凈 眾生凈,心凈國土凈,佛門無量義,一以凈為本」。聲聞乘所重的,是眾生的身 心清凈,重在離煩惱,而顯發(fā)自心的無漏清凈。大乘,不但求眾生清凈,還要剎 土清凈。有眾生就有環(huán)境,如鳥有鳥的世界,蜂有蜂的世界;有情都有他的活動 場所。眾生為正報,世界為依報,依即依止而活動的地方。如學(xué)佛而專重自身的 清凈,即與聲聞乘同。從自身清凈,而更求剎土的清凈,(這就含攝了利益眾生 的成熟眾生),才顯出大乘佛法的特色。所以、學(xué)大乘法,要從兩方面學(xué),即修 福德與智慧。約偏勝說,福德能感成世界清凈,智慧能做到身心清凈。離福而修 慧,離慧而修福,是不像大乘根器的。有不修福的阿羅漢,不會有不修福德的佛 菩薩。大乘學(xué)者,從這二方面去修學(xué),如得了無生法忍,菩薩所要做的利他工作 ,也就是:一、「成就眾生」;二、「莊嚴凈土」。使有五乘善根的眾生,都能 成就善法,或得清凈解脫;并使所依的世間,也轉(zhuǎn)化為清凈:這是菩薩為他的二 大任務(wù)。修福修慧,也是依此凈化眾生與世界為目的的。這樣、到了成佛,就得二圓滿:一、法身圓滿。二、凈土圓滿。眾生有依報,佛也有依報,一切達到理 想的圓滿,才是真正成佛。了解此,就知凈土思想與大乘佛教,實有不可分離的 關(guān)系。凈土的信仰,不可誹撥;離凈土就無大乘,凈土是契合乎大乘思想的。但 如何修凈土?如何實現(xiàn)凈土?還得審慎的研究!

  二 凈土的類別

  「凈土為三乘共趨」,是各式各樣的,大乘只是特別發(fā)揚而已。凈土在佛法 中,是貫徹一般的。所以可分三類,即五乘共的、三乘共的、大乘不共的。

  一、五乘共土:這不僅是佛法的,一般世間人,都可有此凈土思想。在印度 ,如四洲中的北俱盧洲,梵語郁怛羅俱盧,是無上福樂的意義,即頂有福報頂快 樂的地方。印度人,都承認有此世界。在中國,儒道所傳的思想中,也有同一意 境的說明。

  二、三乘共土: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說的,最顯著的,即兜率凈土。佛在人間成佛以先,最后身菩薩,在兜率天,從此而降誕人間的。釋迦佛是如此,將來 彌勒佛也是如此。兜率內(nèi)院,為最后身菩薩所依止的地方,經(jīng)常為天眾及圣者們 說法。天宮──天國,本來就是極莊嚴的;有最后身菩薩說法,比一般的天國就 更好了,這是一切聲聞學(xué)者所共說的。從聲聞佛教編集的教典看,彌勒當來下生 ,實現(xiàn)人間凈土,為佛徒仰望的目標。彌勒在兜率天的情形,將來如何下生,這 在『彌勒上生經(jīng)』、『彌勒下生經(jīng)』等,都有詳細的說明。除一般共傳的彌勒凈 土外,與有部、犢子部有關(guān)的『正法念處經(jīng)』,說夜摩天有善時鵝王菩薩,經(jīng)常 為天眾說法。天宮清凈,有菩薩說法,與彌勒兜率說法的思想是一樣的!喝氪 乘論』,引述大眾部的傳說:青眼如來,在光音──色界二禪天,為了教化菩薩 ,與無量聲聞大眾,無量百千大劫,在天宮說法。還有分別說系中的法藏部說: 在此世界的東北方,有難勝如來經(jīng)常說法。又漢譯的『增一阿含經(jīng)』,說到世界 之東,有奇光如來說法,目犍連以神通到奇光如來處;此說也見于大乘經(jīng)。這可 見,各派聲聞學(xué)者,都含有此界天宮,或他方佛土的思想。這比對于此界人間的 [P7] 穢惡不凈,有清凈世界,有佛菩薩經(jīng)常說法,都是具體而微的,表達出大乘凈土 的肖影。

  三、大乘不共土:大乘不共的凈土,多得不可數(shù)量。古典而最有名的,是東 方阿!B粊佛凈土,西方阿彌陀佛凈土,然其后,為中國佛弟子所重視的,與西方阿 彌陀佛土相對,有東方藥師如來凈土,這都是他方的。后來、密宗傳說,此世界 將出現(xiàn)香跋拉凈土。這都是大乘佛教所不共的,不見于聲聞佛教的傳說。

  上來所說,或為世人所共知的,或為三乘所共知的,或為大乘者所共信的。 在大乘不共的佛土中,如約修行的境界淺深來說,還可分為四類:一、凡圣共土 :有凡夫也有圣人。二、大小共土:沒有凡夫。這是聲聞、辟支佛、大力菩薩同 得意生身,所依托的世界;天臺宗稱此為方便有余土!法華經(jīng)』說:聲聞入涅 盤,到另一國土,將來授記作佛。這另一國土,就是意生身的凈土。依『楞伽經(jīng) 』說,這應(yīng)是與有心地菩薩──有相有功用行菩薩,同得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所得 的凈土。三、菩薩不共土,或可稱為佛與菩薩共土。這一類凈土,與聲聞不共;天臺宗名此為實報莊嚴土,『密嚴經(jīng)』名為密嚴凈土。秘密(不可思議)莊嚴, 為菩薩不共二乘的凈土。四、佛果所得的不共土,如『仁王經(jīng)』說:「三賢十圣 居果報,唯佛一人登凈土」。這或名法性土;天臺宗稱此為常寂光凈土。名稱、 地位,各家或有不同;大體上,都是有此四級分別的。然大乘經(jīng)中所說的佛凈土 ,并不這樣明顯的判別。如西方極樂凈土,有看為凡圣共的;有看為大小共的; 有以為凡夫是示現(xiàn)的,聲聞是約宿因而說,現(xiàn)在都是菩薩。究屬何土,實不必限 定,因為經(jīng)文也有互相出入的地方。然約修證淺深來說所依的凈土,確乎可分四 級。凡圣同的,可通攝五乘共;大小同的,可通攝三乘共;佛菩薩共的,或唯佛 凈土,為大乘不共。

  這樣的類別,即說明凈土一門,為佛法──甚至可說為人類的共同的企求, 不過大乘中特別隆盛。修學(xué)大乘佛法,不應(yīng)當輕視世界的清凈要求。應(yīng)該記著: 只重身心清凈,所以小乘不能達到究竟;由于大乘能清凈身心,莊嚴世界,才能 達到究竟圓滿的地步。

  三 凈土的一般情況

  一 自然界的凈化

  凈土是理想的世界,依眾生的根性、社會文化的不同,傳出各式各樣的凈土 。凈土,是全人類對于理想世界的企求;原是極自然的,也是最一般的。然佛教 的凈土思想,從印度佛教文化中發(fā)展出來的,所說的凈土境界,當然是結(jié)合著─ ─適應(yīng)著印度的文化環(huán)境,和他們的思想特征,這是應(yīng)該注意的一點!

  論到佛教所說的凈土情況,不單是依報的大地,所以可分二方面來說:一、自然界的凈化,二、眾生界的凈化。

  自然界的凈化,可有四點特征。一、平坦:佛教的一切凈土中,不曾說有山 陵丘阜及大海江河,甚至沒有荊棘沙礫。佛教在印度的發(fā)展環(huán)境──恒河流域, 是大平原,在古圣的意境中,山河是隔礙而多生災(zāi)難的,因此有大平原的凈土意境。如慣常于山國或海島的邊地,對山、海發(fā)生興趣,也許描寫凈土為蓬萊仙島 ,姑射仙山了。二、整齊:印度文化的特性,是求均衡發(fā)展的。所以表現(xiàn)于東西 南北四維上下,是一樣的,顯著特別整齊。如凈土中的樹木,總是枝枝相對,葉 葉相當?shù)。一行一行的寶樹,高低距離,非常整齊,與富有均衡美的圖案畫一樣 ,這是佛經(jīng)凈土美的特征。中國人對自然美的觀念就不同了,表現(xiàn)于山水畫等, 都是參差變化的,少有均衡的整齊的描寫。三、潔凈:凈土中是沒有塵穢的,一 塵不染。連池沼的水底,也是金沙而不是塵滓。四、富麗:如金沙布地,七寶所 成,極其富麗堂皇。一般人說,印度文化或佛教文化,是偏于唯心的。然從大乘 佛經(jīng)看來,決不如此。凈土所表現(xiàn)的,對于自然的物質(zhì)界,是怎樣的豐富充實! 聲聞佛教,重于少欲知足;而大乘,即從少欲知足的心境中,積極的發(fā)展富麗堂 皇、恢宏博大的莊嚴,毫無窮苦貧乏的意象。如說到樹木、殿堂、樓閣等時,都 是說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硨磲、赤珠、瑪瑙等眾寶合成。我們要了解,這是學(xué) 佛者意境的忠實描寫。

  從差別的事相說:一、凈土是富有園林美的:如寶樹成行,寶花怒放,果實 累累,池沼陂塘等等。凈土里,沒有獸類,但有飛鳥,鳥類是美麗而善于歌唱的 ,如白鶴、孔雀、鸚鵡、舍利等。凈土的境界,活像一偉大的公園。二、凈土又 富有建筑美:如凈土的道路平坦、光滑、寬廣、正直;如在近代的大都市住過, 也許多少可以理解。路旁有樹,與現(xiàn)代化的馬路,也極為相像。凈土中有樓閣, 四面欄楯,莊嚴富麗。又有浴池,這在熱帶民族看來,是極重要的。用來莊嚴樓 閣的,如寶鈴,及幢、幡、寶蓋、羅網(wǎng)等。由這些物質(zhì)的布置點綴看來,凈土是 極盡了五欲之樂的。如花木園林,到處是芳香。凈土中有光明而沒有黑暗;一切 是美麗的色彩。鳥聲、鈴聲、風聲、水聲,都是美妙的音樂;一切是微妙的、節(jié)奏的樂曲。還有、凈土中的道路、住處,如兜羅綿,柔軟舒適:現(xiàn)代的彈簧床、 沙發(fā)椅之類,也許有點類似。這些、是屬于自然界的凈化。這個世界,如單純的 物質(zhì)美,由于科學(xué)的進步,是可能實現(xiàn)一部分的。

  二 眾生界的凈化

  凈土,不但是自然界的凈美,還有眾生界的凈化,也即是社會的凈化。這又 可從三方面說。一、經(jīng)濟生活的凈化:如經(jīng)濟生活不解決,就是身在最繁華的都 市,也是無窮苦痛。因此、凈土中,特別說到有關(guān)物質(zhì)生活的衣、食、住、娛樂 等事。在凈土中,「各取所需,各得所適」。資生的物質(zhì),不是屬于某人或某些 人的,一切屬于一切大家所共有共享的(世間也有理想的「各盡所能,各取所需 」的社會主義的社會)。凈土中,物質(zhì)的享受,都是隨心所樂而受用的,沒有巧 取、豪奪、占有、私蓄的現(xiàn)象。關(guān)于物質(zhì)的經(jīng)濟生活,應(yīng)有二方面:一、生產(chǎn), 二、消費。在這二個問題中,消費比生產(chǎn)似更為困難,所以古人曾說:「不患寡 而患不均」。一般社會中,有些人享用的、積蓄的,超過了需要;有些人卻得不 到合理的需要,這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。即使遍地是物資,如分配得不合理,爭 鬧還是不可免的,也許鬧得更兇。所以佛教的凈土中,特別重視消費的均衡、滿 足。科學(xué)進步,如社會能得合理的革新,人人工作二三小時,或者不需要這么久 ,而人人的生活都可以豐滿了。真能達到世間的大同境地,也可以說是佛教凈土的部分實現(xiàn)。所以太虛大師說:政治上的無政府的社會主義,與佛教的思想,極 為相近。

  二、人群生活的凈化:第一、離男女的家:佛教的凈土,有二類:一是共五 乘的人間凈土,如將來的彌勒凈土,北俱盧洲,這都是有男女的。一是不共的大 乘凈土,是沒有男女差別的。有男有女的凈土,以北俱盧洲為例,也沒有男女互 相占有的俗習。依佛法說,一切衣食住等資生物,都不應(yīng)據(jù)為私有的。「家」, 是以夫婦的互相占有為基礎(chǔ),而促成私有經(jīng)濟的結(jié)合。有了家,世間就引生無邊 的斗爭苦痛。當然、根源還由于內(nèi)心的煩惱。『佛法概論』引『起世因本經(jīng)』等 ,在說到社會發(fā)展的時候,曾經(jīng)談到:有了家,擴大為種族、國家,政治的相爭 不已,都是源于經(jīng)濟私有,與男女的互相占有。凈土的起碼條件,就是除掉這男 女互相占有的家;或有家的形式,而沒有私欲占有的內(nèi)容。第二、凈土是沒有種 族界限的:我們這個世間,有種族歧視,如白種人瞧不起有色人種,如澳洲的苛 刻限止有色人種入境。因種族的優(yōu)越感,常演成種族的斗爭,也是世間罪惡的一大根源。凈土是沒有這些差別的;生到凈土中的人,一律是金色的。印度的種族 varn!a一詞,原為色字,即從膚色及形色的差別而分成種族。佛教的凈土, 沒有膚色的差別,即沒有種族界限的。狹隘的國家主義、種族主義,是罪惡世界 而不是凈土。第三、凈土是沒有強弱分別的:所以沒有侵略、壓迫、欺侮等。學(xué) 德高超的,也是以友好的態(tài)度,無代價的協(xié)助他人。所以凈土中,決沒有「強凌 弱眾暴寡」的事情。第四、沒有怨敵:經(jīng)里常說:諸上善人聚會一處。是和顏相 向,彼此間如兄如弟、如姊如妹的?傊敉林赜谌罕姷暮秃瞎蔡,是超越 了私有的家庭制度和狹隘的國家主義的。有友愛而沒有怨敵,這真是達到了天下 一家,世界大同的地步。不然、就是把整個世界強力的變?yōu)橐患,還不是「強凌 弱眾暴寡」而已,也就不像凈土了。

  論到王,凈土也有二類:一類是有王的,如說彌勒當來下生的時候,有輪王 治世。金輪圣王,不是憑借武力而統(tǒng)治天下的。全由于思想的道德的感化,使人 類在理想的生活中,人人能和樂共處。這一類凈土,還是有政治組織的。第二類是無王的,這是大乘不共的凈土。佛稱為法王,這不是說佛陀統(tǒng)治凈土的群眾, 而僅是在思想上、行為上,受佛的指導(dǎo),以期達到更究竟更圓滿的境地。這一種 凈土,沒有政治組織形態(tài),近于一般所說的無政府主義。

  三、身心的凈化:生在凈土中的,在諸上善人的教導(dǎo)下,人人是向前進步的 。大家一致的以佛法──上成佛道,下度眾生為理想,照著佛所指引的道路去修 學(xué)。離貪瞋癡,所以沒有老病死的苦痛。都能不退失菩提心,一心一意地,修學(xué)為利樂眾生而發(fā)心趣入大乘。

  凈土有關(guān)于眾生界的凈化,平等與自由的特質(zhì),是必備的。但凈土的平等與 自由,是著重于思想的教化。眾生身心的凈化,做到無我無我所;這決不是由于 發(fā)展自我,而從嚴密的統(tǒng)制中得來。從佛法的立場看,世間一般的思想,都是從 我我所出發(fā)的,所以都難于達到理想的境地。佛教的凈土思想,是應(yīng)人類的共同 要求而出現(xiàn)的;而達到凈土的理想與方法,和世間一般的思想不同。即佛法是在 無我無我所的盤石上,去實現(xiàn)自由平等的凈土。凈土的學(xué)者,應(yīng)正確理解凈土的 境界!

  四 彌勒凈土

  彌勒菩薩,當來下生成佛,這是佛法中所共認的。彌勒Maitreya,華言 慈。修因時,以慈心利他為出發(fā)點,所以以慈為姓。一般學(xué)佛人,都知道彌勒菩 薩住兜率天,有兜率凈土;而不知彌勒的凈土,實在人間。彌勒,在未成佛前, 居兜率天內(nèi)院,這是天國的凈化!悍鹫f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(jīng)』,就是說 明這個的。求生兜率凈土,目的在親近彌勒,將來好隨同彌勒一同來凈化的人間 ,以達到善根的成熟與解脫;不是因為兜率天如何快活。彌勒的凈土思想,起初 是著重于實現(xiàn)人間凈土,而不是天上的。這如『彌勒下生經(jīng)』所說。『彌勒下生經(jīng)』,中國曾有五次翻譯。說到彌勒下生的時候,有輪王治世。彌勒在龍華樹下成佛,三會說法,教化眾生。人間凈土的實現(xiàn),身心凈化的實現(xiàn);這真俗、依正 的雙重凈化,同時完成。佛弟子都祝愿彌勒菩薩,早來人間,就因為這是人間凈土實現(xiàn)的時代。

  彌勒人間凈土的思想,本于『阿含經(jīng)』,起初是含得二方面的。但后來的佛 弟子,似乎特別重視上生兜率天凈土,而忽略了實現(xiàn)彌勒下生的人間凈土。佛教 原始的凈土特質(zhì),被忽略了,這才偏重于發(fā)展為天國的凈土,他方的凈土。所以 『佛法概論』說:凈土在他方、天國,還不如說在此人間的好。總之、彌勒凈土 的第一義,為祈求彌勒早生人間,即要求人間凈土的早日實現(xiàn)。至于發(fā)愿上生兜率,也還是為了與彌勒同來人間,重心仍在人間的凈土。

  彌勒凈土的真意義,逐漸的被忽略:然人間凈土,依然是人類的共同要求, 照樣的活躍于佛弟子的心中。這一發(fā)展,應(yīng)先說明彌勒與「明月」有關(guān)。明月, 是黑暗中的光明,與太陽的光明不同。清涼與光明,為佛弟子的理想!簭浝沾 成佛經(jīng)』,贊頌彌勒說:「光明大三昧,無比功德人」。接著說:「南無滿月… …一切智人」。這是以滿月的輝光,形容彌勒的確證!簭浝掌兴_所問經(jīng)』也說 :「遍照明三昧,普光明三昧,普遍照明三昧,寶月三昧,月燈三昧」。由此等 文句,可證明彌勒與月光的關(guān)系。這象征著此界是五濁惡世,苦痛充滿,惟有彌 勒菩薩的慈濟,才是黑暗的光明;這難怪佛弟子祈求彌勒菩薩的人間凈土的實現(xiàn) 了!這樣、可以說到月光童子或月光童子菩薩了!涸鹿馔咏(jīng)』,最初的譯本 ,是竺法護譯的。月光童子,傳說即是以火坑毒飯害佛的德護長者的兒子。月光 童子或月光菩薩,與彌勒的思想相融合:所以有月光童子菩薩出世,天下太平的 傳說?蓴酁榉鼗蛞η貢r代所譯的(『月光童子經(jīng)』異譯)『申日經(jīng)』說:「 月光童子當出于秦國,作圣君,受我經(jīng)法,興隆道化」。劉宋失譯的『佛說法滅 盡經(jīng)』,也有:「月光出世,得相遭值,共興吾道五十二歲」的預(yù)記。月光童子 的預(yù)言,于中國流行極廣。如梁僧佑的『出三藏集記』「疑偽錄」,即載有『觀 月光菩薩記』、『佛缽記』、『彌勒下教』等書。隋法經(jīng)『眾經(jīng)目錄』,更載有 『首羅比丘見月光菩薩經(jīng)』等。這些,都說到中國經(jīng)過極度混亂,大火災(zāi),月光 童子出現(xiàn)于世。這時候,天下奉行佛法,世界太平。雖說這是可疑的偽經(jīng),但原 始的傳說,見于西來的譯典。而且這正可以說明,彌勒人間凈土的思想,是怎樣在中國廣大的佛教人間,起著熱烈的盼望!到隋代,那連提梨耶舍譯(『月光童 子經(jīng)』異譯)的『德護長者經(jīng)』即說:「此童子于閻浮提大隋國內(nèi)作大國王」。 這在佛弟子的心目中,隋文帝是有實現(xiàn)可能的,但在煬帝手中失敗了。唐菩提流 志譯的『寶雨經(jīng)』也說:「月光……第四五百年中,法欲滅時,汝于此瞻部洲, 東北方摩訶支那國……為自在王」。這是意味著武則天的,但也不曾能發(fā)展完成 。這種思想,還是永遠的存在于佛化中國的人民心中。到盛唐以后,與外道的摩尼教相結(jié)合,孕育為「明王出世,天下太平」的思想(當時密宗的本尊,也都有 稱為明王的)。到元末,發(fā)展為秘密組織,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蓮教。他們理想中的明王,與彌勒菩薩、月光童子出世的思想,還是一脈相承的。所以白蓮教 也以天下大亂,彌勒出世為號召。至于名為白蓮教,那是因為宋代,結(jié)白蓮社念佛,上至宰相,下至平民,到處非常普遍。但蓮社是求生西方,念阿彌陀佛的; 白蓮教雖采取白蓮的名義,而希望彌勒下生,人間凈土出現(xiàn)。不過佛教的思想更 衰落,融合外道思想,經(jīng)過秘密組織,越來越神秘了!抗戰(zhàn)時期,貴州一位姓龔的,還自說是彌勒佛出世呢。彌勒人間凈土,給予中國人的影響極大?上У氖 :中國是儒家思想的天下,佛教不能實現(xiàn)政治的凈化;不能引凈土的思想而實現(xiàn) 于人間,得到正常的發(fā)展。明代的朱元璋,曾經(jīng)出家,又加入白蓮教。但朱元璋 ,雖為了生活無著,做過和尚,但缺少佛法的正當認織。所以在政治勝利的發(fā)展 中,他結(jié)合了儒家的思想,背叛廣大人民的光明愿望,漸與彌勒凈土的思想脫節(jié) 。朱元璋建立的政權(quán),說極權(quán)比什么都極權(quán),說封建比任何一朝都封建。月光童子出世和彌勒下生的思想,千多年來的發(fā)展,鼓舞了中國人對于人間凈土的要求 與實行,而一直受著家本位的文化的障礙,不曾實現(xiàn)。所以說彌勒凈土,必須理 解這人間凈土的特性。有的把這人間凈土忘卻了,剩下求生兜率凈土的思想;以為求生兜率,比求生西方凈土要來得容易,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教說。

  五 彌勒中心的凈土觀

  一 阿彌陀

  古人說:「諸經(jīng)所贊,盡在彌陀」,這是的確的。大乘經(jīng)廣說十方凈土,但 特別著重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。阿彌陀的凈土,可說是大乘凈土思想的歸結(jié) 。中國佛教特別宏揚西方凈土,這不是沒有理由的。依佛法說,佛法是平等的, 一切佛所證悟的,福德、智慧、大悲、大愿,一切是平等的。所以,如說阿彌陀 佛立四十八愿,或說彌陀特別與此土有緣,這都不過是方便說。那末、為什么在無邊的凈土中,無邊的佛中,大乘經(jīng)特別贊嘆西方凈土與阿彌陀佛?這是值得研究的。

  梵語amita,譯為無量。阿彌陀佛──無量佛的含義,應(yīng)有通有別。通,指一切佛,即無量無數(shù)的佛。在佛法的宏傳中,無量佛的意義特殊化了,成為指方 立向的,專指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。這通別二義,雖沒有明文可證,但確是 顯然可見的。今舉二部經(jīng)來證明:一、『觀無量壽佛經(jīng)』,這是專明觀西方極樂 世界的依正莊嚴的。第九觀,觀阿彌陀佛的色身相好。于觀想成就時,經(jīng)上說: 「見此事者,即見十方諸佛」!缸魇怯^者,名觀一切佛身」。意思是說,見阿 彌陀佛,即是見十方一切諸佛。觀阿彌陀佛,即是觀十方一切諸佛。二、『般舟 三昧經(jīng)』,這也是專明阿彌陀佛的念佛三昧。本經(jīng)一名『十方現(xiàn)在佛悉在前立定 經(jīng)』。修觀成時,經(jīng)里說:「現(xiàn)在諸佛悉在前立」。專觀阿彌陀佛,而見現(xiàn)在一 切佛,這與觀經(jīng)的「見此事者,即見十方諸佛」,完全一致。由此可見,觀阿彌 陀──無量佛,即是觀一切佛。雖然以阿彌陀佛為一佛的專名,但對于這一切佛 的通義,也還保存不失。阿彌陀,在一切佛中,首先得到名稱的優(yōu)勢。這在大乘 佛法的「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」的意義中,是容易理解的。阿彌陀佛的為人所特 別贊嘆宏傳,這是重要的理由。

  在梵語amita的后面,附加a^bha─amita^bha,譯義即成無量光。無量光, 是阿彌陀佛的一名。仔細研究起來,阿彌陀佛與太陽,是有關(guān)系的。印度的婆羅 門教,有以太陽為崇拜對象的。佛法雖本無此說,然在大乘普應(yīng)眾機的過程中, 太陽崇拜的思想,也就方便的含攝到阿彌陀中。這是從那里知道的呢?一、『觀 無量壽佛經(jīng)』,第一觀是落日觀;再從此逐次觀水、觀地、觀園林、房屋,觀阿彌陀佛、觀音、勢至等。這即是以落日為根本曼荼羅;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,即 依太陽而生起顯現(xiàn)!赶﹃枱o限好,祇是近黃昏」,這是中國人的看法。在印度 ,落日作為光明的歸宿、依處看。太陽落山,不是沒有了,而是一切的光明,歸藏于此。明天的太陽東升,即是依此為本而顯現(xiàn)的。佛法說涅槃為空寂、為寂滅 、為本不生;于空寂、寂靜、無生中,起無邊化用。佛法是以寂滅為本性的;落 日也是這樣,是光明藏,是一切光明的究極所依。二、『無量壽佛經(jīng)』(即『大 阿彌陀經(jīng)』)說:禮敬阿彌陀佛,應(yīng)當「向落日處」。所以、阿彌陀佛,不但是 西方,而特別重視西方的落日。說得明白些,這實在就是太陽崇拜的凈化,攝取太陽崇拜的思想,于一切──無量佛中,引出無量光的佛名。

  若在梵語amita后面,附加a^yus─amita^yus,譯義即是無量壽,這也是阿 彌陀佛的一名。大乘經(jīng)里常說:佛是常住涅槃的,佛入涅槃,不是灰身泯智的沒 有了,這和日落西山的意義一樣。所以佛的壽命,是無量無邊的。佛的常住、無量壽,也是一切佛所共同的。

  總合的說,阿彌陀──無量,這是根本的,『般舟三昧經(jīng)』如此。說為無量 光,如『鼓音聲王陀羅尼經(jīng)』的阿彌多婆耶。無量壽,如『無量壽佛經(jīng)』。光是 橫遍十方的,這如佛的智慧圓滿,無所不知。大乘經(jīng)每于佛說法前,先放光,即 是象征慧光的遍照(波斯、印度宗教,都崇拜火光,也是看作生命延續(xù)的)。光 明,在一般人看來,是象征快樂、幸福、自由的。佛法的智慧光,即含攝福德莊 嚴的一切自在、安樂。依世間說,世間都希望前途是光明的,是無限光明的。無 限光明──幸福、安樂、自由的希望中,充滿了無限的安慰,這是人類的一致企 求。無量壽,壽是生命的延續(xù)。眾生對于生命,有著永久的愿望。因此、耶教教 人歸依上帝得永生;道教教人求長生不老。人人有永恒生命的愿望,這是外道神 我說的特色。人類意識中的永恒存在的欲求,無論是否確實如此,但確是眾生的 共欲。這在大乘佛法中,攝取而表現(xiàn)為佛不入涅槃的思想。不入涅槃,即是常住 ,也即是對于眾生要求無限生命的適應(yīng)。佛的光明是橫遍十方的;佛的壽命是豎 窮三際的。在無限的光明、無限的壽命中,既代表著一切諸佛的共同德性;又即能適應(yīng)眾生無限光明與壽命的要求。因此、阿彌陀,不但一切即一、一即一切的 等于一切諸佛;而無限光明、無量壽命,確能成為一切人的最高崇拜。在后期的密宗的大日如來,也即是以太陽的光明遍照而形成的(太陽,在世俗中就是永恒 的光明),F(xiàn)代修持凈土的,每著重在極樂世界的金沙布地、七寶所成等,這在彌陀凈土的思想中,顯見是過于庸俗了。

  無量,無量光,無量壽,為阿彌陀佛的主要意義。但在阿彌陀佛思想的流傳 中,又與「阿彌唎都」相融合,如『拔一切業(yè)障得生凈土陀羅尼』(簡稱「往生 咒」)所說的「阿彌唎都」。「阿彌唎都」am!rta,(或音譯為阿蜜!2菤多),為印 度傳說中的「不死藥」(中國人稱為仙丹)譯為甘露。佛法中用來比喻常住的涅 盤,所以有「甘露味」,「甘露門」,「甘露道」,「甘露界」,「甘露雨」等 名詞。阿彌唎都,音與阿彌陀相近;而意義又一向表示永恒的涅槃,與阿彌陀的 意義相合,所以到密宗就或稱為「阿彌唎都」了。 二 阿彌陀與阿!B粊

  要理解阿彌陀佛的偉大,應(yīng)從比較中去發(fā)明。今先從阿彌陀與阿!B粊的關(guān)系來 說。在十方凈土中,有二處是古典而又重要的:一、東方的妙喜世界(或稱妙樂 國土)。有佛名阿!B粊──不動。二、西方的極樂世界,有佛名阿彌陀。阿!B粊佛土 ,與『大般若經(jīng)』、『維摩詰經(jīng)』等,有密切關(guān)系,著重在菩薩的廣大修行而智 證如如。漢末,就有『阿!B粊佛國經(jīng)』的譯本。經(jīng)中說:此佛以廣大行愿成就的世 界,是非常清凈莊嚴的;阿!B粊佛般涅槃后,有香象菩薩位居補處!喊闳艚(jīng)』著 重菩薩大智,說到他方佛土,即以東方阿!B粊佛土,香象菩薩等為例。阿難及一切 大眾,承如來力,見東方阿!B粊佛土!壕S摩詰經(jīng)』,發(fā)揚菩薩大行,莊嚴佛國。 這在『維摩詰經(jīng)』的「見阿!B粊佛國品」,說到維摩詰是從阿!B粊佛土沒而來生此間 的。時會大眾,以維摩詰力,見東方阿!B粊佛國。這是大乘初興于東方的古典的佛 凈土。談到往生阿!B粊佛國的經(jīng)典,還有許多,不過沒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普遍 。求生阿!B粊佛土,雖不專重念佛,但也有說到,著重在勝義智慧的體證空寂── 法身。如『維摩詰經(jīng)』說到觀佛時說:「觀身實相,觀佛亦然」!喊!B粊佛國經(jīng) 』也說:「如仁者上向見(虛)空,觀阿!B粊佛及諸弟子等并其佛剎,當如是」。 一切法如虛空,即一切是法性、法身;這是與般若的思想相應(yīng)的。中國流行的大 乘佛教,重視念佛及凈土,但對于這一方面,是太忽略了。

  阿彌陀佛,可說與『華嚴經(jīng)』「入法界品」有關(guān)!溉敕ń缙贰鼓,普賢菩 薩十大愿王的導(dǎo)歸極樂,雖譯出極遲,但確是早有的思想。佛陀跋陀羅譯的『文 殊師利發(fā)愿經(jīng)』,即普賢行愿品的頌文。此外、如東晉譯的『文殊師利悔過經(jīng)』 ,『三曼陀跋陀羅(普賢)菩薩經(jīng)』,意義也與「行愿品」一樣:往生極樂世界 。如「懺悔文」稱阿彌陀佛為「法界藏身阿彌陀佛」,無量壽佛經(jīng)的列眾序德中 ,說具「普賢行」。這都可見阿彌陀佛與『華嚴經(jīng)』「入法界品」──「普賢行 愿品」的關(guān)系!喝A嚴經(jīng)』的「入法界品」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一位善知識 ,就是念佛法門。念佛的國土、名號、相好、降生、說法等,是從假相觀著手的 ,這與『般若經(jīng)』及『觀阿!B粊佛國經(jīng)』的著重在真空觀,見一切法如即見如來, 法門多少不同!喝A嚴經(jīng)』「兼存有相說」,這與后起的密宗,及極樂凈土思想,都有深刻的關(guān)系!壕S摩詰經(jīng)』,一名『不可思議解脫經(jīng)』!溉敕ń缙贰, 名『大不可思議解脫經(jīng)』,這也是極有意義,而值得注意的。

  再綜合來說:有『月明童子經(jīng)』,說月明菩薩,先發(fā)心修行求生阿!B粊佛國; 從阿!B粊佛國沒,再生阿彌陀佛國。另有『決定總持經(jīng)』,說到月施王供養(yǎng)辨積菩 薩本生。這位辨積菩薩,即是東方世界阿!B粊佛;而月施王,即是西方阿彌陀佛。 從這二部經(jīng)看來,是先阿!B粊而后阿彌陀的。然『賢劫經(jīng)』說:無憂悅音王,供養(yǎng) 護持無限量寶音法師。法師即阿彌陀佛;王即阿!B粊佛;王的千子,即賢劫千佛。 這于賢劫千佛以前,合明阿彌陀佛與阿!B粊佛;阿彌陀是先于阿!B粊的。東西二方所 表現(xiàn)的凈土雖有不同,然從全體佛法說:阿!B粊譯為不動,表慈悲不瞋,常住于菩提心;依般若智,證真如理,這是重于發(fā)心及智證的。阿彌陀譯為無量,以菩薩 無量的大愿大行,如『華嚴經(jīng)』所說的十大愿行,莊嚴佛果功德;一切是無量不 可思議。無量──無量壽、無量光,著重佛的果德。所以阿彌陀佛凈土,為佛果 的究竟圓滿;阿!B粊佛凈土,為從菩薩發(fā)心得無生法忍。這二佛二凈土,一在東方,一在西方。如太陽是從東方歸到西方的,而菩薩的修行,最初是悟證法性── 發(fā)真菩提心,從此修行到成佛,也如太陽的從東到西。阿!B粊佛國,重在證真的如如見道。阿彌陀佛國,重在果德的光壽無量。這在密宗,東方阿!B粊為金剛部,金剛也是堅牢不動義。西方阿彌陀為蓮花部,也有莊嚴佛果的意義。所以、這一東 一西的凈土,是說明了菩薩從初發(fā)心乃至成佛的完整的菩提道。也可解說為彌陀 為本性智,而起阿!B粊的始覺(先彌陀而后阿!B粊)。但現(xiàn)在的念佛者,丟下阿!B粊佛 的一邊,著重到西方的一邊,不知如來果德的無量,必要從菩薩智證的不動而來 ;惟有「以無所得」,才能「得無所礙」。忽略了理性的徹悟,即不能實現(xiàn)果德 的一切。所以特重西方凈土,不能不專重依果德而起信。不解佛法真意的,不免 與一般神教的唯重信仰一樣了。在大乘佛教的健全發(fā)展中,大乘行者的完整學(xué)程 中,理智的徹悟與事相的圓滿,是二者不可缺一的。印度佛教,即漸有偏頗的傾 向;中國的佛教,始終是走向偏鋒,不是忽略此,就是忽略彼。如禪者的不事漸 修,三藏教典都成了廢物;凈土行者的專事果德贊仰,少求福慧雙修,不求自他兼利,只求離此濁世,往生凈土。阿彌陀佛與凈土,幾乎婦孺咸知;而東方的阿 !B粊佛國,幾乎無人聽見,聽見了也不知道是什么。這是凈土思想的大損失!

  三 阿彌陀與彌勒

  阿彌陀佛有凈土,彌勒菩薩也有凈土,現(xiàn)在從這二種凈土的關(guān)系來說。前面 曾談到,彌勒菩薩與月亮有關(guān);阿彌陀佛與太陽有關(guān)。月亮和太陽的光明是不同 的:阿彌陀佛如太陽的光明,是永恒的究竟的光明藏。彌勒菩薩如月亮的光明, 月亮是在黑暗中救濟眾生的。西方凈土,代表著佛果的究竟的清凈莊嚴,彌勒凈 土代表著在五濁惡世來實現(xiàn)理想的凈土。也可以說:西方凈土是他方凈土,容易 被誤會作逃避現(xiàn)實;而彌勒凈土是即此世界而為凈土。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的特 殊化;彌勒菩薩也是這樣的,雖不是十方諸佛的特殊化,然是此世界中一切佛的 特殊化。這個世界,此時稱為賢劫,在賢劫中有千佛出世!赫ㄈA經(jīng)』說:「 臨壽終時,面見千佛,不墮惡趣。于是壽終生兜率天」。命終的時候,面見千佛,即是賢劫千佛;生兜率天,即是往生彌勒凈土。依『觀無量壽佛經(jīng)』等修阿彌 陀佛觀,可見十方現(xiàn)在佛;生西方極樂世界。而此界的賢劫千佛,凈土的實現(xiàn), 與兜率凈土相等。賢劫千佛,也是佛佛平等的。面見千佛,升兜率天,如與見現(xiàn) 在一切佛,生極樂國比觀,即容易明白。約佛果功德的究竟圓滿說,彌勒凈土是 不如彌陀凈土的;約切身處世的現(xiàn)實世界說,賢劫中人,是希望這個世界的苦痛 得到救濟,那末月光童子出世與彌勒凈土,是更切合實際的。我們學(xué)佛,應(yīng)求成 佛的究竟圓滿;然對當時當?shù)氐囊髢艋,也?yīng)該是正確而需要的。在這點上, 彌勒凈土的信行,才有特別的意思!

  四 阿彌陀與藥師佛

  再把阿彌陀與藥師佛來合說:關(guān)于藥師佛,與密部有關(guān)系,先見于密部的『 灌頂神咒經(jīng)』。從藥師的名義說,表示佛為大醫(yī)王,救濟世間疾苦的。后來譯出 的『藥師經(jīng)』,如彌陀有四十八愿,藥師如來有十二大愿;有夜叉、羅剎為護法,這是早期的雜密(也稱事部)。在初期的大乘經(jīng)中,是沒有他底地位的。此經(jīng) 譯到中國來,對于藥師佛的東方世界,中國人有一特殊意識,即東方是象征著生 長的地方,是代表生機的,故演變?yōu)楝F(xiàn)實人間的消災(zāi)延壽。阿彌陀佛在西方,西 方是代表秋天的,屬于肅殺之氣,是死亡的象征!簝敉涟矘芳,解釋阿彌陀 凈土何以在西方時,即這樣說:「日出處名生,沒處名死。藉于死地,神明趣入 ,其相助便,是故法藏菩薩愿成佛在西,悲接眾生」;故西方凈土為人死后的所 生處。這樣、東方藥師佛,成了現(xiàn)生的消災(zāi)延壽;西方的阿彌陀凈土,即成了死 后的往生。這在中國人心中,有意無意間,成了一種很明顯的劃分。所以西方凈 土盛行以后,佛法被人誤會為學(xué)佛即是學(xué)死。到此、阿彌陀佛的凈土思想,可說 變了質(zhì)。西方凈土,本是代表了──無量光無量壽的永恒與福樂的圓滿,這那里 是一般所想象的那樣!中國人特重西方凈土,也即是重佛德而忽略了菩薩的智證 大行(阿!B粊佛國凈土);又忽略了現(xiàn)實人間凈土(彌勒凈土)的信行;這已經(jīng)是 偏頗的發(fā)展了。等到與藥師凈土對論,彌陀凈土,也即被誤會作「等死」「逃生 」,這那里是阿彌陀佛凈土的真義!阿彌陀佛凈土的信行者,應(yīng)恢復(fù)繼承阿彌陀 佛的固有精神!

  六 佛土與眾生土

  土,即世界或地方,有共同依托義。如說:個人業(yè)感的報身是不共;而山河 大地等卻是共的,即共同能見,共同依托,共同受用。所以、依此世界的眾生, 能互相增上,彼此損益。佛法是自力的,如『親友書』說:「生天及解脫,自力 不由他」。又如俗說:「各人吃飯各人飽,各人生死各人了」,此可見佛法為徹 底的自力論。但這專就有情業(yè)感的生死報體──根身說;若就眾生的扶塵根,及一切有情業(yè)增上力所成的器世間說,就不能如此了。眾生與眾生,在剎土的依托 受用中,互相增上,互相損益;佛與眾生,在剎土中,也有增上攝益的作用。這 樣、佛有凈土,攝化眾生,眾生仰承佛力而往生凈土,即不是不合理的。世間多 有此類事例:如孟子小時候,孟母曾三遷住處,即深知環(huán)境的良好或窳惡,會影響身心。又如有些人,在某一環(huán)境里,頗能活動;換一環(huán)境,就不行了。一般所 說的環(huán)境能決定意志,也是有他部分的真實性。所以佛與眾生展轉(zhuǎn)增上的凈土說 ,確實是合理的。

  『仁王經(jīng)』說:「三賢十圣居果報,唯佛一人登凈土」,這是約究竟圓滿的 常寂光土說;就是最后身菩薩,還有一分業(yè)感異熟存在,所以不能與佛凈土相應(yīng) !褐嵌日摗(一0)說:普賢菩薩「不可量,不可說,住處不可知」,也約法 性遍一切土說。如約此凈土說,求生凈土的思想,是不會產(chǎn)生的。然而、佛不但 究竟圓滿的安住最清凈法界中,于因中修菩薩行時,也確是以攝取凈土、攝化眾 生為二大任務(wù)的。這是大乘行者,對于環(huán)境能影響意識,也有深刻了解的明證。 菩薩莊嚴凈土,一方是由菩薩福德智慧所感得的應(yīng)有勝德;一方也是為了攝化眾 生,使眾生在良好的環(huán)境內(nèi),更能好好的修行,而莊嚴凈土。所以一法界中,本 無佛無凈土可說;而適應(yīng)眾生機感,卻確乎有佛有凈土,這是大乘的共義。

  常寂光土,不攝化眾生,姑且不論。先說佛的受用凈土。佛以福智莊嚴,依世俗說勝義,佛也感得究竟圓滿的清凈土──十八圓滿土。分證真如的大地菩薩 ,生此佛凈土中。約佛為自受用凈土;約菩薩說,為佛的他受用凈土。自他受用 凈土,經(jīng)中本少分別。這樣的凈土中,唯是一乘法。約此凈土說,也無求生凈土 的意義。因為這是菩薩分證真如必然而有的凈土,雖沒有佛那樣圓滿,而遍無差 別,無此無彼。如要說為差別,那末經(jīng)中說:「十方凈土隨愿往生」,也非一般眾生所能求得往生的。

  經(jīng)中所說,眾生發(fā)愿求生的凈土,不是受用土,而是佛的應(yīng)化凈土。應(yīng)化土 ,適應(yīng)眾生的機感,示現(xiàn)不同:有唯一乘而無三乘的,如阿彌陀凈土;有通化三 乘,有菩薩、有聲聞、緣覺的,如阿!B粊佛土;有通化五乘的,不但有二乘、菩薩 ,還有人天乘的,如彌勒凈土──這都是凈土。但應(yīng)化土不一定示現(xiàn)凈土,也可 應(yīng)化穢土;說三乘法的,如釋迦的示現(xiàn)娑婆國土。應(yīng)化土有各式各樣的,都與眾 生特別有關(guān)。然此應(yīng)化土,究是佛土,還是眾生土呢?世界,不是個人的,是共 的。經(jīng)說佛土,佛應(yīng)化世界中,攝導(dǎo)眾生,所以說這是某某佛土。約世間說,這不但是佛的,也是眾生的。即眾生業(yè)感增上有此報土;而佛應(yīng)化其中,即名佛的 應(yīng)化土。如釋迦示現(xiàn)此間的五乘穢土,彌勒成佛時的五乘凈土;眾生業(yè)感的因素 ,極為重要。但通化三乘,唯教一乘的凈土,即稍有不同。依大乘經(jīng)說,佛為攝 受眾生,現(xiàn)此清凈土,固然是佛的凈土。然菩薩在此凈土中,除上隨佛學(xué)外,也 是為了攝引一分眾生同生凈土的。如極樂世界,不但有阿彌陀佛,還有大勢至等 諸大菩薩。諸大菩薩,都是由自己的;、善根,與佛共同實現(xiàn)凈土的。這樣的 凈土,以佛為主導(dǎo),以大菩薩為助伴,而共同現(xiàn)成凈土;佛菩薩的悲愿福德力, 最為重要。其它未證真實的眾生,也來生凈土。如約眾生自身,是不夠的,這必 須:一、佛的愿力加持;二、眾生的三昧力;三、眾生的善根力成熟。能這樣, 眾生也生凈土去了,這是阿!B粊佛國經(jīng)中說的。佛菩薩成熟了的凈土,攝引一分眾 生于中修行,是約佛與眾生展轉(zhuǎn)增上相攝說。所以、究竟的佛土,是佛而非眾生 的。如釋迦剎土,彌勒凈土,雖也以善根力、愿力而生,但主要是眾生業(yè)感土; 佛應(yīng)化其中,不過攝導(dǎo)一分有緣眾生而已。佛與眾生展轉(zhuǎn)增上相攝的凈土,是菩 薩行因時,攝化一分同行同愿者共所創(chuàng)造的,依此攝受一分眾生,使眾生也參加 到凈土中來。這是凈土施教的真正意義,也是凈土的特色所在,如彌陀凈土、阿!B粊凈土等。

  在佛土與眾生土中,還有菩薩凈土。證悟真如以上的菩薩,所有凈土,唯識 家說是佛的他受用土。約菩薩說,即菩薩的自受用土。天臺宗說是實報莊嚴土, 與佛的清凈法界土,有一分共義,不過沒有究竟吧了!所以由菩薩的;郏c佛共同受用大乘法樂?烧f佛受用土,也可說菩薩受用土。這樣、究竟的徹底的說 ,佛凈土,絕對不是唯佛一人,還有許多菩薩。經(jīng)中說到受用凈土,也還是無量 大眾所圍繞。這些菩薩,都由自力來到凈土的。應(yīng)化土,如彌陀,阿!B粊佛土,有 無量菩薩,也不一定是發(fā)愿往生的;凈土中有佛,即有菩薩。是佛的應(yīng)化土,也 是一分大菩薩的應(yīng)化土?傊、說到凈土,即是諸佛、菩薩與眾生展轉(zhuǎn)互相增上 助成的。在佛土與眾生土間,不能忽略菩薩與佛共同創(chuàng)造凈土,相助攝化眾生的 意義。

  七 莊嚴凈土與往生凈土

  一 莊嚴凈土

  中國凈土宗,發(fā)展得非常特別。但知發(fā)愿往生,求生凈土,而凈土從何而來,一向少加留意。一般都以為,有阿彌陀佛,有佛就有凈土,而不知阿彌陀佛, 并不是發(fā)愿往生而得凈土的。大乘經(jīng)中,處處都說莊嚴凈土,即菩薩在因地修行 時,修無量功德,去莊嚴國土,到成佛時而圓滿成就,F(xiàn)在只聽說往生凈土,而 不聽說莊嚴凈土,豈非是偏向了!一切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,必然的「攝受大愿 無邊凈土」,『大般若經(jīng)』說:以種種世界,種種清凈,綜合為最極清凈最極圓 滿的世界;菩薩發(fā)愿修行去實現(xiàn)他。一切大乘經(jīng)如此說,如彌陀凈土,就是這樣 的好例!簾o量壽佛經(jīng)』說:阿彌陀佛過去為法藏比丘時,有世自在王佛為他說 二百一十億的凈土相。法藏聽了這各式各樣的不同凈土,就發(fā)大愿,要實現(xiàn)一最清凈最圓滿的凈土。一切菩薩無不如此,所以說「攝受大愿無邊凈土」;這是菩 薩行必備的內(nèi)容。菩薩的所以攝取凈土:一、一切諸佛成就清凈莊嚴凈土,菩薩 發(fā)心學(xué)佛,當然也要實現(xiàn)佛那樣的凈土。二、為什么要實現(xiàn)此凈土?不是為自己 受用著想,而是為了教化眾生。有凈土,就可依凈土攝化眾生;攝引了眾生,即 可共同的實現(xiàn)凈土。攝取凈土以攝化眾生,這是凈土的要義;凈土是從為利益眾 生而莊嚴所成,不是從自己想安樂而得來的。

  莊嚴凈土,為大乘行的通義;今且據(jù)『維摩詰經(jīng)』的「佛國品」,以闡明菩 薩莊嚴凈土的意義。經(jīng)上說:「眾生之類,是菩薩凈土」。菩薩修凈土,是由于 眾生類。如造房屋,必以地為基礎(chǔ)。菩薩凈土,不離眾生。惟有在眾生中,為了 利益眾生,才能實現(xiàn)凈土。所以凈土說,不是逃避現(xiàn)實,而是與大乘法相應(yīng)的。 論到「眾生之類」,是菩薩常從四事觀察:即用什么世界能使眾生生起功德?應(yīng) 以什么國土能調(diào)伏眾生,使煩惱不起?以什么環(huán)境,能使眾生生起大乘圣善根來 ?要以怎樣的國土,方能使眾生契悟佛知佛見?因眾生的根性不同,生善,滅惡,起大乘善根,入如來智慧,也就要以各式各樣的環(huán)境去適應(yīng)眾生,攝化眾生; 即于此適應(yīng)眾生的根性好樂中,創(chuàng)造優(yōu)良的凈土,使眾生能得生善等利益。莊嚴 凈土,不是為了自己,而是為了大眾,此約應(yīng)機現(xiàn)土說。約菩薩的修行,攝導(dǎo)眾 生,成就凈土果德說,那末經(jīng)中又說:「直心是菩薩凈土,菩薩成佛時,不諂眾 生來生其國;深心是菩薩凈土……」等。簡略的說,發(fā)菩提心,慈悲喜舍,六度 ,四攝,菩薩一切功德行,都是成就凈土因。如直心,是質(zhì)直坦白,而無險曲的 心,菩薩以此為法門,以此化眾生,即自然的與不諂曲的眾生相攝增上,也能化 諂曲的眾生心為直心。不諂眾生與菩薩結(jié)了法緣,到菩薩成佛時,不諂眾生也就 來生其國了。莊嚴凈土的菩薩──攝導(dǎo)者,以六度萬行度眾生;修六度萬行的眾 生,受了佛菩薩的感召,也就來生其國。實際上,這樣的實現(xiàn)凈土,是攝導(dǎo)者與 受攝導(dǎo)者的共同成果。因此,不能想象為實現(xiàn)了的凈土,唯佛一人,而必是互相 增上展轉(zhuǎn)共成的。菩薩是啟發(fā)的領(lǐng)導(dǎo)者,要大批的同行同愿者,彼此結(jié)成法侶, 和合為一的共修;,才能共成凈土。約佛說,這是自受用佛土;約菩薩說,這還是菩薩自力感得的應(yīng)有凈土。不知莊嚴凈土,不知凈土何來,而但知求生凈土 ,是把凈土看成神教的天國了。了知凈土所來,實行發(fā)愿莊嚴凈土,這才是大乘 佛法的正道。往生凈土,是從佛與眾生展轉(zhuǎn)增上的意義中,別開方便。太虛大師 示寂后,范古農(nóng)的悼文中說:大師倡導(dǎo)的是正常道,他自己行的是方便道。正常 道,即大乘菩薩法的凈土正義;方便道,是從正常道而別生出來的。莊嚴凈土, 是集菩薩功德所共同實現(xiàn)的,為大乘法的真義,這是應(yīng)特別注意的!

  二 往生凈土

  一、一般的往生法:往生凈土的法門,有通有別。通是修此法門,可以往生 十方凈土;別是特殊的方便,著重于往生極樂世界。

  凈土是清凈而理想的環(huán)境。菩薩莊嚴凈土,為了攝化眾生;眾生受了菩薩恩 德的感召,即向往而來生其中。于凈土修行,多便利,少障礙,所以必得不退轉(zhuǎn) ,不會落入二乘及三惡道中。往生凈土的信行,大乘經(jīng)是一致的。那末怎樣才能往生凈土呢?今略引二經(jīng)來說明。一、『維摩詰經(jīng)』(下)說:「菩薩成就八法 ,于此世界行無瘡疣,生于凈土」。八法是:「饒益眾生而不望報」,即純從利 益眾生出發(fā)。不為自己打算!复磺斜娚苤T苦惱,所作功德盡以施之」? 痛歸自己,福樂歸他人,真是菩薩的心行!傅刃谋娚,即以平等心對待眾生 ,使眾生得到平等的地位。對于修大乘法的「菩薩,視之如佛」,起尊敬心! 所未聞(的甚深)經(jīng),聞之不疑」,不生誹謗心;也「不」以為自己所修是大乘 法,如何深妙,「與聲聞而相違背」。真能通了佛法,大小乘間,是可得合理會 通的!覆患当斯,即別人得供養(yǎng),不要嫉妒他;「不高己利」,如自己得利 養(yǎng),不因此而生高傲放逸!赋J〖哼^,不訟彼短」,即多多反省自己的錯誤, 少說別人的過失!敢恍那笾T功德」。這八法,是菩薩為人為法,對自對他的正 常道。但能依此修去,就是往生凈土的穩(wěn)當法門。

  二、『除蓋障菩薩所問經(jīng)』(一七)說:「菩薩若修十種法者,得生清凈諸 佛剎土」。十法是:「戒行成就」,「行平等心」,「成就廣大善根」,「遠離 [P43] 世間名聞利養(yǎng)」,「具于凈信」,「精進」,「禪定」,「修習多聞」,「利根 」,「廣行慈心」。『勝天王般若經(jīng)』、『寶云經(jīng)』、『寶雨經(jīng)』,都有這樣的 十法門。如「成就廣大善根」,確是往生凈土的要訣!喊浲咏(jīng)』也說:「不 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!壕S摩經(jīng)』與『寶云經(jīng)』所說的凈土法門,是 菩薩的常道,不求生凈土而自然的生于凈土:這是往生凈土的必備資糧。

  二、特殊的往生法:中國流行的求生凈土的念佛法門,即是往生極樂世界的 特殊方便行。然往生極樂凈土的方法,也是有著不同方便的。現(xiàn)依往生極樂凈土 的經(jīng)典,略為條理來說明。

  一、『般舟三昧經(jīng)』:古典的『般舟三昧經(jīng)』,漢末就有了譯本。這部經(jīng), 說到念阿彌陀佛,見阿彌陀佛,即見現(xiàn)在十方一切佛。著重觀西方無量佛為方便 ,而能見十方的無量佛(『無量壽經(jīng)』、『觀無量壽經(jīng)』、和『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』 ,就著重于無量壽佛,所以特別著重于「臨命終時」)!喊阒廴两(jīng)』所說的 念佛,是念佛三昧。念,為憶念或思惟。佛身的相好,及極樂世界的莊嚴,都不是一般眾生的現(xiàn)前境界,必須因名思義,專心系念,使觀境明顯的現(xiàn)前,所以念 佛即是修念佛觀。『阿含經(jīng)』所說的四念處,三隨念──念佛、念法、念僧法門 等,也都是這樣念的。念是系心一處,令心明記不忘。與念相應(yīng)的慧心所,于所 緣極樂依正的境界,分別觀察。這樣的念慧相應(yīng),安住所緣;如達到「心一境性 」──定,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了。如三昧成就時,就見無量佛,也即是見十方佛 。得念佛三昧,未得天眼,也并未去佛國,也不是佛來此間,但在三昧中,可以 明了見佛。不但見佛,還可以與佛相問答:如何能得生極樂世界?佛即告以當憶 念我。不要以為在三昧中見佛問答是奇特的事!這在修持瑜伽行──禪觀的,都 是如此的。如密宗修到本尊成就;如無著菩薩修彌勒法,見彌勒菩薩,為說『瑜 伽論』。憶念阿彌陀佛的方便次第是:先念佛「具有如是三十二相,八十隨形好 ,色身光明如融金聚,具足成就眾寶輦輿,放大光明,如師子座,沙門眾中說如 是法」,即是念佛色身或觀想念佛。次念佛所說:「一切法本來不壞,亦無壞者 。如不壞色乃至不壞識;……乃至不念彼如來,亦不得彼如來」。這是觀一切法 [P45] 性空,「得空三昧」;即是念佛法身,或?qū)嵪嗄罘。這樣的念佛,成就了三昧, 即可以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樣的念佛三昧──三月專修,現(xiàn)在的念佛者, 是很少能這樣的了。

  『般舟三昧經(jīng)』的念佛法門,是著重于自力的禪觀;雖有阿彌陀佛的愿力, 然要行者得念佛三昧、見佛,才能決定往生。這是不大容易的,為利根上機所修 的。所以龍樹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三昧功難,如夜燃燈,見色不易」。中國古德 也說:眾生心粗,觀行深細,所以不易相應(yīng)。大概因為不容易,所以一般凈土行 者,即舍而不用,但這的確是求生極樂凈土的根本法門! 二、『普賢行愿品』:『華嚴經(jīng)』的「普賢行愿品」,也說往生極樂世界。 如一般所說:「普賢十大愿王,導(dǎo)歸極樂」。這在品末,有明顯的說明。普賢十 大愿王,也名十大行愿。這不但是發(fā)愿,還要實際的去修作。以此大愿大行的功 德,回向求生極樂世界。在一般所說的難行道與易行道中,此即屬于易行道。但 『普賢行愿品』,不說念佛,而依次說為「禮敬諸佛,稱贊如來,廣修供養(yǎng),懺悔業(yè)障,隨喜功德,請佛住世,請轉(zhuǎn)*輪,常隨佛學(xué),恒順眾生,普皆回向」。 『普賢行愿品』,不像『般舟三昧經(jīng)』說念佛三昧;也不同『無量壽經(jīng)』,說專 心系念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。但依普賢的廣大行愿而修行,即可以發(fā)愿回向,往 生極樂。往生極樂的方便,本不限于念佛的。

  三、『無量壽經(jīng)』:這是中國古德所集的凈土三經(jīng)之一。這部經(jīng)譯來中土, 也極早!捍笾嵌日摗辉靼椎卣f到『無量壽經(jīng)』,是大乘初期流行的經(jīng)典。中 國的譯本很多,現(xiàn)存的:一、東漢支婁迦讖的初譯。二、吳支謙的再譯。這二種 譯本,文義極相近,可推論為從月支所傳來的;今合稱為「支本」。三、曹魏康 僧愷的三譯,簡稱為「康本」。四、唐菩提流支集譯的『大寶積經(jīng)』──十七、 十八卷,名「無量壽佛會」,今簡稱為「唐本」。五、北宋法賢也有譯本,簡稱 「宋本」。在五種譯本以外,還有宋代的王日休(自稱龍舒居士,即「龍舒凈土 文」的作者),參照各種譯本,重新編寫本,這就是普通流行的『大阿彌陀經(jīng)』 ,今簡稱為「王本」!簾o量壽經(jīng)』中,初說阿彌陀佛攝取凈土,立四十八愿(古本應(yīng)為二十四愿);其中即有凡念我而欲生我國的,即得往生的愿文。繼之、 說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等事。后論到三輩往生,即明示往生的條件與方法。關(guān)于 往生的三輩(應(yīng)名為三品),各種譯本所說的,雖有些出入,但根本的條件,是 :念阿彌陀佛,及發(fā)愿往生。不念佛,不發(fā)愿,即不會往生極樂世界的。所說的 念佛,經(jīng)文但說「專念」,「憶念」,「思惟」,「常念」,「一心念」。作為 『無量壽佛經(jīng)』略本的,俗稱『小阿彌陀經(jīng)』,有這樣的說:「執(zhí)持名號」,在 玄奘別譯的『稱贊凈土佛攝受經(jīng)』,即譯為「思惟」。所以、執(zhí)持也是心念執(zhí)持 不忘。阿彌陀佛是他方佛,行者在經(jīng)里看到,或聽到佛的名號,于是繼之去觀想 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,這名為「思惟」或「執(zhí)持名號」!簾o量壽佛經(jīng)』的念佛 法門,與『般舟三昧經(jīng)』相通,都不是口頭稱念的。一心念佛,發(fā)愿往生,這是 求生極樂凈土的二大根本因,上中下三品,都是一樣的。此外,唐本、康本(宋 本大同)說得好:上中下三品往生,都要發(fā)菩提心。同樣的發(fā)菩提心,所以又有 三品的不同,因為、上品人能專心系念,廣修功德──比照別本,即是奉行六度 [P48] ,尤其是廣修供養(yǎng)布施。中品人,雖不能專心系念,廣修功德,但能隨力隨分, 隨己所作的善事,回向凈土。下品人,發(fā)菩提心而外,但憑一念凈心相向,于阿 彌陀佛,于大乘經(jīng),能深信不疑!捍笾嵌日摗(九)也說:雖不廣修功德,如 煩惱輕薄,信心清凈,一心念佛,也就可以發(fā)愿往生。支譯本所說三品往生的共 同行門,是「斷愛欲」,無論是在家的出家的,求生凈土,都要修梵行。還要「 慈心,精進,不當瞋怒,齋戒清凈」。所不同的,上品是出家的──「作沙門」 ,「奉行六波羅蜜」。中品與下品往生的,不出家,不能廣修眾行,而且是雖知 念佛,而不免將信將疑的。其中、中品能隨緣為善,「作分檀布施」,供養(yǎng)三寶 ;下品生的,但「一心念欲往生」,力最弱。這可見支譯本的特色,重在斷愛欲 ;至于要發(fā)愿往生,一心念佛,慈悲精進等,還是與唐本康本的精神一樣的。一 心念佛,有沒有不生凈土的呢?唐本與康本都說:「唯除五逆(十惡),誹謗正 法」,不能往生;此外,都是可以往生的。『無量壽經(jīng)』與『般舟三昧經(jīng)』的往 生法門,略不同:『般舟三昧經(jīng)』,專重三昧,往生唯限于定心見佛的;『無量壽經(jīng)』,通于散心,但也還要一心凈念相續(xù)。可以說,無量壽經(jīng)的化機更廣,但 除毀謗大乘及五逆十惡而已。

  一心念佛,要經(jīng)多少時間,才可往生?這本是多余的問題,問題在是否念到 「一心不亂」。唐本和康本所說,上中二品,沒有說到時間長短;下品是「乃至 十念」,「乃至一念」(中國學(xué)者即由此演出「十念念佛」法門)。上品中品, 都不是短期修行,發(fā)心修行到一旦功夫相應(yīng),即可以決定往生。下品人,雖善根 微薄,但以阿彌陀佛的愿力加持,如能一念或十念的清凈心向佛,也可往生。一 念,即一剎那;十念,即凈心的短期相續(xù)。這都是說明佛愿宏深,往生容易,即 一念或十念,也可能達到往生目的。一念與十念,支本作「一晝一夜」,「十晝 十夜」。究竟是一念與十念,還是一日夜與十日夜,沒有梵本可對證,當然不能 決定。但不論是一念或十念,一日夜或十日夜,都是約時間說的。『無量壽經(jīng)』 的往生凈土,特別的著重在「臨壽終時」,這給予中國凈土宗的影響極大。『般 舟三昧經(jīng)』,著重平時修行,以平時見佛,作為往生的確證!簾o量壽經(jīng)』,著重臨命終時見佛往生。要求往生,必先見佛,見佛而后能往生,這還是『般舟三 昧經(jīng)』和『無量壽經(jīng)』一致的。見佛為往生凈土的明證,有三輩人不同,見佛也 就不同。上品人,阿彌陀佛與海會大眾來迎。中品人,見佛菩薩的化身;或譯為 :行者心中現(xiàn)見佛菩薩相,這近于定境的見佛。下品人,臨命終時,恍恍惚惚, 與在夢中見佛一樣。三品往生的見佛,支譯本說,不但在臨命終時;在平時,上 品與中品,早已夢中見過佛了。這近于『般舟三昧經(jīng)』的念佛見佛,但以定中為 夢中,即降低水準了!簾o量壽經(jīng)』的三輩往生,王本每有誤改而不合于『無量 壽經(jīng)』本義的。如一、支本的一日一夜或十日十夜,康本、唐本的一念或十念, 都約時間而說。而王本修改為「十聲」。這因為,王龍舒時代所宏的凈土法門, 早已是稱念佛名;但這對『無量壽經(jīng)』的本義,是有了重大的變化。二、唐本與 康本,三輩人都須發(fā)菩提心,才能往生。支本雖沒有說要發(fā)菩提心,但也沒有說 不要發(fā)心。王本說到下輩人,「不發(fā)菩提之心」,可以往生,這也是極大的變化 。往生西方凈土,是大乘法門;大乘法,建立于發(fā)菩提心;離了發(fā)菩提心,即不成其為大乘了。所以世親菩薩的『凈土論』說:「二乘種不生」。西方極樂世界 ,是一乘凈土;生到極樂世界的,都不退轉(zhuǎn)于無上菩提。所以,一心念佛,求生 凈土,發(fā)菩提心,實是凈土法門的根本條件!簾o量壽經(jīng)』也如此說,而王本卻 如此的改了。雖然不發(fā)菩提心,可以生極樂世界,也有經(jīng)典的文證;但『無量壽 經(jīng)』的本義,卻決不如此!

  四、『觀無量壽佛經(jīng)』:『觀無量壽佛經(jīng)』,也是凈土三經(jīng)的一經(jīng)。這部經(jīng) ,給與中國凈土思想的影響更大。此經(jīng)的譯出極遲,劉宋時,!7淋良耶舍譯。本經(jīng) 開宗明義說:「欲生彼國者,當修三福:一者、孝養(yǎng)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 ,修十善業(yè)。二者、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。三者、發(fā)菩提心,深信因 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如此三事,名為凈業(yè)。此三種業(yè),乃是過去未來現(xiàn)在 三世諸佛凈業(yè)正因」。這三者,初是共世間善行;次是共三乘善行;后是大乘善 行。求生凈土,這三者、才是正常的凈因?上,后代的凈土行者,舍「正因」 而偏取「助因」──方便道行;凈土法門的凈化身心世界的真意義,這才不能充分的實現(xiàn)!

  本經(jīng)約禪觀次第,觀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,發(fā)愿回向,共為十六觀。初觀落 日,即以落日為曼荼羅,從此觀成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。第八為無量壽佛「像想 」(總觀佛相);第九為「遍觀一切色想」,即從觀色身相好,而進觀佛心慈悲 功德法身。十四、十五、十六,即明三品往生。三品各分三生,成九品,即一般 所說九品往生的根據(jù)。以『觀經(jīng)』與『無量壽經(jīng)』對比,即顯得『觀經(jīng)』的態(tài)度 ,更寬容,攝機更廣大了。往生凈土的上品人,都是發(fā)菩提心的──「一者至誠 心(維摩經(jīng)作直心),二者深心,三者回向發(fā)心」。如「慈心不殺具諸戒行」 ,「讀誦大乘方等經(jīng)典」,「修行六念回向發(fā)愿」,是上品上生。如「不能讀誦 大乘方等經(jīng)典」,而能「善解第一義諦」,「深信因果不謗大乘」,是上品中生 。如「但發(fā)無上道心」,「信因果不謗大乘」,即是上品下生。上品所修的,即 前三凈業(yè)中的第三類。中品往生的,都是三業(yè)善凈的人,即人中的善人。如「修 行諸戒,不造五逆,無眾過患」,是中品上生。若「一日一夜」持戒清凈的,是中品中生。若不曾受持律儀,如世間君子正人,平時能「孝養(yǎng)父母,行世仁慈」 ,臨命終時,聽到阿彌陀佛依正莊嚴,發(fā)心往生,即是中品下生。中品所修的, 即前三凈業(yè)中的前二類。所以生了凈土,都先得四果。下品往生的,都是一些惡 人。如有「作眾惡業(yè)」,但還「不誹謗方等經(jīng)典」,可得下品上生。如「毀犯戒 」、「偷僧物」、「不凈說法」(為了名利而宏法)的,可成下品中生。如「作 不善業(yè),五逆十惡」的,也還能得下品下生。下品人,如此罪惡深重,平時不修 凈業(yè),怎么「命欲終時」,以善知識的教令「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」,就能 往生凈土呢?「佛經(jīng)意趣,難知難解」!如不能善解經(jīng)義,是會自誤誤他的!

  『觀無量壽佛經(jīng)』所說的,與『無量壽經(jīng)』,有三點顯著的不同。一、『無 量壽經(jīng)』說:往生凈土的人,都要發(fā)菩提心;但『觀經(jīng)』,中品以下的往生者, 都是不曾發(fā)菩提心的(王日休即據(jù)此而修改『大阿彌陀經(jīng)』)。二、『無量壽經(jīng) 』明說:「唯除誹謗深法,五逆十惡」;而觀經(jīng)即惡人得往生為下品。三、關(guān)于 惡人,『無量壽佛經(jīng)』的支本,于阿彌陀佛的愿文中,曾說(相當于三輩的下輩人):「前世作惡」,今生「悔過為道作善」,而不是說今生的惡人──五逆十 惡等。而『觀經(jīng)』,以下品三生為現(xiàn)生作惡者。這可見,觀經(jīng)的攝機更為廣大, 平時不發(fā)大菩提心,不修佛法,為非作歹;只要臨命終時,知道悔改,也就可以 往生了。

  有一特殊的意義,即宗教的施設(shè)教化,在于給人類以不絕望的安慰。若肯定 地說,這種人決無辦法了,這在大悲普利的意義上,是不圓滿的。任何人,無論 到了什么地步,只要能真實的回心,懺悔向善,這還是有光明前途的。大乘(一 分小乘也公認)法說:定業(yè)也是可以轉(zhuǎn)變的。所以、可以作如此的解說:五逆十 惡而不能往生的,約不曾回心向善愿生凈土說!河^經(jīng)』說廣作眾惡──五逆十 惡人也能下品往生,是約臨命終時,能回心說的。凈土三根普被,大乘善行,共三乘善行,共五乘善行,乃至應(yīng)墮地獄的惡行人,都能攝受回向。這在佛教大悲 普利的立場,善惡由心的意義,凡是肯回心而歸向無限光明永恒存在的,當然可 以新生而同登凈土的。但這里有一大問題,不可誤會!平生不曾聽聞過佛法,或一向生在邪見家,陷在惡行的環(huán)境里;或煩惱過強,環(huán)境太壞,雖作惡而善根不斷。等臨命終時,得到善知識的教誨,能心生慚愧,痛悔前非,即是下品往生的 根機。若一般人,早已作沙門,作居士,聽過佛法,甚至也會談?wù)劇R仓涝鯓?是善的,怎樣是不善的,而依舊為非作惡,自以為只要臨命終時,能十念乃至一 念即可往生,這可大錯特錯了。或者以為,一切都不關(guān)緊要,臨終十念即往生, 何況我時常念佛。以為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一切都有了;所以雖在佛法中, 不曾修功德,持齋戒,對人對法,還是常人一樣的顛倒,胡作妄為。這樣的誤解 ,不但不能勉人為善,反而誤人為惡了。所以『觀無量壽佛經(jīng)』的惡人往生,經(jīng) 文非常明白,是臨命終時,再沒有別的方法;確能回心向善的,這才臨終十念, 即得往生。如平時或勸人平時修行念佛的,決不宜引此為滿足,自誤誤人!這譬 如荒年缺糧,吃!8嘝糠也是難得希有的了。在平時,如專教人吃!8嘝糠,以大米白面 為多事,這豈不是顛倒誤人!

  『觀經(jīng)』,本為觀佛依正莊嚴的念佛。但上品中品,著重于善根功德的發(fā)愿回向。除中品下生(一向不學(xué)佛法的善人而外),應(yīng)該都能或多或少、或久或暫 的修觀。中品下生及下品三人,除發(fā)愿回向外,著重于稱名念佛──「合掌叉手 ,稱南無阿彌陀佛」。因為臨命終時,已無法教他觀想了。依『觀經(jīng)』,稱名念 佛,也是專為一切惡人,臨命終時施設(shè)的方便法門。后代的凈土行者,不論什么 人,只是教人專心口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那里是『觀經(jīng)』的本意?當然、稱 名念佛法門,不限臨命終時,也是古已有之,而不是中國人所創(chuàng)開的方便。

  五、『鼓音聲王陀羅尼經(jīng)』:往生凈土的法門,還有持咒,這與密宗更接近 了。宋!7淋良耶舍所傳的往生咒,以為「能滅四重、五逆、十惡、謗方等罪」。還 有梁失譯的『鼓音聲王陀羅尼經(jīng)』,此經(jīng)于開示十日十夜的念佛法門而外,又加 以十日十夜的持誦「鼓音聲王大陀羅尼」,F(xiàn)在一般凈土行者,于念佛后,都加 念往生咒。西藏所傳,還有彌陀與長壽法合修等。

  八 稱名與念佛

  稱名與念佛,中國的凈土學(xué)者,是把他合而為一的。但在經(jīng)中,念佛是念佛 ,稱名是稱名,本來是各別的。論到佛法,本是一味的,依釋尊的教化為根本。 因適應(yīng)眾生的機宜,小心小行的是小乘,大心大行的是大乘。雖法門有大小差別 ,而佛法要義,還是根源于一味的佛法而來。念佛與稱名,也是如此。

  念佛是禪觀,是念佛三昧,這是大小乘所共的!褐嵌日摗(七)說:「念 佛三昧,有二種:一者聲聞法中,于一佛身,心眼見滿十方。二者菩薩道,于無 量佛土中,念三世十方佛」。大乘小乘的根本差別,還是有十方佛與無十方佛的 不同。密宗的修天色身,也是念佛三昧。不過他們所修的本尊,已從佛而轉(zhuǎn)為菩 薩,從菩薩而轉(zhuǎn)為夜叉、羅剎的忿怒身,所以不說觀佛而稱為修天了。于三昧中 見佛,佛為他灌頂、說法,這在大乘與小乘;顯教與密教,也都是一樣的。羅什 所譯的『禪秘要法經(jīng)』(中)第十八觀,『坐禪三昧經(jīng)』(上)治等分法,這都 是聲聞念佛三昧。(下)專念十方佛生身法身,為大乘念佛三昧。又如『思惟略 要法』中,所說「得觀像定」,「生身觀法」,「法身觀法」,是共聲聞的。次說「十方諸佛觀法」,「觀無量壽佛法」,即是大乘的念佛三昧。還有宋曇摩密 多譯的『五門禪經(jīng)要用法』,也說有大小乘的念佛三昧。如要知念佛三昧的修行次第,可檢讀這幾部禪經(jīng)!喊阒廴两(jīng)』,也有次第可依。十六『觀經(jīng)』的依 落日為曼荼羅,生起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都是修行念佛三昧的過程。這都要專 修定慧,才能成就。

  一般的持名念佛,經(jīng)論作「稱名」。稱名,本不是佛教修行的方法,是佛弟 子日常生活中的宗教儀式。如佛弟子歸依三寶,歸依禮敬時,就稱說「南無佛」 、「南無法」、「南無僧」。一分聲聞及大乘教,有十方佛,那就應(yīng)簡別而稱「 南無某某佛」了。佛弟子時時稱名,特別是禮佛時。所以稱佛名號,與禮敬諸佛 、稱揚贊嘆佛有關(guān),都是誠敬歸依于佛的心情,表現(xiàn)于身口的行為。

  念佛,『阿含經(jīng)』中本來就有了。如念佛、念法、念僧的三隨念;或加念施 、念天、念戒,名六念法門(『觀無量壽佛經(jīng)』,還提到六念),這是系心思惟 的念。據(jù)經(jīng)律中說:佛弟子在病苦時,或于曠野孤獨無伴時,或親愛離別時,或遭受恐怖威脅時(如『佛法概論』所引)。在這種情形下,佛即開念佛(念法念 僧)法門。佛有無量功德,相好莊嚴,大慈大悲,于念佛時,即會覺得有偉大的 力量來覆護他;病苦、恐怖、憂慮等痛苦,即能因而消除。觀光明圓滿自在莊嚴的佛,在人憂悲苦惱時,確是能得到安慰的。這雖為共一般宗教的,但佛法是合 乎人情的,也應(yīng)有此法門。

  人在這樣的情形下念佛,極自然的會同時稱呼佛名。世間上也有這種現(xiàn)象, 如人遇到患難恐怖而無法可想時,就會想到父母;同時會呼爺喚娘。世間,唯有 爺娘是最關(guān)心與愛護自己的,想到父母,喚起爺娘,精神似就有了寄托,苦痛也 多少減少了。又如俗說「人急呼天」,也是這種意義。所以在人們恐怖危險關(guān)頭 ,即會奉行佛說的念佛法門;同時也會口稱「南無佛」。這樣、稱名與念佛的方 法,在佛教的發(fā)展中,極自然的融合為一了。人在危難中稱名念佛而得救的傳說 ,在印度是極普遍的,F(xiàn)略說一二:一、『撰集百緣經(jīng)』(九)有「海生商主緣 」。海生在大海中,遇到狂風大浪,飄墮羅剎鬼國,因稱念南無佛而得解免。二 、『賢愚因緣經(jīng)』有「尸利苾提緣」(四);「富那奇緣」(六),都說到入海 遇摩竭大魚的災(zāi)難,一時無所歸依,因稱念南無佛而得解免。三、『馬鳴大莊嚴 經(jīng)論』(一0)有「稱南無佛得羅漢緣」。有人來出家,舍利弗等以為他沒有善根,不肯度他。佛度了他,不久即得阿羅漢。佛因此說:他在過去生中,遭遇老 虎的危險時,口稱南無佛,種下了解脫善根。『法華經(jīng)』說:「一稱南無佛,皆 共成佛道」,也是這同一的思想。稱念佛名,不但免苦難,而且種善根。這在大 乘教中,稱名念佛,即得除多劫惡業(yè),而為生凈土的因緣了。這些故事,不但大 乘有,小乘也有。所以稱念佛名,是佛教內(nèi)極普遍的宗教行為。

  口稱南無佛,是表示歸依禮敬的誠意,而求佛加持的,姑舉凈土二經(jīng)為證: 一、『阿!B粊佛國經(jīng)』的唐譯──「不動佛國會」(『大寶積經(jīng)』十八)說:聽法 的大眾,聽了阿!B粊佛國的清凈莊嚴,即面「向彼如來,合掌頂禮而三唱言:南無 不動如來」。由于佛的愿力,即「遙見彼妙喜世界(阿!B粊佛土)不動如來及聲聞 眾」。二、支譯本的『無量壽佛經(jīng)』,說聽了極樂國土的如何莊嚴,彌勒菩薩要見極樂世界,佛就教他,「當向日所沒處,為阿彌陀佛作禮,以頭腦著地言:南 無阿彌陀三耶三佛檀」。這樣、極樂世界當下就分明現(xiàn)前了。這雖不是為了免難 ,但也含有請佛加持的意思。小乘法但稱南無佛,大乘法稱念南無某某佛。依傳 說的因緣,及大乘的經(jīng)證,可見稱念佛名,是佛教界極普遍的。不過,以稱名為 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門,這不特在聲聞教中少有;在初期的大乘經(jīng)中,也還不重要 。如『般舟三昧經(jīng)』一卷本,雖說生極樂世界,「當念我名」。然異譯的三卷本 ;古代失譯的『跋陀菩薩經(jīng)』;唐譯的『大集經(jīng)賢護分』,這些同本異譯,都但 說『常念佛』。般舟三昧的念佛,是系心正念的觀念!簾o量壽佛經(jīng)』,也還是 重在專念思惟的。到十六『觀經(jīng)』,說下品惡人,在緊要關(guān)頭──臨命終時,無 法教他專念思惟,所以教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。稱名而能往生,唯見于『觀經(jīng)』 的下品人。即平時作惡,臨命終時,別無他法可想,才教他稱名;稱名實在是不 得已的救急救難的方便?陬^稱名,當然是容易的;但不要忘記,這是無法可想 的不得已呀!

  龍樹『十住毗婆沙論』(五)說:有難行道、易行道。易行道、也是念佛的 。所說的念佛,初依大乘寶月童子所問經(jīng),說「應(yīng)當念十方諸佛,稱其名號」。 次說稱念阿彌陀佛等。又次說念十方諸大菩薩,稱其名號。大乘經(jīng)中,說有六方 六佛、七佛、十方十佛等稱名法門。以稱念佛菩薩名,為學(xué)佛者的修行方便,在 龍樹時代,已極為普遍了。

  稱念佛名,從上說來,是有兩個意思的:一、有危急苦痛而無法可想時,教 他們稱念佛名。二、為無力修學(xué)高深法門,特開此方便、開口就會,容易修學(xué)。 這可舉一事為證:晉末所作的『外國記」中說:「安息(即現(xiàn)在的伊朗)國人, 不識佛法,居邊地,鄙質(zhì)愚氣。時有鸚鵡,其色黃金,青白文飾。……若欲養(yǎng)我 ,可唱佛名。……王臣嘆異曰:此是阿彌陀佛,化作鳥身,引攝邊鄙,豈非現(xiàn)生 往生。……每齋日修念佛……以其以來,安息國人,少識佛法,往生凈土者蓋多 矣」。不識佛法,而凈土法大行,這豈非是通俗法門的證明。所以漢及三國時, 從月支、安息、康居──印度西北方而來的譯師,所譯經(jīng)典,都傳有念佛與稱名 法門。稱名,本來算不得佛法的修行法門;傅到安息等地,由于鄙地無識,不能 了解大乘慈悲、般若的實相深法,只好曲被下根,廣弘稱名的法門了。

  從『般舟三昧經(jīng)』的定心念佛,到『無量壽經(jīng)』的定心及散心念佛,再轉(zhuǎn)到 十六『觀經(jīng)』的定心及散心念佛,甚至臨命終時的稱名念佛。所被的根機,逐漸 普遍,而法門也逐漸低淺,中國人的理解佛法,雖不是安息、康居可比,但受了 西域譯經(jīng)傳法者的影響,稱名念佛的易行道,也就廣大的流行起來。從不得已著 想,稱念佛名,到底知有三寶,也是極為難得的。然從完滿的深廣的佛法說,就 應(yīng)該不斷的向上進步! C中國的念佛法門,是初傳說廬山十八高賢,結(jié)白蓮社念佛。但考究起來,也 還是重于系心念佛。如慧遠即曾于定中見阿彌陀佛,正是『般舟三昧經(jīng)』的法門 。到北魏曇鸞,依世親『往生凈土論』,著重于稱名念佛。到唐代,凈宗大德光 明寺善導(dǎo),傳說念一聲佛,放一道光,這是有名的稱名念佛的大師。其后,法照 、少康,不但稱名,而五會念佛,更以音聲作佛事。不但攝化凈土行者,連小孩也都來參加念佛。稱名念佛,從此成為中國唯一的念佛法門了,簡直與安息國差 不多。宋朝,王公大臣結(jié)白蓮社,每集數(shù)萬人念佛;以及近代的凈宗大德印光大 師,都是以稱名念佛為唯一法門的。易行道的稱念佛名,約教化的普及說,確是 值得贊嘆的!但大乘法的深義大行,也就因此而大大的被忽略了!

  九 易行道與難行道

  稱名念佛,是易行道。橫超三界,十念往生。這因為,仗彌陀的慈悲愿力, 他力易行。凈宗大德,大都結(jié)論為如此。然考究經(jīng)論所說的難行道與易行道,卻 別有一番道理。

  弘揚凈土的大德居士,都以龍樹『十住毗婆沙論』為據(jù),明念佛是易行道。 然龍樹也還是依『彌勒菩薩所問經(jīng)』來的,大家卻不知道。此經(jīng),菩提流志譯, 編于『大寶積經(jīng)』的一百十一卷;西晉竺法護已有翻譯。經(jīng)中說:「彌勒菩薩于 過去世修菩薩行,常樂攝取佛國,莊嚴佛國。我(釋尊)于往昔修菩薩行,常樂攝取眾生,莊嚴眾生」。這可見,釋迦以下度眾生為行,彌勒以攝取凈土為行。 這即是難行道與易行道的差別。所以說:「彌勒菩薩往昔修菩薩道時,不能(難 行能行,難忍能忍的)施舍手足頭目,但以善巧方便安樂之道,積集無上正等菩 提」。所說善巧方便安樂道,即彌勒菩薩,「晝夜各三,正衣束體,下膝著地, 向于十方說此偈言:我悔一切過,勸助眾道德,歸命禮諸佛,令得無上慧」(晉 譯)!簩毞e經(jīng)』廣說,即禮敬諸佛、懺悔、發(fā)愿、隨喜、請佛說法、請佛住世 、隨順佛菩薩學(xué),與普賢十大愿王頌略同。這是易行道,易行的意義,即安樂行 ,以攝取凈佛國土為主。而釋迦佛所修的是難行道,所以說:「我昔求道,受苦 無量,乃能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經(jīng)中即舉釋迦往昔生中,月光王抉眼本 生,以明悲心救度眾生苦痛的事證,這是難行道。難行的意義,即難行能行、難 忍能忍的苦行。因此,釋迦發(fā)心,愿「于五濁惡世,貪瞋垢重諸惡眾生,不孝父 母,不敬師長,乃至眷屬不相和睦」時成佛;而彌勒發(fā)心,「若有眾生薄淫怒癡 ,成就十善」的凈國土,才成正覺。雖然大乘法是相通的,佛菩薩愿行是平等的;但大乘的初學(xué)者,確是不妨以種種門入佛道(如『智論』「往生品」說),而 有此二大流的。如龍樹『智度論』說:「菩薩有二種:一者有慈悲心,多為眾生 ;二者多集諸佛功德。樂多集諸佛功德者,至一乘清凈無量佛世界」。這可見, 彌勒所代表的凈土法門,即多集諸佛功德的善巧方便行。菩薩初學(xué)佛道,可以有 偏重一門的,一以成就眾生為先,一以莊嚴佛土為先。理解得佛法真義,這不過 是菩薩行初修時的偏重,所以有智增上,悲增上;或隨信行,隨法行等。而圓滿 究竟菩提、莊嚴佛國與救度眾生,是不能有所欠缺的。這樣,學(xué)佛最初下手,有 此二方便:或從念佛、禮佛等下手;或從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下手。后是難行道 ,為大悲利益眾生的苦行;前是易行道,為善巧方便的安樂行。其實這是眾生根 機的差別,在修學(xué)的過程中,是可以統(tǒng)一的。

  易行道,即多集佛功德的凈土行。依『彌勒菩薩所問經(jīng)』說,即與普賢十大 行愿相同。但經(jīng)論中,不一定為十事。最重要的,是懺悔、隨喜、勸請。一、竺 法護譯的『佛說文殊悔過經(jīng)』說:一、悔罪,二、發(fā)心,三、勸助。勸助中有隨順佛學(xué)、勸請說法、勸請住世、供養(yǎng)。行此等法,以懺悔為主。羅什譯的『思惟 要略法』也說:「若宿罪因緣,(念佛)不見諸佛者,當一日一夜,六時懺、隨 喜、勸請,漸自得見」。天臺家因此而立五悔法。二、聶道真譯的『曼陀跋陀羅 菩薩經(jīng)』說:一、懺悔;二、忍,即贊許(稱贊如來);三、禮拜;四、愿樂, 即隨喜;五、勸請(說法、住世);六、持施,即回向。此上──『文殊經(jīng)』與 『普賢經(jīng)』所說,大致與「行愿品」同。三、唐那提譯的『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 法經(jīng)』說:一、禮拜,二、懺悔,三、勸請,四、回向,五、發(fā)愿,這是以禮佛 為主的。龍樹論中也多明此行,如『十住毗婆沙論』說:念佛(含得禮佛)、懺 悔、勸請(說法、住世)、隨喜、回向。印度修大乘菩薩行者,常常行此方便行 的!褐钦摗(七)說:「菩薩法,晝?nèi)龝r,夜三時,常行三事;即懺悔、隨喜 、勸請說法及住世」。又說:「菩薩禮佛三品:一者悔過品,二者隨喜回向品, 三者勸請諸佛品」(六一)。這都是在禮佛時行的,內(nèi)容等于中國的(八十八佛 等)懺悔文;簡略的,即觀文的十愿。覺賢所譯的『文殊師利發(fā)愿經(jīng)』;即四十華嚴「普賢行愿品」的行愿頌。這大乘法門,與文殊及普賢,特有關(guān)系。龍樹菩 薩發(fā)愿頌,略同。這可見方便善巧易行道──樂集諸佛功德的凈土行,本不限于 十事,十事是隨順『華嚴經(jīng)』的體裁而行。行愿品的禮敬諸佛,稱贊如來,廣修 供養(yǎng)(佛),即與念佛(觀想或稱名)相等。此為特殊的宗教行儀,因為這是修 集佛功德的方便,懺悔的方便。印度菩薩法,一日六時行道,次數(shù)多而時間短。 中國早晚課誦,意義相同,但次數(shù)少而時間長,每使人引起倦退心,實不如次數(shù) 多而時間短為妙。中國集眾共修,所以不得不次數(shù)少而時間長,不免失去了易行 道的妙用。易行道(不但是念佛),確與凈土有關(guān)。如以為修此即可成佛,那就 執(zhí)文害義,不能通達佛法意趣了!

  這可依龍樹論而得到正當?shù)?a href="/remen/jiandi.html" class="keylink" target="_blank">見地;一般所說的易行道,也就是根據(jù)龍樹論的 。龍樹『十住毗婆沙論』,說到菩薩要積集福德智慧資糧,要有怎樣的功德法, 才能得阿惟越致──不退轉(zhuǎn);蛘吒杏X到菩薩道難行,所以問:「阿惟越致地者 ,行諸難行,久乃可得,或隨聲聞辟支佛地……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,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,愿為說之」。這是請問易行道的方法。龍樹說:「如汝所說, 是懧弱怯劣,無有大心,非是大人志干之言也」。簡單的說,如有這樣心境,根 本沒有菩薩的風格。龍樹對于易行道的仰求者──怯弱下劣者,真是給他當頭一 棒。然而,佛菩薩慈悲為本,為了攝引這樣的眾生修菩薩行,所以也為說易行道 。所以接著說:「汝若必欲聞此方便,今當說之。佛法有無量門,如世間道,有 難有易,陸道步行則苦(難行),水道乘船則樂(易行)。菩薩道亦如是,或有 勤行精進(難行道),或有以信方便易行」。難行即苦行,易行即樂行,論意極 為分明;與成佛的遲速無關(guān)。說到易行道,就是「念十方諸佛,稱其名號」,「 更有阿彌陀等諸佛,亦應(yīng)恭敬禮拜稱其名號。」「憶念禮拜,以偈稱贊」。易行道 的仰求者,以為一心念佛,萬事皆辦,所以龍樹又告訴他:「求阿惟越致地者, 非但憶念、稱名、禮敬而已,復(fù)應(yīng)于諸佛所,懺悔、勸請、隨喜、回向」。這可 見易行道不單是念佛,即行愿品的十大行愿等。能這樣的修行易行道,即「福力 增長,心地調(diào)柔……,信諸佛菩薩甚深清凈、第一功德已,愍傷眾生」;接著即說六波羅蜜。這可見:念佛、懺悔、勸請,實為增長福力,調(diào)柔自心的方便;因 此、才能于佛法的甚深第一義生信解心;于苦痛眾生生悲愍心,進修六度萬行的 菩薩行。這樣,易行道,雖說發(fā)愿而生凈土,于凈土修行;而也就是難行道的前 方便。經(jīng)論一致的說:念佛能懺除業(yè)障,積集福德,為除障修福的妙方便;但不 以此為究竟。而從來的中國凈土行者,「一人傳虛,萬人傳實」,以為龍樹說易 行道;念佛一門,無事不辦,這未免辜負龍樹菩薩的慈悲了!

  禮佛、念佛、贊佛、隨喜、回向、勸請,特別是口頭稱名,這比起舍身舍心 去為人為法,忍苦忍難的菩薩行,當然是容易得多,這是易行道的本義。通常以 為由于彌陀的慈悲愿力,所以能念佛往生,橫出三界,名易行道,這并非經(jīng)論本 意。修此等易行道,生凈土中,容易修行,沒有障礙,這確是經(jīng)論所說的。但易 行道卻是難于成佛,難行道反而容易成佛。這如『寶積經(jīng)』「彌勒菩薩所問會」 中說:釋迦過去所行的是難行苦行道,彌勒所行的是易行樂行道。彌勒發(fā)心,比 釋迦早四十劫;「久已證得無生法忍」──得不退轉(zhuǎn)。結(jié)果、釋迦比彌勒先成佛,彌勒還待當來下生成佛。不是易行道難成佛,難行道易成佛的鐵證嗎?

  彌勒修易行道,所以遲成佛。釋迦修難行道,所以先成佛。然據(jù)傳說:釋迦 七日七夜說偈贊佛,超九劫成佛。說偈贊佛,是易行道,這不是易行道速成佛嗎 ?這是一般所容易懷疑的,應(yīng)略為解說。易行道與難行道,本不過從初下手說。 初學(xué)者有此二類分別;到成佛,攝取眾生與攝取佛土的功德,都是要圓滿的。但 這不能證明易行道易成,反而是難行道易成的事證。據(jù)傳說,當時「釋迦菩薩… …心未純淑,而諸弟子心皆純淑;又彌勒菩薩心已純淑,而弟子未純淑」。這因 為:「釋迦菩薩,饒益眾生心多,自為身少故;彌勒菩薩多為己身,少為眾生故 」(『智度論』四)。這顯然是說:釋迦行難行道,多化眾生。弟子心已純淑, 即釋迦的利他功德圓滿;但自利功德還不足。彌勒菩薩多修凈土行,久證無生忍 ,自心已純淑了。而一向少為眾生,少修難行大行,弟子的心未純淑,即彌勒的 利他功德沒有圓滿。所以、釋迦的精進贊佛而速成,恰好是先修難行道易成佛的 證明。這如畫龍與點睛,都是不可缺的;如攝取眾生與莊嚴凈土,是成佛所一定要圓滿的。釋迦修難行道,如先畫龍身。等到龍身畫成,精進贊佛如點睛,一點 即成龍了。彌勒從易行道入手;如先點龍睛。睛雖一點就成,而龍身卻不能倉卒 畫好,如利他功德的不能速成。這樣、釋迦的超九劫而先成佛,實由于久修難行 道,「饒益眾生心多」。其實、這都為初學(xué)者作方便說,學(xué)菩薩法而成佛,一切 功德都是要圓滿修集的。易行道難成,難行道易成,這確是古圣經(jīng)論的正說。

  眾生在穢土修行,雖容易退失;生凈土中,環(huán)境好,不再退轉(zhuǎn)。但論修行的 速率,穢土修行,比在凈土修行快得多。如『大阿彌陀經(jīng)』(下)說:「世尊! ……(在此娑婆濁世),為德立善,慈心正意,齋戒清凈,如是一晝一夜,勝于 阿彌陀佛剎百歲」!壕S摩經(jīng)』也說:「此土菩薩,于諸眾生大悲堅固,誠如所 言。然其一世饒益眾生,多于彼國(凈土)百千劫行。所以者何?此娑婆界有十 事善法,諸余凈土之所無有」。十事,即六波羅蜜等。凈土是七寶所成的,衣食 等一切無問題,即無布施功德。穢土人惡,要修忍辱,凈土都是諸上善人,即不 需修忍辱行。此土有殺盜淫妄諸事,所以要持戒,凈土女人都沒有,或男女不相占有,即沒有淫戒可持。生活所需,一切圓滿,即沒有偷盜可戒。這種種功德, 生到凈土中,都難于進修。這等于太平盛世,「英雄無用武之地」,無從表顯他 的才能、與救國救人的大功績。穢土是難行的,然因為難行,所以是偉大的。釋 迦牟尼佛穢土修行成佛,為十方諸佛之所稱贊。如『阿彌陀經(jīng)』中說:「彼諸佛 等,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,而作是言:釋迦牟尼佛,能為甚難希有之事,能于 娑婆國土五濁惡世…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!撼w障菩薩所問經(jīng)』(二) 、及『寶云經(jīng)』、『寶雨經(jīng)』、『勝天王般若經(jīng)』等,都說到穢土修行,比凈土 高超得多。龍樹『智度論』(十)說得最為明切:「娑婆世界中,樂因緣少,有 三惡道老病死,……心生大厭,以是故智慧根利。彼(凈土)間菩薩,七寶世界 ,種種寶樹,心念飲食,應(yīng)意即得。如是生厭心(不滿現(xiàn)實)難,是故智慧不能 大利。譬如利刀,著好飲食中,刀便生垢。……若以石磨之,垢除刀利。是菩薩 亦如是,生雜(穢)世界中,利根難近。如人少小勤苦,多有所能」。穢土是苦 痛的,然發(fā)心行菩薩道,卻是最殊勝的,這無怪釋尊發(fā)心遲而成佛早。易行道容易得不退轉(zhuǎn),但一生凈土,即進度遲緩。穢土修行難得不退,如打破難關(guān),就可 一往直前而成佛了。易行與難行,穢土與凈土,實各有長處。上來,一從經(jīng)論證 明,一從事實證明。理解了經(jīng)論的意趣,才得佛法的妙用。易行道與難行道,都 是希有方便!钙刑崴墸壙啾娚。為眾生苦,為正法衰,而發(fā)菩提心,為 大乘法的正常道。善巧方便安樂道,也是微妙法門,依此而行,可積集功德,懺 除業(yè)障,立定信心,穩(wěn)當修行,不會墮落!雖然、佛法住世,還得有為法為人而 獻身命、精進苦行的才得!

  依上來的論究,可得這樣的結(jié)論。凈土,應(yīng)以阿彌陀極樂凈土為圓滿,以彌 勒的人間凈土為切要。以阿!B粊佛土的住慈悲心,住如法性為根本因;以阿彌陀佛 土的行愿莊嚴為究極果。在修持凈土的法門中,首先要著重凈土正因。要知道, 難行道,實在是易成道。如自己覺得,心性怯弱,業(yè)障深重,可兼修方便善巧的 安樂道──易行道:時時念佛,多多懺悔。如機教相投,想專修阿彌陀佛的凈土 行,可依傳說為阿彌陀化身──永明延壽大師的萬善同歸。多集善根,多修凈業(yè) ,這才是千穩(wěn)萬當?shù)!末了,善巧方便樂行道的凈土行者,必須記著?jīng)論的圣訓(xùn) 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(『阿彌陀經(jīng)』)「欲得阿鞞跋致(不退 轉(zhuǎn))地者,非但稱名憶念禮拜而已」(『十住毗婆沙論』)。這樣,才能得樂行 道的妙用,不致辜負了佛菩薩的慈悲!(續(xù)明?演培記)

二、念佛淺說

  ──四十二年冬在臺北善導(dǎo)寺講──

  一 佛七

  佛七,是簡稱,具足說應(yīng)該叫做結(jié)七念佛。念佛是大乘的通泛法門,小乘中 也有。但現(xiàn)在,專指大乘的念阿彌陀佛。念佛,本來有多種念法,而現(xiàn)在是專指 稱名念佛。七,是七日,在印度早就有小七、大七的二種:小七就是七天;大七 是七七四十九天。結(jié)七,如結(jié)界一樣,在一定的時限中──小七或大七,專心修 學(xué)。結(jié)七不一定念佛,如參禪有禪七。但現(xiàn)在是佛七,即在七日中,專心稱念南 無阿彌陀佛。

  普通的念佛有二種:一是定時念佛,如我們早晚功課的念佛,有一定的時間。二是平時念佛,這是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念佛。定時念佛,因為時間太短 ,不容易達到一心不亂的目的;平時念佛,又都是散心念佛,不容易專精,更不 易一心不亂。因此除了這二種念佛之外,再來結(jié)七念佛。結(jié)七念佛是一種加行, 在這七天之內(nèi),擺脫一切的世俗雜務(wù),與其它法門的修持,專心一意的念佛,這 樣才容易實現(xiàn)一心不亂。平時念佛,猶如小火燒水,因為火力太小,不容易煮滾 一鍋水。定時念佛,猶如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燒開水;火力雖強,但為時短暫,時斷時續(xù) ,也不能煮滾,F(xiàn)在的結(jié)七念佛,猶如一方面加強火力,一方面繼續(xù)不斷,在這 樣的情形下,很容易把水煮滾了。念佛所要達到的一心不亂,在這加行的結(jié)七念 佛中,是最易成就的。

  佛七法會,與其它法會不同。其它的法會,大都是紀念性質(zhì),逢佛菩薩誕生 或其它的因緣,集會慶祝、紀念,加強我們對佛法的信行,與喚起我們應(yīng)負的責 任。佛七的目標,是愿求往生極樂世界。要往生,就要以念佛為方法,達到一心 不亂為關(guān)鍵。這是佛七的根本意義,大家來參加法會,稱念佛名,這是應(yīng)該首先了解的。

  二 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

  一 阿彌陀佛

  結(jié)七念佛,是稱念阿彌陀佛,愿求往生極樂世界。所以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,應(yīng)先作一簡要的解說。

  佛是覺者,凡圓滿自覺,覺他功德,斷盡一切煩惱習氣的,皆名為佛。阿彌 陀佛是諸佛之一,但因他表征非常的勝德,所以在諸佛凈土中,特別在中國,阿 彌陀佛有著廣大的崇高的尊敬。古德說:「諸經(jīng)所贊,盡在彌陀」。我們打開藏 經(jīng)來看,的確大乘經(jīng)中,多數(shù)是贊揚阿彌陀佛及其凈土的。要明白這里面的所以 然,可從「阿彌陀」的名義去理解。

  阿彌陀、平常都說是無量光或無量壽。其實,無量光是阿彌陀婆耶,無量壽是阿彌陀庾斯,這都是阿彌陀而又另加字義的。阿彌陀的根本義,譯為中國話, 是無量;故阿彌陀佛即是無量佛。無量是究竟,圓滿、不可限量。如有限量就不 能包含一切,無量才含攝得一切的功德。不但佛的光、壽無量,佛的智慧、愿力 、神通,什么都是無量的。不過眾生特重光明與壽命,所以又順應(yīng)眾生,特說光 壽無量而已。

  一切佛的功德莫不究竟,圓滿、無有限量,而阿彌陀佛卻以無量得名。以德 立名,著重在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的圓滿果德!喊阒廴两(jīng)』說:觀阿彌陀佛 成就時,即見一切佛!河^無量壽佛經(jīng)』也說:觀阿彌陀佛成就,即見一切佛。 觀佛,是以一佛身相功德為對象,心心觀察,等到觀行成就了,阿彌陀佛現(xiàn)前。 觀阿彌陀佛,應(yīng)該只見一佛現(xiàn)前;而經(jīng)說以觀阿彌陀佛方便,即見一切佛。因為 阿彌陀是無量,無量即是一切,故見無量佛,即見一切佛現(xiàn)在前。佛法說佛佛道 同,千佛萬佛皆同一佛,毫無差別,平等平等。聲聞乘中說:一切佛的法身、意 樂、功德,一切平等。聲聞法尚且如此,何況大乘?一佛即是一切佛,一切佛即是一佛,故見一佛等于見一切佛。阿彌陀譯義為無量,此名表顯了一切佛的究竟 果德,這是阿彌陀佛的本義。十方三世一切佛,無量無邊,似乎漫無統(tǒng)緒,所以 由阿彌陀代表一切佛,顯示一切佛的共同佛德。一切經(jīng)的贊嘆阿彌陀佛,也等于 贊嘆一切佛。從泛稱的無量佛,成為一佛的特名,來表彰佛佛道同,在名字上, 阿彌陀佛得到了優(yōu)越的勝利,所以學(xué)佛者的信念,自然地集中到阿彌陀佛。

  有人說:阿彌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,這是不盡然的。佛佛具足三身,佛與 佛間有什么本末?又有人說:阿彌陀佛的愿力大──四十八愿,與娑婆世界特別 有緣,所以大家信仰阿彌陀佛。這也是方便說,佛的誓愿無量無邊,豈止四十八 愿?佛的愿力,平等平等,有何差別?佛是要度盡一切眾生的;除了娑婆世界以 外的,難道不是阿彌陀佛所要化度的眾生?如依這種方便說,便不能顯出阿彌陀 佛的特勝。

  上就名稱方面講,再從阿彌陀佛所表的特殊功德說。在一切佛中,阿彌陀佛 表顯的特殊功德,就是慈悲救濟。當然佛佛皆有慈悲救濟,慈悲救濟不只是阿彌 陀佛的。但這里是就佛法的表德說。如觀音的大悲,普賢的大行,文殊的大智, 都是約所表的特德說。阿彌陀佛法會,有觀音,大勢至二菩薩;觀音菩薩也是以 大悲救濟為特德的。然觀音與阿彌陀佛的慈悲救濟,有著重心的不同。觀音菩薩 的救濟,著重在一般性的世間現(xiàn)實的。如人世間水火風災(zāi)的救濟,貧窮、疾病、 無兒無女的救濟等。阿彌陀佛著重在解脫生死,導(dǎo)入佛智。一般世間的眾生,生 死流轉(zhuǎn),無有著落處。在苦難的濁土中,又不容易成辦解脫生死,成佛度生的大 業(yè),所以以悲愿莊嚴凈土,攝受眾生,作為修行了生死,自度度他的階梯。因為 一生凈土,便得不退轉(zhuǎn),直線向上。阿彌陀佛的特德,是這樣的慈悲救濟;一切 佛的慈悲功德,由阿彌陀佛的功德表彰出來。例如在一個政府的組織中,有掌外 交,有掌內(nèi)政,有掌軍事,各司其職。掌外交的,不一定不懂內(nèi)政;掌軍事的, 不一定不懂外交。不過在共同的組織下,代表一部門而已。佛菩薩的特德也如是 ,阿彌陀佛表彰了佛果的慈悲救濟的特德。普賢、文殊、觀音等,表彰了菩薩的 大行,大智,大悲的特德。以慈悲救濟的佛教說:佛中以阿彌陀佛為代表,菩薩中以觀音菩薩為代表,俗語說:「家家彌陀,戶戶觀音」,這并不是無因的。彌 陀、觀音的慈悲救世,接近眾生,深入人心,所以才會家喻戶曉。

  二 極樂世界

  極樂世界是凈土。說到凈土的有無,若對教內(nèi)人說,以圣教量為證,當然不 成問題。若以此而向不信佛教的外界說,便起不了作用。因為你以佛說為教量, 他可以神說的吠陀。新舊約與可蘭經(jīng)為教量。各信所信,并不能解決問題,使他 起信。要說明凈土的有無,也不用天眼遠見,也不用神通往來,因為天眼與神通 ,在不信者,會把你看作錯覺幻覺的。所以,應(yīng)該以合理的論證來說明。佛教說 世界無量數(shù),這在過去是難以使人信受的,而現(xiàn)在卻不成問題,天文學(xué)家,承認 除了這個地球之外,像地球那樣的還有無數(shù)的世界。既承認世界不是一個,而是 極多極多。那末進一步說:在無數(shù)的世界中,一定有比我們更好的世界,也有比 我們更壞的世界,世界決非完全一模一樣。我們這個世界,并不是最理想的;更好的,更理想的世界,就是凈土。佛法說,凈土不只一個,極樂世界,就是無數(shù) 凈土中的一個。至于說西方,方向本是沒有絕對性的,東看是西,西看是東。向東向西都可以。如我們要到歐洲,一直向西,一直向東都可以。不過在無限量的 宇宙中,依據(jù)我們所住的世界,日出日落的方向觀念,指說為西方(日落處,含有深意,見『凈土新論』)。這樣的指方立向,多一層事實的肯定,容易使人們 起決定信。極樂世界,雖你我都沒有見到,都沒有去過,然據(jù)理而論,這是完全 可能的。是可能的,是佛說的,為什么不信?

  說到凈土的狀態(tài),應(yīng)該知道,這是適應(yīng)眾生根機,在眾生可能想象的范圍中 ,加以敘述的。如佛出印度,現(xiàn)有印度所推重的三十二相;日本的佛像,每蓄有 日式短須;緬甸的佛像,人中特短,這皆是通過主觀心理而反映出來的。佛的凈 土也如此,也是經(jīng)過主觀而表達出來的。佛出印度,佛說的凈土,也是適應(yīng)當時 印度人的可能信解而敘述的。真正的凈土,依我看,比經(jīng)上說的,實在還應(yīng)該要 美滿莊嚴得多!凈土的情況,可分三點來說:

  一、自然界的豐美:根據(jù)『阿彌陀經(jīng)』及『觀無量壽佛經(jīng)』的說明,極樂凈 土自然界是非常的莊嚴。土地平坦,沒有崎嶇山陵;沒有晝夜,長在光明中;寶 樹成行;金沙布地。物質(zhì)生活的享受,極為豐富。生活所需的,取之不盡,用之 不竭?梢宰杂扇〗o,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的貧苦窮乏,不平等。

  二、人事界的勝樂:我們這個穢惡的世界,人與人之間,充滿了斗爭,嫉妒 ,瞋恨,造成無邊的苦痛。極樂世界,與此處適得其反,人與人間,平等和樂。 走獸根本沒有,飛禽都是變化所生。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功德殊勝的諸上善人,一生補處的菩薩就不少。菩薩與聲聞圣者,無量無數(shù);再次的,也是一心一意修學(xué)清凈佛道的善人。在良師益友的策勵下,都能不斷的向上。所以不但和樂 ,而且非常殊勝。

  三、身心的清凈:生極樂世界的,都是蓮花化生。由于自己的愿力,佛菩薩 的悲愿,不須父母為緣,化生于蓮華中。佛經(jīng)所說的佛菩薩,每處蓮華座。蓮花 為出于淤泥而清凈的,離了一切煩惱,得到身心清凈,成為圣者,所以以蓮花的出塵不染為喻。修念佛行而生凈土,所以也是化生于蓮花中的。極樂凈土中,身 無老病死苦。一般的胎生、卵生、濕生,皆有老病之苦,化生是沒有這些痛苦的 。其它的化生,也有死苦。而極樂世界的眾生,在未得無生法忍前,決不會死亡 的;得了無生忍,也不會再感死苦。凈土中不但沒有身體的老、病、死苦,連心 中的煩惱──貪、瞋、癡苦也沒有。初生凈土的眾生,煩惱習氣當然未曾斷除; 但由于環(huán)境的特勝,雖有煩惱,而緣缺不生。凈土的黃金如糞土,物質(zhì)所需可以 自由取給,還生什么貪心?諸上善人,共聚一處,和樂融洽,那里會起瞋心?正 信正行,當然不會起邪見等癡心。起煩惱的因緣不具足,當然不會有煩惱,所以 身心都非常清凈。

  由于自然界的豐美,眾生界的勝樂,身心界的清凈,所以名為極樂世界。這 世界為阿彌陀佛無邊功德所莊嚴,為攝化眾生的方便而成立,發(fā)愿求生凈土,就 以此為目標。

  三 念佛法門三特征

  念佛(稱念阿彌陀佛)法門,有三種特征:一、他增上,二、易行道,三、 異方便。此三者,在一切佛法中,無論是大乘或小乘,本來都是普遍具有的,不 過糅合這三點而專門闡揚顯示的,唯是念佛凈土法門。

  一、他增上:他增上的反面,是自增上。修學(xué)佛法,有依自力和依他力二種, 自力即自增上,他力是他增上。我常說佛法重于自力,但并不是說到自力,便完 全否定他力,因為他力也是確實存在的。例如一個人生存于世間,不能?孔粤 或他力,而是依著自他力的展轉(zhuǎn)增上。如小孩必由父母養(yǎng)育,師長訓(xùn)導(dǎo),一直到 長大成人,在社會上也還得依靠朋友。同時他所需要的衣服飲食等資生物,也都 不是全由自力供給。所以就世間法說,一個人的生存,決無專賴自力而可以孤獨 存在的。佛法中,如聲聞乘特重自力,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。如歸依三寶,即是 依三寶的加持力;在修學(xué)的時候,也須要師長同學(xué)的引導(dǎo)與勉勵。特別是受戒,要經(jīng)三師、七證,三白羯磨,戒體才得成就。若犯僧伽婆尸沙重戒,則須依于二 十清凈大德,至心懺悔,罪垢才能蠲除。這僅就小乘說,實則一切佛法莫不如此 。我平?偸钦f,佛法是專重自力的,所謂「各人生死各人了」,這話本是絕對 的正確。如佛的兒子,佛的兄弟,若不自己努力修學(xué),佛也不能代他們了生死。 但這并非沒有他力,不過任何事情的成辦,一切他力,都要透過與自力的合理關(guān) 系。諸佛、菩薩、羅漢,以及師長道友,固能給予我們的助力,但這種助力,必 經(jīng)我們自力的接受和運用,才能顯出它的功能。所以外來的力量并非無用,而是 要看我們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接受它,運用它。假如自己毫不努力,一切都依賴他 力,那是絕不可能的,比方患貧血癥,可以輸血補救,但若身體壞到極點,別人 的血也是救不了的。換句話說,必須自身還有生存能力,然后才能吸受他人之血 ,以增強自己的身命。

  接受他力,最要緊的是自覺到有一種力量在支持我們。如小孩正在害怕時, 有人對他說:你媽媽就在身邊呢!立刻就會發(fā)生一種強大的力量,使他不再害怕。這因為,小孩自己知道母親是他的保護者,所以一聽說媽媽,便無所畏懼了。一 般人,特別是怯弱的人,當他沉淪在苦惱絕望之中,一旦自覺到有某種力量支持 他,便能做出很多平時所不能做的事情。一個國家亦如此,當他發(fā)生危急困難時 ,若有其它國家發(fā)表支持的聲明,人心便會轉(zhuǎn)趨安定,而發(fā)揮出莫大力量,克服 困難。如自己不求改進,那末外力的援助,不能拯救這一國家的危亡。他力,要 依自力而成為力量。有時,明明是自力,卻可以化自力為他力,因而增進自力的 。如夜晚走路,有人怕鬼便唱起山歌來。聽到了自己的歌聲,好象有了同伴,有了支持他的力量,使他不感孤獨,不再怕鬼。又如小孩害怕的時侯,即使母親在 他的旁邊,而他自己不曉得,還是一樣的害怕。反之,母親并不在,聽人說母親 就來了,也會使他堅強起來。所以,外來的他力,或者只是自力化而為他力,只 要自己知道,知道外來有某種力量,確能援助自己,即能發(fā)生效用。稱念阿彌陀 佛,依佛力而往生凈土,即是他力。但從上解說,我們可以知道,確有阿彌陀佛 ,但如不知不信不行,也仍然無用,不得往生西方。一分學(xué)佛者,為了贊揚阿彌陀佛,不免講得離經(jīng)。一只鸚鵡,學(xué)會念「阿彌陀佛」,一只鵝跟著繞佛,都說 它們往生西方。大家想想,鸚鵡與鵝,真能明了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嗎?也有信 有愿嗎?

  自力與他力,必須互相展轉(zhuǎn)增上。如果?克Χ雎宰粤Γ磁c神教無異 。依佛法說,便不合因果律。不管世間法也好,佛法也好,若能著重自力,自己 努力向上,自然會有他力來助成。如古語說:「自助者人助之」。不然,單有他 力也幫不了忙,所以佛教是特重自力的宗教。大凡一個人的能力越強,自力的精 神也就越強。如小孩的生存能力薄弱,即依賴他力,漸漸長大,生存能力漸強, 自力的表現(xiàn)也就漸漸明顯。故佛法的他力法門,如阿彌陀佛的凈土法門,龍樹與 馬鳴等,都說是為志性怯劣的初心人說。教法被機而設(shè),這是特為能力差的怯弱 眾生說的。念佛法門,是屬于他力的,依阿彌陀佛慈悲愿力的攝受,才有往生凈 土的可能;若沒有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,則不能往生。

  二、易行道:易行道,這名稱出『十住毗婆沙論』。龍樹說:菩薩得不退轉(zhuǎn),要修四攝、六度種種難行苦行,極不容易。于是有人就問:有沒有比較容易行的 ?龍樹即批評說:這是下劣根性,無大丈夫氣。菩薩學(xué)佛,應(yīng)難行能行,勇往直 前,不該自卑。但為了適應(yīng)根性,他畢竟還是依經(jīng)而說出易行道。易行道,并非 專指念佛,而是概括普賢的十大愿,即禮佛、贊佛、供養(yǎng)佛等。這些所以被稱為 易行道,是因為容易學(xué),容易做,并不是說學(xué)了這些法門就容易成佛。如『普賢 行愿品』所說的念佛、禮佛、贊佛、供養(yǎng)佛等等,都是嘴里念,心里想。就是供佛,也是在觀想中供養(yǎng)。所以易行道的易行,即在乎自心觀想,不須依具體事物 去實行。不能勝解觀修,口頭念也可以。從口頭誦持,再引起內(nèi)心的思惟。若真 正贊佛,就得造偈如實稱嘆。真正供佛、就得不惜犧牲一切而作供養(yǎng),這就難行 了。易行道,即依緣佛果位的種種功德,而去觀想或稱念。這原出自『彌勒菩薩 功德經(jīng)』,說釋迦佛因中修難行道,精勤苦行,發(fā)愿于五濁惡世成等正覺。而彌 勒則是修的易行道,故將來在凈土成佛。約此說,一般的念佛、贊佛、隨喜、懺 悔、勸請、回向,可以增長善根,消除業(yè)障,都是屬于易行道。念阿彌陀佛,就是易行道的一種!菏≌摗徽f易行道念佛,也并不是專念阿彌陀佛的。易行道 的禮佛、贊佛、供養(yǎng)佛等,處處以佛為中心。菩薩修布施持戒六度等行,是難行 道。龍樹說:菩薩發(fā)心有依大悲心修種種難行苦行;有依信精進心,樂集佛功德 ,往生凈土的。這二種,也即是初學(xué)的二門路:前者從悲心出發(fā),修難行道;后 者從信愿出發(fā),修易行道。然易行道也就是難行的前方便,兩者并非格格不入。 『十住毗婆沙論』說:易行道不但是念佛,包含念菩薩、供養(yǎng)、懺悔、隨喜等等 ,菩薩依此行門去修,到信心增長的時候,即能擔當悲智的難行苦行。對于初心 怯劣的根性,一下子叫他發(fā)心修大悲大智,是受不了的,或即退心不學(xué)。故修學(xué) 佛法,不妨先依易行道,漸次轉(zhuǎn)進增上,至信愿具足,而后才修難行道。這么說 來,易行與難行二道,僅為相對的差別,并非絕對的隔離。

  念阿彌陀佛,是易行道,易行是不太勞苦的意思!菏≌摗徽f:或步行而 去,或乘舟而去。乘舟而去,身心不感勞苦,如易行道。但比步行而去,不一定 先達目的地。有些學(xué)者,為了贊揚凈土法門的易行,說什么「橫出三界」,「徑路修行」。從激發(fā)念佛來說,不失為方便巧說;如依佛法實義,誤解易行道為容 易了生死,容易成佛,那顯然是由于經(jīng)論之外,全屬人情的曲說!

  三、異方便:異方便,名稱出『法華經(jīng)』:「更以異方便,助顯第一義」。這 異方便,也就是『大乘起信論』的勝方便,其意義可解說為特殊或差別!簲z大 乘論』大乘的十種殊勝,古譯為十種差別。玄奘譯阿賴耶(種子)「親生自果功 能差別」,古人即譯作「勝功能」。所以異方便,勝方便,差別方便,都是一樣 ,為同一梵語的不同譯法。

  方便有兩種,一正方便,二異方便!悍ㄈA經(jīng)』說:「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 上道」。這不是不要方便,而是說,在一乘大法中,要舍棄那不合時機的方便, 而更用另一種方便來顯示第一義。

  正方便,即三乘共修的方便。佛為聲聞?wù)f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(xué),及無常、苦 、無我、不凈等觀門,使眾生厭生死苦而出離世間。但這是容易沉溺于獨善厭世 的深坑,所以到了大乘,除了對無常、苦、無我、不凈等,給以新解說而外,更有異方便來教導(dǎo)。但異方便,不是聲聞法中所完全沒有的,只不過大乘中特別重 視而已。這就是修塔供養(yǎng),興建廟宇,畫佛圖像;乃至一低頭,一舉手,或一稱 南無佛,皆可成佛道等。這種種方便,特重佛功德的贊仰,著重于莊嚴。如『法 華經(jīng)』的長者,瓔絡(luò)莊嚴,與窮子的除糞,怎樣的氣派不同!又如華嚴海會,何 等的矞皇嚴麗?與小乘大大不同。不著重苦與不凈,而反說樂、凈。依樂得樂, 如『維摩詰經(jīng)』說的:「先以欲勾牽,后令入佛智」。這種方便,在小乘是不大 容許的(除了定樂)。大乘強調(diào)佛果的無邊莊嚴,總攝一切福德,故特發(fā)揚此一 教說。異方便很多,『法華經(jīng)』所列舉的如何如何「皆可成佛道」,都是。念阿 彌陀佛而生凈土,『起信論』即明說為勝方便,所以念佛是異方便之一。

  他增上及易行道,一切佛法中普遍存在,不過大乘較為著重。異方便,小乘 只有一些痕跡,而大乘則大為宏揚。尤其是念阿彌陀佛的凈土法門,糅合這三方 面,著重這三方面,這才在佛法中,露出一個嶄新的面目。比之于小乘,顯然有 著很大的差異。

  我們?nèi)舨荒罘饎t已,如欲提倡念佛,便非從這些意義去把握不可。這才能認 清念佛法門的特勝處。中國素重圓融,有人從禪凈融通去解說,說什么「唯心凈 土,自性彌陀」。這對于有取有舍有念的凈土法門,實際是不能表現(xiàn)法門特色的 。法門各有差別,真正的念佛,還是依專門修持凈土法門的去認識。

  四 念佛三要

  一信:念佛法門,以信、愿、行為三要,缺一不可。念佛為佛法的一門,所 以修凈土法門的,對佛法應(yīng)有正確的信解。凈土經(jīng)中所說,素來不知佛法的,到 臨命終時,得到善知識的引導(dǎo),能專誠懇切的念阿彌陀佛,便可以往生凈土。這 是不得已的方便,因為人到臨死,時間無多,不能再為開導(dǎo)其它的佛法,只好以 簡易的阿彌陀佛教他持誦。若說平時學(xué)佛,只憑一句阿彌陀佛,別的什么都不要 ,就可以往生,這與神教的因信得救,有什么差別?所以佛教中基本的道理,如 因果、善惡、輪回解脫等,都應(yīng)有一明確的信解,這就是信三寶、信四諦等。假使連這些基本的道理,缺乏堅信,疑惑不定,說他念佛便可往生,實在是笑話! 所以修凈土的人,先要堅定佛法中的基本信念,然后再加凈土法門的特殊信念。 特殊信心有二:

  一、信阿彌陀佛的依正功德:修凈土的人,不但確信凈土的實有,而且還要 信得凈土的清凈莊嚴,是極理想的樂土;信阿彌陀佛成佛以來,說法十劫,有無 量功德。但更根本的:是要信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,極深、極廣、極有大力。依 佛自證說:因圓果滿,自己受用法樂,當然有良好環(huán)境的凈土。然從如來發(fā)心為 他說:阿彌陀佛在因地時,作法藏比丘,曾在世自在王佛前,觀種種清凈世界, 而后立愿,要總合一切清凈世界的嚴凈,莊嚴自己的凈土,成一極樂世界,以作 攝化眾生的道場。眾生生到凈土后,以各種善緣具足,容易修學(xué),成辦道業(yè)。從 這悲愿教化的觀點去看,凈土是佛為眾生而預(yù)備的,是攝化眾生的大方便。只要 眾生能發(fā)愿往生,決定可以得到接引,這是阿彌陀佛的大愿──四十八愿的根本 特勝。能信得,一念一日乃至七日,皆可往生極樂世界。如缺乏或不能堅定這一特殊信念,那末雖信有阿彌陀佛與凈土,也還是不夠的。

  沒有真智,沒有斷障,就能往生凈土,站在自力的因果立場,是有問題的。 滿身煩惱惡業(yè)的眾生,沒有修集戒定慧的圣道,怎會有進入凈土的資格?沒有凈 因,怎能獲得凈果?所以唯識家說:稱念阿彌陀佛,往生凈土,是別時異趣。這 是說,現(xiàn)生念佛,使眾生信解有佛,積集善種;將來再生人間,修布施、持戒、 展轉(zhuǎn)增上,定慧成就,可以往生凈土,并不是說現(xiàn)生念佛,便可往生。這譬如說 「一本萬利」,約展轉(zhuǎn)說,并非一下子就有萬倍利息。這是純依自力的說法。身 心清凈,才可與凈土相應(yīng),生凈土中。若以唯識家所說十八圓滿受用土說,非地 上菩薩不可。即以勝應(yīng)身的方便有余土說,在小乘是羅漢,在大乘也要伏斷我執(zhí) 。然而,依龍樹所說中觀大乘,有易行道法門,稱念彌陀,命終可得往生的。這 關(guān)鍵就在:眾生自力是不夠的,依于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的攝受,才有可能。所 以信修凈土法門,如對彌陀本愿力,缺乏深刻信念,即是信心不具足,不能達成 往生的目的。

  二、信念佛法門的殊勝德用:一般的說:稱名念佛,只要心口相應(yīng),稱念六 字洪名,念到身心清凈,一心不亂,便可往生凈土。如此推重念佛法門,還沒有 充分顯出念佛法門的特勝。如念阿彌陀佛心得清凈,念其它的佛、菩薩、經(jīng)典、 咒語,一切都可以得心清凈,得心不亂,何必特別宏揚凈土法門?所以除了信阿 彌陀佛的慈悲愿力而外,更要信往生凈土的特殊德用,這就是:往生極樂凈土, 在信阿彌陀佛的悲愿攝引外。更要信「一心不亂」,為獲得彌陀愿力攝引的條件 ,一心不亂,才能往生。如能往生,決定不退,在修學(xué)菩薩道的過程中,最為穩(wěn) 當。能確立了這二個信念,然后發(fā)愿修行,才能精進而達往生的希望。

  二愿:信與愿不同,勿以為有了信,必然有愿;要知凡愿必定有信,有信未 必有愿?傉摲鸱ǎ行判,當然要有愿行。然佛法中法門無量,不問它了義的 不了義的,方便的真實的,都各有其特質(zhì),有其作用。這些無邊法門雖有信仰, 雖有廣泛的宏愿──無量法門誓愿學(xué),但在現(xiàn)生的修學(xué)中,不一定要樣樣法門, 都發(fā)愿去修持。故深信凈土,不一定發(fā)愿而求往生。現(xiàn)在人每每缺乏合理的分別,如見你不掛念珠,不虔誠念(阿彌陀)佛,就以為你對凈土法門沒有信心。以 為你如能信仰凈土法門,為什么不專精修學(xué)!這實在是極不合邏輯的。如我們對 社會的各種正當事業(yè),覺得都有好處,對人類,對國家都極為需要。但決不能樣 樣去做,只能揀擇志趣相投的作為個人的終生事業(yè)。修學(xué)佛法也如是,法門無量 ,應(yīng)該信,應(yīng)該愿學(xué),但切實修學(xué)的,只能選擇與自己意趣好樂相適合的,便由 信而進一步的發(fā)愿去實行。所以愿必有信──愿由信來,而深信卻不一定有愿行 。

  凈土法門的愿,除愿成佛道,愿度眾生普通愿而外,主要是愿生彼國。愿生 彼國,約目的說。然在實行中,應(yīng)該有深一層的愿求,就是愿得彌陀佛本愿的攝 受,回向文中,即有此意。約佛本身說,佛是無時不在悲愿攝受眾生?墒潜娚约,不自動的發(fā)愿要求攝受,接受佛陀的悲愿,便不能為佛所攝受,佛與眾生 間便脫了節(jié)。如海中救生艇,投下救生圈或繩索,若落海者心愿登舟脫險,卻不 想接受救生圈或繩索,試問如何可以得救?所以往生凈土,要仗阿彌陀佛的慈光攝受,尤須眾生的發(fā)愿,愿意接受佛陀的本愿。眾生愿與佛愿相合應(yīng),往生凈土 ,才有可能。要知道佛要遍救一切眾生,眾生本身不起信愿,缺乏被救資格,佛 也無能為力。這也即是上面所說的他力要通過自力。如太陽光明普照一切,但不 照覆盆之下,佛愿遍度一切眾生,但度不了無出離心,不愿接受救濟的眾生。佛 是大能,而不是全能萬能。在救濟一切眾生時,眾生有著自己的因果關(guān)系,佛并 不能想到做到。否則,這世界早就沒有眾生了!所以愿生凈土,是所愿的目的; 愿受阿彌陀佛悲愿的攝受,才是發(fā)愿的實質(zhì)。

  三行:概括的說,行有二:一是往生凈土的助行;一是往生凈土的主行。以 凈土三經(jīng)說,『阿彌陀經(jīng)』說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?梢娨 植深厚的善根,增長種種福德,以作生凈土的資糧!河^無量壽經(jīng)』說有三品, 如孝敬父母,布施、持戒、讀誦大乘等。大本『阿彌陀經(jīng)』,也說到布施、持戒 等。這些善根福德,修凈土的人,應(yīng)該隨分隨力去做,使善根增長,福德增勝。 往生凈土,念佛是正因,培植善根福德是助緣。有些念佛人,好走偏鋒,以為生死事大,念佛都來不及,那里還有功夫去修雜行。專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得了 。如告以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的經(jīng)文,他卻巧辯的說:能聽到阿 彌陀佛的,就是宿植善根,廣修福德因緣了。這是多大的誤解!經(jīng)說「不可以少 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,并非說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聞佛名」。求生極 樂凈土,助行還是需要的。但念一句彌陀的,只有適用于「平時不燒香,臨(命 終)時抱佛腳」的惡人(見『觀經(jīng)』);一般人平時修學(xué),應(yīng)該隨分修集福德因 緣,以此功德回向凈土。永明大師的萬善同歸,是比較穩(wěn)當而正確的說法。

  往生凈土的主行,就是稱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南無是皈投依向義,內(nèi)含希 求阿彌陀佛悲愿加持的意義。現(xiàn)在的念佛法門,非常流行,往往失去了本義。稱 念是凈土行,照凈土法門說,應(yīng)該依信、愿而起行?墒怯行┠罘鹑,不解念佛 之所以,既無信,又無愿,這與凈土法門,當然不合。有些念佛的,以念佛為冥 資。有些為了家庭的煩惱而念,為了生意或政治的失意而念。一心念佛,以精神 集中,身體心理,都得到某種清凈,某種喜樂,或泛起某種特殊心境。于是便自以為得了受用,沾沾自喜,逢人便說念佛好!念佛當然很好,但這還不是真正的 凈土行者,還不是凈土法門的真利益。充其量,這不過是類似的定境(正定也極 為難得),只是由于精神集中,減少了內(nèi)心的散亂,浮動,減少一些煩惱而已。 如以此為目的,何必一定要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!念佛生凈土,當然會有這種心 境,而且更好。若僅此而無信無愿,是不能往生的。所以凈土法門的修行(念佛 ),要在深信誠愿的基礎(chǔ)上,要在渴仰彌陀本愿的攝受中去念?湛斩炊吹男校 不會與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相呼應(yīng),不相應(yīng)便不能生凈土。

  信愿行的總合,是凈土法門的要訣!三者具足,即得往生。依他力而往生, 這不妨舉喻來說:如美國或某國,為東方人辦了幾個學(xué)校,歡迎我們?nèi)チ魧W(xué),可 以供給膳宿,甚至可以供給交通工具,他愿意我們?nèi)ィ灰覀兛先。如我們?他沒有信心,或自己不發(fā)生興趣,這當然不能去了。假使你有信有愿,愿意去一 趟,但還缺少一件,還要彼此同意的證明文件──護照。護照簽了字,你就可坐 他的飛機到那邊去。這如凈土行人,在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中,有信、有愿,又 [P103] 加上稱念阿彌陀佛的簽字手續(xù),自然可以達到凈土的目的地。凈土法門的三要, 如鼎三足,缺一不可。不具足三要而稱念彌陀,等于一紙偽造文件,起不到實際 作用。

  五 念佛

  一念:凈土法門,一般都以稱名念佛為主,以為稱名就是念佛。其實,稱名 并不等于念佛,念佛可以不稱名,而稱名也不一定是念佛的。

  要知道,念是心念。念為心所法之一,為五別境中的念心所。它的意義是系 念,心在某一境界上轉(zhuǎn),明記不忘,好象我們的心系在某一境界上那樣。通常說 的憶念,都指系念過去的境界。而此處所指稱的念,通于三世,是系念境界而使 分明現(xiàn)前。念,是佛法的一種修行方法,如數(shù)息觀,又名安般念;還有六念門; 以及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,都以念為修法。要得定,就必修此念,由念而后得 定。經(jīng)里說,我們的心,煩動散亂,或此或彼,剎那不住,必須給予一物,使令攀緣依止,然后能漸漸安住。如小狗東跑西撞,若把它拴在木椿上,它轉(zhuǎn)繞一會 ,自然會停歇下來,就地而臥,心亦如此,若能系念一處,即可由之得定。不但 定由此而來,就是修觀修慧,也莫不以念為必備條件。故念于佛法中,極為要重 。

  念有種種,以所念的對象為差別,如念佛、法、僧、四諦等,F(xiàn)說念佛,以 佛為所念境界,心在佛境上轉(zhuǎn),如依此得定,即名為念佛三昧。然念重專切,如 不專不切,念便不易現(xiàn)前明了,定即不易成就。要使心不散亂,不向其它路上去 ,而專集中于一境,修念才有成功的可能。經(jīng)中喻說:有人得罪國王,將被殺戮 。國王以滿滿的一碗油,要他拿著從大街上走,如能一滴不使溢出外面,即赦免 他的死罪。這人因受了生命的威脅,一心一意顧視著手里的碗。路上有人唱歌跳 舞,他不聞不看;有人打架爭吵,他也不管;乃至車馬奔馳等種種境物,他都無 暇一顧,而唯一意護視油碗。他終于將油送到國王指定的目的地,沒有潑出一滴 ,因此得免處死。這如眾生陷溺于無常世間,受著生死苦難的逼迫,欲想出離生死,擺脫三界的系縛,即須修念,專心一意的念。不為可貪可愛的五欲境界所轉(zhuǎn) ;于可瞋境不起瞋恨;有散亂境現(xiàn)前,心也不為所動。這樣專一系念,貪瞋煩動 不起,心即歸一,寂然而住。于是乎得定發(fā)慧,無邊功德皆由此而出。反之,若 不修念,定心不成,雖讀經(jīng)學(xué)教,布施持戒,都不能得到佛法的殊勝功德,不過 多獲一點知識,多修一些福業(yè)而已。

  二念佛:念佛,一般人但知口念,而不曉得除此以外,還有更具深義的念佛 。如僅是口稱佛名,心不系念,實是不能稱為念佛的。真正的念,要心心系念佛 境,分明不忘。然佛所顯現(xiàn)的境界,在凡夫心境,不出名、相、分別的三類。

  依名起念:這即是一般的稱名念佛,是依名句文身起念,如稱「南無阿彌陀 佛」六字,即是名。而名內(nèi)有義,依此名句系念于佛──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作 念境。這是依名起念,故稱名也是念佛。

  不過,稱念佛名,必須了解佛名所含的意義,如什么都不知道,或以佛名為 冥資等,雖也可成念境,或由此得定,但終不能往生極樂。這算不得念佛的凈土法門,因為他不曾了解極樂世界的情形,和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。無信無愿,泛 泛稱名,這與鸚鵡學(xué)語,留聲機的念佛,實在相差不多。有一故事:有師徒兩個 ,徒弟極笨,師父教他念佛,他始終念不來,老是問師父怎樣念。師父氣不過, 罵他道:「你這笨貨」!并且把他趕跑?墒撬麉s記住了,到深山里去,一天到 晚,念著「你這笨貨,你這笨貨」。后來師父又去找他,見他將飯鍋子反著洗, 覺得徒弟已得功夫。便問他這一向修的什么功,他說就是師父教我的:「你這笨 貨」。師父笑道:「這是我罵你,你怎把它當佛在念」?一經(jīng)點破,徒弟了解這 是罵人的話,所得的小小功力便失去了。心系一境而不加分別,可以生起這種類 似的定境,引發(fā)某種超常能力。但一加說破,心即起疑,定力也就退失。當然, 稱名念佛,決不但是如此的,否則何須念佛,隨便念桌子板凳,不也是一樣嗎? 須知道,阿彌陀佛是名,而名內(nèi)包含得佛的依正莊嚴,佛的慈悲愿力,佛的無邊 功德。必須深切了解,才能起深切的信愿,從信愿中去稱名念佛,求生凈土。

  依相起念:這是觀想念佛,念阿彌陀佛或其它的佛都可以;蛳扔^佛像,把佛的相好莊嚴謹記在心,歷歷分明,然后靜坐系念佛相。這種念佛觀,也可令心 得定。我遇見的念佛的人,就有靜坐攝心,一下子佛相立即現(xiàn)前的。但我所遇到 的,大都還是模糊的粗相,容易修得。如欲觀到佛相莊嚴,微細明顯,如意自在 ,那就非專修不可了。而且,佛相非但色相,還有大慈大悲,十方,四無所畏, 十八不共,五分法身,無量無邊的勝功德相,在這佛功德上系念觀想,大乘為觀 相所攝,小乘則名為觀法身。

  依分別起念:依分別起念,而能了知此佛唯心所現(xiàn),名唯心念佛。前二種依 于名相起念,等到佛相現(xiàn)前,當下了解一切佛相,唯心變現(xiàn),我不到佛那里去, 佛也不到我這里來,自心念佛,自心即是佛。如『大集賢護經(jīng)』(二)說:「今 此三界,唯是心有。何以故?隨彼心念,還自見心。今我從心見佛,我心作佛, 我心是佛。…」。『華嚴經(jīng)』(四六)也說:「一切諸佛,隨意即見。彼諸如來不 來至此,我不往彼。知一切佛無所從來,我無所至,知一切佛及與我心,皆悉如 夢」。佛的相好莊嚴,功德法身,分分明明,歷歷可見,是唯(觀)心所現(xiàn)的。了解此唯心所現(xiàn),如夢如幻,即是依(虛妄)分別而起念。佛法以念佛法門,引人由淺入深,依名而觀想佛相,佛相現(xiàn)前,進而能了達皆是虛妄分別心之所現(xiàn)。

  若更進一層,即到達念佛法身,悟入法性境界。唯識家說法有五種,名、相 、分別而外,有正智、如如。無漏的智如,平等不二,是為佛的法身。依唯心觀 進而體見一切平等不二法性,即是見佛。『維摩詰經(jīng)』亦說:「觀身實相,觀佛 亦然」,以明得見阿!B粊!喊!B粊佛國經(jīng)』也如此說!喊阒廴两(jīng)』,于見佛后 ,也有此說。佛是平等空性,觀佛即契如性;智如相應(yīng),名為念佛!金剛經(jīng)』 說:「離一切相,即見如來」,平常稱此為實相念佛。念佛而達此階段,實已斷 除煩惱,證悟無生法忍了。

  由稱名而依相,乃至了達一切法空性,一步一步由淺而深,由妄而真,統(tǒng)攝 得定慧而并無矛盾。這樣的念佛,就近乎自力,與修定慧差不多,故念佛法門也 是定慧交修的。但依『般舟三昧經(jīng)』說:如見佛現(xiàn)前,了得唯心所現(xiàn),發(fā)愿即得 往生極樂世界。可見念佛方便,要求往生凈土,要有佛的悲愿力。在四類念佛中,以稱名念佛最為簡易;一般宏通的凈土法門,即著重于此─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,和信求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的攝受。

  稱名念佛,并非僅限于口頭的稱念。如『阿彌陀佛經(jīng)』的「執(zhí)持名號」,玄 奘別譯,即作「思惟」。由此可見,稱名不但是口念,必須內(nèi)心思惟系念。因稱 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由名號體會到佛的功德,實相,系念思惟,才是念佛。所以 稱名是重要的,而應(yīng)不止于口頭的唱誦。

  上面說的是通泛的說一切念佛,現(xiàn)在別依稱名念佛,再加說明。稱名念佛的 方法,有人總集為「念佛四十法」,即專說念佛的方便。然念佛中最重要的,是 三到。凈宗大德印光大師也時常說到。三到是:口念、耳聽、心想,三者同時相 應(yīng)。念得清晰明了,毫不含糊,毫不恍惚。稱名時,不但泛泛口唱,而且要用自 己的耳朵聽,聽得清清楚楚;心里也要跟著音聲起念,明明白白的念?傊 、耳、心三者必須相應(yīng)系念,了了分明,如此即易得一心不亂。許多人念佛,不 管上殿,做事,甚至與人談話,嘴吧里似乎還在念佛。心無二用,不免心里恍惚,耳不自聽,不能專一;蛑v究時間念得長,佛號念得多,但這不一定有多大用 處。例如寫字,要想寫得好,寫得有功夫,一定要鄭重其事的寫,一筆又一筆, 筆筆不茍,筆筆功到。雖然寫字不多,如能日日常寫,總可以寫出好字。有人見 筆就寫,東榻西涂,久而久之,看來非常圓熟,其實毫無功力。也有年青時即寫 得好字,而到老來卻寫壞,因為他不再精到,隨便揮毫,慢慢變成油滑,再也改 不過來。念佛也這樣,時間不妨短,佛號不妨少,卻必須口耳心三到,專一系念 不亂。如果口里盡念,心里散亂、東想西想,連自己也不知在念什么,那即使一 天念上幾萬聲也沒有用。所以若要不離念佛,不離日常生活,一定要在成就以后 。初學(xué)人,叫他走路也好念佛,做事正好念佛,那是接引方便。念佛而要得往生 ,非專一修習不可。如一面妄想紛飛,一面念佛,一成習慣,通泛不切,悠悠忽 忽,再也不易達到一心不亂。要念佛,還是老實些好!

  說到稱名念佛的音聲,可有三種:一、大聲,二、細聲,三、默念。在念佛 的過程中,三種都可用到。如專輕聲念,時間長了容易昏沉,于是把聲音提高,念響一點,昏沉即除。如專于大聲念,又容易動氣發(fā)火,令心散亂。再換低聲念 ,即能平息下去。音聲的輕重,要依實際情況的需要,而作交換調(diào)劑,念低念高 都沒有問題。但專以口念,無論高念或低念,都不能得定。依佛法說,定中唯有 意識,眼等前五識皆不起作用,口念聞聲,當然說不到定境。念佛的目的,是要 達一心不亂,所以又要默念。默念,也稱金剛持,即將佛的名號放在心里念,口不出聲,雖不作聲,自己也聽起來卻似很響,而且字字清晰,句句了然。這樣念 ,逐漸的心趨一境,外緣頓息,才能得定。

  再談?wù)勀罘鸬目炻。我們念佛,起初都很慢,到轉(zhuǎn)板的時候便快起來。這很 有意思,因為慢念,聲音必定要拉長,如:南─無─阿─彌─陀─佛,每字的距 離長,妄想雜念容易插足其間,所以要轉(zhuǎn)快板,急念起來,雜念即不得進。禪堂 的跑香也這樣,催得很快很急,迫得心只在一點上轉(zhuǎn),來不及打妄想。不過專是 急念也不好,會傷氣,氣若不順,分別妄想也就跟著來。如轉(zhuǎn)而為慢念,心力一 寬,妄想分別也淡淡的散去。這完全是一種技巧,或緩或急,不時交換調(diào)劑,令 心漸漸離卻兩邊,歸一中道。如騎馬,偏左拉右,偏右拉左,不左不右時,則讓 它順著路一直走。念佛不是口頭念念就算,不在乎聲音好聽,也不在乎多念久念 ,總要使心趨向平靜,趨向?qū)R,獲得一心不亂。

  六 一心不亂

  念佛求生極樂世界,能不能生的重要關(guān)鍵,在一心不亂,這在大小『阿彌陀 經(jīng)』中皆說到。蓮池大師有事一心與理一心的分別。事一心實可析為凈念相續(xù), 定心現(xiàn)前二類。眾生的內(nèi)心,最復(fù)雜,特別是無始來的煩惱習氣,潛伏而不時現(xiàn) 起,極難得到內(nèi)心的一致──不亂。佛法的無邊功德,要由定力開發(fā)出來。這不 凈的散亂的心念,就是虛妄分別心,分別即是妄想。這可以包括一切的有漏心, 念佛念法,眾生位上的一切,都不外乎虛妄分別心。約證悟說,這都是妄想。然 約一心不亂說,妄想也大有妙用。在虛妄分別心心所法中,有善心所現(xiàn)前,如對 佛法僧的善念;有惡心所的生起,如貪瞋等的煩惱。初學(xué)佛的人,要想一下子不 分別,不妄想,談何容易!所以要先用善念對治惡念,以凈念而去除染念。念佛 就是這種方法之一,一念阿彌陀佛,可以除去各式各樣的不凈妄念。但在善念凈 念中,還可以是亂心的。如一刻是佛,一刻又是法,這雖然內(nèi)心善凈,卻還是散 亂。所以必須要凈念,而且要相續(xù),念念等流下去。此時不但惡念不起,即除了 阿彌陀佛以外,其它的善念也不生起,念念是佛,等流下去,這叫凈念相續(xù),也 就是一心不亂的初相。這在修行上,并不太難,這并非得定,而是止成就的前相 。然而一般念佛的,散亂小息時,每轉(zhuǎn)現(xiàn)昏昧。其實念念中不離雜念(當然不是 大沖動),而自己不知,以為得了一心,最易誤事。心在一念上轉(zhuǎn),不向外境奔 馳,一有馳散,馬上就以佛念攝回。一念一念,唯此佛念,離掉舉,離昏沉,沒 有雜念滲入,沒有間斷,明明現(xiàn)前,即是一心不亂。念佛決不在時間的長短,數(shù) 量的多寡上計較,主要在達到一心不亂。依經(jīng)說:念佛有時一日或者七日,一念 乃至十念。所以,不論時間長短,如真能萬緣放下,唯一彌陀凈念,即使是短時 相續(xù),也就是一心不亂。這樣的凈念相續(xù),即取得了往生凈土的保證。在這樣的凈念相續(xù)時,每有清凈法樂,或聞有香氣,或乍現(xiàn)光明等。

  定心現(xiàn)前,是更深一層的。定有一定的條件,不是盤腿趺坐就算定。先要系 念于止,止成就后,才有定心現(xiàn)前。最低微的未到定,也有渾忘自己的身心境界 ,只是一片清凈光明。念佛得定,名念佛三昧。此時眼等五識不起,唯定中意識 現(xiàn)前。稱名,觀相,也可現(xiàn)見阿彌陀佛。甚至未得凈念相續(xù)的,在睡夢中也可見 阿彌陀佛,這是夢境,不一定可以往生。正定現(xiàn)見阿彌陀佛,可成為往生凈土的 保證。沒有信愿的念佛,也可以得到觀佛成就,但不一定往生。(由佛轉(zhuǎn)教,發(fā) 愿即可生)雖然說佛是大悲普被,無時不在救度,問題即在眾生的能不能接受佛 恩。眾生能使心漸漸歸一,心地清凈,惑業(yè)等重大障礙物去除了,眾生的愿,即 與佛的愿,可以相感相通,現(xiàn)見彌陀,往生凈土。這才顯出了慈悲愿力的作用。 有一類眾生平時不知佛法,為非作歹,到了臨命終時,遇到善知識的啟發(fā),深悔 過去的罪惡,能在短時中,一心一意至誠懇切的念幾句阿彌陀佛,就可往生凈土 。這因為一方面受到死的威脅,一方面受到墮落的怖畏,所以信愿的熱忱特別深切,能在短時間內(nèi),一心不亂,而得往生。

  為調(diào)和禪凈的爭執(zhí),蓮池大師倡理一心說以會通他。中國唐代的凈土法門, 專重他力,而禪宗是主心外無物,頓息一切分別,所以批評凈土法門的有取(凈 土)有舍(娑婆),有分別念(佛)。其實禪凈,各有重心,由于執(zhí)一概全,才 有諍執(zhí)。若著眼于全體佛教,即用不著沖突。蓮池大師所以特提理一心說,作禪 凈的調(diào)和。理一心,即體悟法性平等,無二無別,離一切相,即見如來。這樣, 禪凈便有貫通處。但這是隨順深義而說,若據(jù)凈土法門的易行道,他增上的特性 來說,念佛往生所被的機緣,本是攝護初心。禪凈各有特色,不一定在「一心」 上圓融會通。凈土法門蒙佛攝受,齊事一心的念佛即得。到理一心,這必先要定 心成就,然后進一步于定中起觀:佛既不來,我也不去,我身佛身,同是如幻如 夢,無非是虛妄分別心所顯現(xiàn)。于是超脫名相,遠離一切遍計執(zhí),而現(xiàn)證法性。 如到此地步,有愿的往生極樂,論品位應(yīng)在上品上生之上。如于極樂世界無往生 的特別愿欲,那是不一定生極樂的。要生,那是「十方凈土,隨愿往生」。

  七 往生與了生死

  往生是約此界的臨終,往生極樂世界說。本來死后受生;蛴纱说奖,往生 的力量不一,最一般的是業(yè)力。有天的業(yè)生天界,有人的業(yè)生人間……。六道眾 生,皆以業(yè)力而受生。在這以上的,還有愿力,通力,如沒有人間業(yè)的天,可以 到人間,他來是憑借神通的力量。下生以后,現(xiàn)有人間的身體,借取欲界的鼻舌 識而起用;不過天人的身體光明,物質(zhì)組合得極為微妙。同樣的,我們修得了神 通力,也可生到上界,F(xiàn)在的生凈土,不是通力,而是愿力。以一心不亂為主因 ,使心凈定,再由眾生的愿與阿彌陀佛的愿相攝相引,便得往生凈土。論依因感 果,凈土還不是眾生的,然同樣的可以享受。如王宮是王家所有,但宮庭里的侍 役、下女,一樣的可以享受那奇花異草的花圃,畫棟雕梁的莊嚴房屋,山珍海味 的飲食,絲弦笙笛的音樂,與王室差不多,但這并不是自力。往生凈土也是這樣 ,憑著阿彌陀佛的愿力,一樣的享受凈土的法樂。

  今日有些宏揚凈土者,說到了生死,以為就是念佛,以念佛為了生死的代名 詞,這是堵塞了佛法無邊法門。其實了生死,豈止念佛一門?而且,了生死與往 生,應(yīng)該是二回事,這中間還有一節(jié)的距離。把往生看作了生死,在思想上有點 混亂。生死,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生死相續(xù);了生死,不是明了生死,而是說徹底 解決了生死,不再在生死中往來輪回。生死是苦果,從煩惱業(yè)而來,有煩惱即作 業(yè),作業(yè)即感苦果,惑業(yè)苦三,流轉(zhuǎn)如環(huán)。煩惱的根本是我見,或說無明,不達 我法性空,執(zhí)我執(zhí)法的煩惱是生死的根本,有煩惱可以引起種種善惡業(yè),有業(yè)必 有果。生死是這么一回事,要了生死,必破除生死的根本,通達無我性,徹見真 實理;我法執(zhí)不起,煩惱根本便斷。煩惱一斷,剩有業(yè)力,沒有煩惱的潤澤,慢 慢的即失去時效而不起作用,不感生死。了生死,無論在大小乘都是一樣,只有 淺深的差別,大原則是不會例外的。依此來說,往生凈土還沒有見真理,斷煩惱 。煩惱既未斷,何得了生死呢?所以往生并不就是了生死,如說他了生死,那是 說將來一定可以了,不是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了了。生到凈土,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善緣具足,精進修學(xué),展轉(zhuǎn)增上,得不退轉(zhuǎn),決定可達了生死的目的,只是時間的遲 早而已。所以說往生凈土能了生死,那是因中說果。如人從十三層高樓跳下,在 未落地前,說他跌死,那是說他落地后必定死。在空中時,事實上還沒有死,雖 還未死,不妨作如此說,因為他死定了!悍ㄈA經(jīng)』的「一稱南無佛,皆共成佛 道」,與『寶云經(jīng)』所說:「一念釋迦牟尼佛,皆得不退轉(zhuǎn)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」,這都是因中說果。有此念佛因緣,久久修學(xué),必能了脫。不但這是依一般 的往生說,還沒有了生死;就是上品上生,也要往生以后,花開見佛,悟無生忍 ,這才破無明,斷除生死根本。故往生與了生死,是截然二事,不能看作同一。 這樣把往生與了生死的內(nèi)容,分析清楚,即與一切教理相應(yīng)。若是過分高推── 往生即了生死,則與無量教理而相違礙。以往生為了生死,對于教理無認識的, 尚無所謂;若對佛法有素養(yǎng)的人,聽之反起疑惑,反于凈土而生障礙。

  八 結(jié)說要義

  總前面所講的,關(guān)于凈土法門有幾點要義,需要特別注意。一、是本愿力: 眾生的能生凈土,主要是依仗他力的慈悲本愿。若但依自力,是不夠的。念佛的 凈土宗人,都推廬山慧遠大師為初祖,其實遠公的念佛,并不重在口念。由北魏 的曇鸞,道綽,到唐朝的善導(dǎo)大師,才發(fā)展為特重稱名的念佛法門。善導(dǎo)大師有 『觀經(jīng)四帖疏』,重慈悲愿力,重散心,以為持戒,犯戒,皆可往生!钙斩缺 機,不擇善惡」,這話并不錯,經(jīng)上也有十惡五逆可以成佛之說。這一派傳到日 本,發(fā)展為真宗,既然善人惡人皆可往生,念佛不分在家出家,所以索性娶妻食 肉,主張棄戒定慧等圣道,而專取本愿。由于專重他力的阿彌陀佛愿力,所以進 一步以為,只要信,當下即為阿彌陀佛所攝受。索性平時不要念佛,不需念到一 心不亂;以為一信即得往生。這在中國的凈土行者,覺得希奇,其實還是遵循中 國傳去的老路子,只是越走越遠,越遠越小,鉆入牛角的頂尖而已。依佛法本意 說,生極樂世界,特重他力。若說連戒等功德都不要了,那凈土又何以有三輩九 品之分呢?九品的劃分,就依圣道為標準。五逆十惡者,生凈土也只是下品下生。平素孝敬師長,勤行施戒,修學(xué)定慧,悟解空義的,才能生中品以及上品上生 。我在『凈土新論』中說:如荒年糧食奇缺,吃糠可以活命,但到了豐年,應(yīng)該 以米麥活命,若是硬要說吃糠為最好,其余的都不要,這豈不成了狂人!但念一 句阿彌陀佛而往生,是為十惡五逆,而臨近命終人說的,猶如遇到荒年教人吃糠 ,是不得已的辦法。你既不是十惡五逆的地獄種子,又不是死相現(xiàn)前,平時來學(xué) 佛念佛,怎么不隨分隨力的修集功德?怎么不在彌陀誓愿的攝受中,勤行圣道? 至于說只要信,不念佛而可往生,更是莫明其妙。如掉在海中,只想別人救他, 而不伸手拉住救生圈和繩索,試問如何可以登岸?不念佛何以得一心不亂?何以 能與佛愿相通?撒除眾生自心障礙,與佛愿相應(yīng),佛說就是念佛到一心不亂。信 彌陀愿力,而不信接受彌陀愿力的方法,真是可笑。放棄自力,不是別的,這只 是發(fā)展于神教氣氛中的神化!

  第二、我講的凈土法門,多是依據(jù)印度的經(jīng)論,并不以中國祖師的遺訓(xùn)為圣 教量。照著經(jīng)論的意趣說,不敢抹煞,也不敢強調(diào)。所以與一分凈土行者,小有差別。如易行道,不是橫出三界,容易成佛,而是容易學(xué)容易行,辦法比較穩(wěn)當 。其實易行道反而難成佛,如彌勒佛;難行道反而易成佛,如釋迦佛。所以『阿 彌陀經(jīng)』說:能于穢土修行一天,勝過凈土久久。又如凈土的特色在依他力而得 往生。然往生并不就是了生死,這在專以念佛為了生死的人看來,不免心生不忍 。其實,這并沒有貶低凈土法門的價值。

  第三、雖有三根普被之說,而凈土念佛法門,主要在為了初心學(xué)人。有類眾 生,覺得佛法太深廣,太難行,以一生的時間修學(xué),教理上還是漫無頭緒,悟證 既難,而菩薩的難行,更加不能做到。忽忽一生,死到頭來,也不知來生究竟如 何?對這類心性怯劣的眾生,所以有易行道,勝方便的凈土法門。如『大乘起信 論』說:「眾生初學(xué)是法……其心怯弱……娑婆世界……信心難可成就……如來 有勝方便,攝護信心」。這些心志怯劣的眾生,不敢擔荷如來家業(yè)。雖學(xué)佛多年 ,還在愁眉苦臉中過活。有以為佛教沒有神教好,因信得救,何等簡捷了當?聽 到三世輪回,便自前途茫茫,覺得一切不能把握,信心發(fā)生動搖,容易退墮外道。為攝護這類初心的眾生,所以說勝方便的凈土法門。這是念佛法門的所被的主 要根機。一到凈土,即使下品下生也可慢慢向上修學(xué),得到成佛的結(jié)果。這是凈 土法門的妙用,妙在往生必能「不退轉(zhuǎn)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可說是佛法中 的保險法門,保險不會走錯路子。也可說是留學(xué)法門,娑婆世界難行苦行,成佛 度生,有點不敢自信,生怕途中退失,前功盡棄,生凈土就好了。這如本國教育 水準低落,設(shè)備,儀器,圖書都不充足,不及外國學(xué)校的好,所以有留學(xué)之必要 。到外國學(xué),各樣條件具足,學(xué)業(yè)容易成就;學(xué)成以后,回來貢獻祖國。這如凈 土的修學(xué)一樣,修學(xué)到悟無生忍以后,然后倒駕慈航,回入娑婆世界,救度眾生 。小乘專重己利,所以有很多的阿羅漢出現(xiàn)。禪宗專提向上一著,所以也有很多 的祖師出現(xiàn)。可是大乘法門,太深太廣,不容易為一般所完滿信行。印度的大乘 既興,凈土法門的簡易,就由此而大大的宏揚起來。凈土法門的好處,就在簡易 平常。如說得太高了,怕不是立教的本意吧!(常覺記)

三、求生天國與往生凈土

  ──在菲律賓佛教居士林講──

  生死大事是件不易解決的問題,如果我們只在生死死生之間,力求向上,謀 取后世比前生舒服,還不是徹底的解決。要解決生死,有種種方法,往生凈土就 是一種。所以現(xiàn)在舉出求生天國與往生凈土來講。天國,在中國叫天堂,佛教名 天界。天是光明的意思,天界就是光明的世界。但依佛法說,天界雖然光明快樂 ,但不是徹底的光明快樂。中國、印度、西洋人,都有一種類似的觀念,就是感 覺到人間太苦惱,有種種苦痛、罪惡、困難,想生天上,因為天上沒有人世間種 種的憂愁苦惱。佛法有這種生天法門,其它宗教同樣也有。

  生天,確乎也不錯,現(xiàn)在舉出幾件與人間對比,以見出天界好的地方。

  一、人間最苦痛的是衣食住行,不但窮人不容易解決,富人還是提心吊膽。天上呢?有頂好的東西吃,頂美麗的衣服穿,頂堂皇的宮殿住,來往自由。我們 這個世界,自然界種種不圓滿,有水災(zāi)、地震、山崩、海嘯、臺風、久旱等,天 國就沒有這些災(zāi)禍,天上是一個頂富樂平安的地方。

  二、我們這個世界,人與人之間苦痛的事情多得很,就是父子夫妻朋友也免 不了。常常可以看到欺負、壓迫、剝削的事情發(fā)生,小的爭吵打架:大的釀成戰(zhàn) 爭,在天上就沒有這種種人事的苦痛。依佛法說,在最下的兩層天,雖也有戰(zhàn)爭 ,但沒有人間那么厲害。

  三、人的身體會有病痛,壽命不長,天上沒有什么病,雖然沒有長生不老。 但是壽命卻比人間長得多。

  有了以上種種好處,怪不得耶穌教徒以及很多的人,都想生天。好實在好, 可是要生天,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,并非想去就立刻可以去的。古人說:「生 天要有生天業(yè),未必求仙便得仙」;要有生天的功德才行。以佛法說,起碼要兩 個條件,就是布施與持戒。布施功德大,才會得享受天的福報。持戒精嚴,道德超過常人,就會生到比人更好的地方。有福報,有過人的德行,生天是毫無疑問 的。但要生到高一點的天,要有慈悲心。耶穌教說博愛,佛說慈悲喜舍,使別人 離苦得樂,就是這個道理。不過真要生得高的,還要修禪定,這比較不容易。普 通耶穌教的禱告,專精的也有相似的定心。如能做到一心不亂,就可以到達這個 境界,施戒慈定,名為生天法門。

  諸位覺得,佛法說升天,那么困難,耶穌教卻相反,只要信主,就能得救, 上生天國了。其實,真正的基督教,要生天也并沒有那么簡單。要真正信仰、悔 改、禱告,得到重生,心里起了一種離染得凈的變化,有了這種經(jīng)驗,自會奉行 博愛的精神,而合乎施戒的行為,這才能生天。什么都不要,信就得救,只是廉 價傾銷的宣傳而已。

  佛法雖說天界好,但不勸人生天,因為天不徹底。耶穌教說,生天得永生, 永遠是快樂和平長壽。佛法說,天國雖然長壽,一萬十萬百萬千萬以至萬萬年, 總有一天,福報完了,定力盡了,還是要墮落,不過只是享長期的福罷了,并沒有解決生死的問題。佛法是要求能夠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。

  凈土,是清凈的世界,佛法中清凈的世界很多,東方藥師佛有凈琉璃世界, 西方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,十方諸佛亦各有清凈的世界,因為平常都講阿彌陀佛 ,大家都懂,所以就專門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凈土與天國,都沒有山崩地震種 種天災(zāi),物質(zhì)豐富之極,黃金為地,富麗堂皇。人事方面,非常和好,如兄如弟 ,如姊如妹,壽命都長得很。凈土,不只環(huán)境相差不遠,連求生的方法,也與求 生天國相近。在一般的布施持戒之上,不外信仰、發(fā)愿、懺悔、感恩、稱名── 稱「奉耶穌的名字」或「南無阿彌陀佛」的名號,一心不亂,才能夠達到目的。 耶穌教說靠耶穌的力量來拯教,而佛教是靠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來接引。那末, 為什么佛法提倡往生凈土而不贊成求生天國呢?這實在有根本不同的地方,佛法 是:

  一、平等而非階級──西方極樂世界,現(xiàn)有觀音、大勢至兩大菩薩,他們比 我們是先知先覺,將來繼承阿彌陀佛的佛位。我們生極樂世界后,得到佛與他們的開導(dǎo),將來可以與他們一樣。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只要到了西方,慢慢修 學(xué),都可以成佛。經(jīng)上說,極樂世界,佛光明無量,壽命無量;往生的也光明無 量,壽命無量,與佛平等。不像耶穌教天國的階級性,上帝是至高至上獨一無二 ,升入天堂的絕不可能成為上帝;不能成為耶穌。階級是世界憂愁苦惱的根源, 天國也不能例外,佛法是以平等為基礎(chǔ),才能徹底。

  二、進修而非完成──耶穌教說:生天國就得到永生,是完成了。其實并不 究竟,智慧、功德,一切都沒有達到圓滿(至少是不能像耶穌那樣)。這樣的永 久,可說是永久可惜,永遠缺陷的事。生凈土就不同了,念佛求生凈土,并不是 因為凈土衣食豐足,無憂無慮,要去享福的,而是要跟阿彌陀佛、觀音菩薩、大 勢至菩薩好好地學(xué)習。所以生凈土時,雖不曾圓滿,而能進向于圓滿;蛘哂腥 要問:要學(xué)習佛法,在這個世界學(xué)就好了,何必到西方去呢?這雖然說得對,但 這個世界壽命短,環(huán)境劣,業(yè)障重,天災(zāi)人禍多,西方卻不然,安樂長壽可以慢 慢進修。大家都曉得,極樂世界有上品上生、中品中生、下品下生等九類的分別,有的到那邊要修了好久,才得見到阿彌陀佛,有的卻一到就見佛悟無生了。這 不是說那邊有階級的分別,而只是程度的不同,下品經(jīng)過多少時間的修持,還是 會成為上品的,都是會進向于佛果的。所以生凈土不是天國式的以為就此完成, 而是到那邊去,正好進修。

  三、上升而非退墮──經(jīng)上說:生極樂世界皆不退轉(zhuǎn),不像我們這個世界因 為病痛煩惱惡因緣的阻撓,修了些時間,就退落下來。好比一個學(xué)校辦得不好, 學(xué)生不喜歡讀書,影響學(xué)業(yè)不及格,而至于退學(xué)。生凈土的,如進好的學(xué)校,有 好的教師,管教嚴格,學(xué)風優(yōu)良,引起學(xué)生讀書的興趣,就是懶惰的學(xué)生,一進 去也被學(xué)校的風氣所影響而注意他們的學(xué)業(yè),向上求進步一樣。學(xué)佛的每有一種 觀念,都怕今生人間修學(xué),假使修而不了生死,后世也許會墮落,將怎么辦呢? 往生凈土法門,就是為要適應(yīng)這一般人的需求。只念阿彌陀佛,仗佛的慈悲愿力 ,就能到凈土去再進修。時間雖有長短,生死決定可了,不會退轉(zhuǎn)。天國呢,他 們自以為永生,其實生天福報享盡,定力消盡,就要墮落,這是兩個世界的最大差別。

  假使有異教徒對你說:主能救你,天國有什么好處,西方同天堂差不多呀。 你可簡單地回答他:好是好,但是差一點。你有階級,我們是平等。你們慈悲智 慧功德將永不圓滿,永久不徹底,我們一天一天地學(xué),總可以成佛。你說永生是 靠不住,不過是壽命長一點,福報享盡,還是要墮落的,我們是永不退轉(zhuǎn)。這些 都是學(xué)佛的人應(yīng)該知道的,信念才會堅定。否則,思想上似是而非的神佛不分, 極容易被神教所同化。(明道記)

四、東方凈土發(fā)微

  一 引言

  一 講說的動機

  佛教界所熟知的凈土,主要是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──西方凈土。在佛 經(jīng)中,十方都有凈土;而與西方彌陀凈土相對的,有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凈琉璃世 界──東方凈土。關(guān)于東方凈土,過去曾說過二次。民國四十三年秋,在臺北善 導(dǎo)寺講『藥師經(jīng)』,啟建藥師法會;記錄下來的,有『藥師經(jīng)講記』。民國四十 七年夏天,在岷尼拉信愿寺,為性愿老法師祝壽,又講經(jīng)一次。有『藥師經(jīng)開題 』,發(fā)表于『海刊』。去年,在臺北慧日講堂,啟建藥師法會。對東方凈土,又 多一層體會。所以,過去雖一再講說,覺得還有再說的必要。

  東方凈土,不如西方凈土的專重于死后往生。不但說到死后往生凈土,說到 蒙佛力加被,死后消除惡業(yè),生人天而修學(xué)大乘;更特別重視了現(xiàn)生的利益安樂 。這對于大乘菩薩,利益現(xiàn)實人間的精神,有著很好的啟發(fā),故值得一說再說。

  還有,解說這個問題的另一動機,是在最近天主教主辦的恒毅雜志中,有題 為:「從涅槃方面觀察佛教原義發(fā)明初稿」等文,作者杜而未,聽說是人類學(xué)( 可能神類學(xué))教授。他以為:涅槃是月亮神話的演化。以為印度婆羅門教的涅槃 原義,是依承月亮神話的。以為佛教的涅槃原義,應(yīng)該也是這樣。而且說:「釋 迦真正明白涅槃與否,還成問題」。他以這種態(tài)度來想象佛教,評論佛教,與人 類學(xué)有什么關(guān)系?這只是服役于神(神之奴仆)的,神化了的人類學(xué)者的杰作! 所以舉東方凈土的意義,以說明佛教涅槃的真實意義,而不是月亮神話的演化。

  二 泛說宗教的意義

  對于宗教,一般人每每是誤解,淺解,故不得不略為解說。宗教(不僅是佛教),各區(qū)域,各時代,各民族,有各式各樣的宗教;盡管不完全相同,但都有 宗教。那么悠久,那么廣泛,那么深入人心的宗教,說他是錯誤,也一定有他的 迷謬根源,不容許我們忽視!何況這還是表達出人生的崇高意義,究極歸趣呢! 過去,曾寫過『我的宗教觀』,發(fā)表在『潮音』月刊,F(xiàn)在,從三點來說:

  一、宗教的(信仰)對象,與人類觸對的境界有關(guān);即人類依于觸對的境界 ,想象為信仰的對象。我們生活于世間──器世間,地球上,每天都面對蔚藍色 的天空,光輝出沒的太陽與月亮,風雨雷電,山河木石等自然現(xiàn)象;及家庭,部 落,國家──社會的組織形態(tài);還有自己身心的活動。日常觸對這些,在有意無 意中,啟發(fā)人類的宗教觀念。這是說:我們觸對的境界中,無論是自然的,社會 的,自我的,都覺到有一番力量,限制(控制)一切,不得不如此,而表現(xiàn)出宇 宙──自然,社會,自身所有的軌律。如太陽和月亮,天天從東方升起,向西方 落下;四季節(jié)令,夏去秋來,都有一定的軌律。人類(社會或自身)的一切。也 受有軌范的限定,似乎都不是個人(或大眾)的意志、能力所能決定的、改變的(其實,從前認為不可能的,不可知的,現(xiàn)在很多成為可知可能了)。這才從自 我意識的想象中,覺得有一(或多)大力者,在主宰一切。所說「自我意識的想 像」,意思是說:照著自我意志的主宰性(自由、支配),想象那觸對境界,有 超越的高高在上,或內(nèi)在的深深在內(nèi),自由自在的(無限或是有限的)支配(或 管理)一切者,這是自古以來的擬人的宗教觀。

  這擬人的宗教對象,究竟是什么,雖是各說各的,而幾乎誰都感到有或一或 多的大力存在,主宰一切,軌范一切,使一切都非如此不可。這從外界啟發(fā)而來 的宗教意識,為宗教的一大根源。由于環(huán)境不同,注意的對象不同,而宗教的信 仰對象,也就不同。如近水的拜水神,住山的拜山神,農(nóng)村拜土地(社與稷)。 印度是熱帶,毒蛇特別多,所以崇拜蛇神。有的崇拜太陽、月亮、星宿等天體現(xiàn) 象;有的比擬社會,而有城隍、祖先的崇敬;還有崇敬山精、木怪、狐貍等。但 在人類知識進步的過程中,動物等崇拜,逐漸衰落,因為這都是局部的,過于具 體的。而人類之祖,或世界之主(這是影射專制王國的,現(xiàn)在也逐漸衰退嬗變了);以及天空現(xiàn)象,便鑄成更普遍的大神,而成為更持久的信仰。有以為這都是 迷信,太陽,木,石,有什么可崇拜呢?不知道,這不只是崇拜那事物自身,而 是崇拜那一切所以如此,而形成如此的軌律。

  二、宗教不僅受有環(huán)境的啟發(fā),更主要的是內(nèi)在的宗教意欲。人的自身,受 自然的、社會的給與,也就受這些的束縛。有生就有老死,有健康就有疾病,有 友愛就有怨敵,有團結(jié)就有分散,有喜樂就有憂苦──非依賴這些不可,而這些 就成為自己的束縛,不得自在。如有利于人的,引起對外的依賴感,感恩與贊嘆 ,想象而成為善神。反之,如拘束與障礙于人的,即引起畏懼、厭惡,引生對外 的超越感,想象對方為惡者。人在層層的束縛中,依賴現(xiàn)實,又不滿現(xiàn)實(超現(xiàn) 實的自由意志),引發(fā)為依賴與超越的宗教情緒。無知蒙昧的想法(偏于依賴的 他力),想在信賴天神中,得到離苦得樂,永恒的快樂。不過,在人類知識的進 步中,揭開了神力的虛偽面目;知道從自然、社會、自身去求超脫,去尋求解決 ,而不再是依賴外在的神力。探求一切拘礙,不得自在的根源,發(fā)見了根源于自 身的愚昧(無明),所引起的思想迷謬,行為錯誤。因之,宗教的真正意義,是 身心清凈,智慧德性開展,而一切契合于正理。惟有內(nèi)心的智慧開發(fā),德性高明 ,能力廣大,順從(依賴)宇宙人生的軌律──真理,才能不受環(huán)境的限制和束 縛,而超越于現(xiàn)實。這里面,包含了兩方面:一是自身的徹底完善,一是實現(xiàn)理 想世界(凈土)。這是自我意欲的凈化與完成!在神教中,表現(xiàn)為神與天國。不 知神是自我意欲的客觀化,想象為宇宙的主宰(我的定義,就是主宰)。不知理 想國土,要從自身凈化中去實現(xiàn),并非天神所準備的,也非天神所賜與的。人類 的知識,不斷開發(fā),就逐漸從蒙昧的依賴的宗教,而歸于自身凈化與超脫的宗教 。超脫現(xiàn)實的層層束縛,而達到真平等與自由;約內(nèi)心說,是智慧、慈悲、能力 的圓成,這一理想,在人類內(nèi)心,不斷的鼓動,而成為高尚的宗教傾向。在較高 的宗教中,都如此地顯示出來。而惟有佛教,才徹底而清晰的表達,不再存有蒙 昧的神教氣息。不過,說到內(nèi)心的凈化,在一般宗教中,有的重智慧,有的重仁 愛;有的重信愿,有的重智證;有的重于內(nèi)心的凈化,有的重視身體的永存:因而成為各有所重的宗教,片面的不完善的宗教。惟有身心德性的圓滿開發(fā),不落 于偏頗的,才是最圓滿的宗教。

  三、環(huán)境的啟發(fā),內(nèi)心的向上意欲,還不一定成為宗教;宗教是有賴于特殊 的經(jīng)驗。可以說,一切宗教,都有一種特殊經(jīng)驗為支柱的。如說鬼,有些人雖沒 有見過,但說起來如此的親切,實由于過去或別人,曾有見鬼的經(jīng)驗。這可能是 誤會的,也可能是真實的,但憑自己的經(jīng)驗而宣說起來,充滿了堅定的信心,也 增強了別人的堅信。又如神教徒在禱告或平時,見到耶穌、馬利亞等。信佛的, 念佛的,見到佛與菩薩;參禪的得到悟入的經(jīng)驗。這些是否正確,并不一定,也 許是見繩疑蛇。但經(jīng)驗過了的,無論是與不是,在同樣的經(jīng)驗者來說,那是最真 實的。這些宗教經(jīng)驗,是邪正淺深不等的。更純正更圓滿的正覺,才能指正淺薄 與似是而非的謬誤!

  總之,宗教是由人類內(nèi)心的向上意欲,在不同的環(huán)境約束下,經(jīng)各種特殊經(jīng) 驗而展開。

  二 東方凈土為天界的凈化

  一 佛菩薩依德立名

  在這一論題中,首先要說明:宗教一定有崇敬的對象,這不外乎法與人二者 。拿高等宗教來說:法(或稱為道)是永恒普遍的最高真理──絕對真理。人( 具有人格的)呢?有的是擬人的(有意志的)神,以神為絕對真理的,如以色列 人信仰的耶和華,回教的阿蘭等。有的是絕對真理(其實是擬人的神)的現(xiàn)化人 間(道成肉身),而表現(xiàn)為導(dǎo)人歸向于神的身份,如耶穌。這些,都淵源于擬人 的神教。佛教是以人(眾生)身的向上熏修,而體現(xiàn)絕對真理的(肉身成道)。 其中,佛是即人而到達絕對真理的圓滿體現(xiàn);菩薩(聲聞圣者等)是部分的體現(xiàn) 了真理。所以,佛菩薩的崇仰,好象類似于神或耶穌的崇仰,而實質(zhì)上完全不同 。佛菩薩的崇仰,是以此為理想,為師范,而使自己進向于真理,人人終能達到佛的境地,也就是絕對平等,絕對自由的圣域。

  佛教所崇仰的佛菩薩,都是依德立名的。這或約崇高的圣德立名,以表示佛 菩薩的性格。如彌勒菩薩,是「慈」;常精進菩薩是永恒的向上努力。或者是取 象于自然界,人事界,甚至眾生界的某類可尊的勝德,而立佛菩薩的名字。取象 于自然界的,如須彌相佛,表示佛德的崇高;雷音王佛,表示佛法音聲的感動人 心。取象于人事界的,如藥王佛,表征佛能救治眾生的煩惱業(yè)苦──生死重。 導(dǎo)師菩薩,表示能引導(dǎo)眾生,離險惡而到達目的。取象于眾生界的,如香象菩薩 ,獅子吼菩薩等。其中,依天界而立名的,如雷音,電德,日光,月光等,更類 似于神教,而實質(zhì)不同。可以說,這是順應(yīng)神教的天界而立名,既能顯示天神信 仰的究極意義,也能凈化神界的迷謬,而表彰佛菩薩的特德。

  二 天與覺者

  東方凈土,是以天界為藍圖的。這是順應(yīng)眾生的天界信仰,而表現(xiàn)佛菩薩的圣德。印度所說的天,原語為提婆,譯義為光明。無論白天晚上,所見的太陽、 月亮、星星等光明,都是從天空照耀下來的。仰首遠望,天就是光明體。一般人 就從天空的光明,而擬想為神。所以,印度的天,與神的意義相近。提婆(天) 是光明喜樂,相對的地下──地獄,就是黑暗苦痛。在佛教中,崇敬的圣者,不 是神教徒所想象的神,而是佛、菩薩、聲聞等。圣者有無量的清凈功德,而特性 是覺,慧。斷煩惱,證真理,是由般若(慧)的現(xiàn)證,而般若也稱為明。與般若 相對的,就是無明(黑暗)。如佛陀,意義是覺者。菩薩,是有菩提(覺)分的 眾生。緣覺與聲聞圣者,也是得三菩提(正覺)的。三乘圣者,都是覺者,明者 。所覺證的,是法性(也叫真如、空性、法界)。法性是本性清凈,由慧光而覺 證;也由于清凈法性,而顯現(xiàn)般若的慧光。所以,真如法性,也稱為性天,第一 義天。如『涅槃經(jīng)』五行中的天行,就是圣者正覺的大行。圣者的覺,與天神的 明,有著類似性(所以『華嚴經(jīng)』「世主妙嚴品」等,大菩薩每示現(xiàn)天神)。天 的特性是光明,常人就從光明而想象天神。圣者,覺證法性清凈(或稱心清凈性、心光明性)而顯現(xiàn)慧光,佛就依世俗天界的現(xiàn)象,掃除神教的擬想,而表征慧 證真理的圣者。

  東方凈土的佛,名琉璃光佛。琉璃──毗琉璃,譯為遠山寶,是青色寶。在小世界中間,有最高的須彌山,四面是四寶所成的。南面是毗琉璃寶所成,所以 我們──南閻浮提的眾生,仰望虛空,見有青色。青天,就是須彌山的琉璃寶光 ,反射于虛空所致。東方凈土,以此世俗共知蔚藍色的天空,表現(xiàn)佛的德性,而 名為毗琉璃光。

  每一佛出世,都有二大弟子,助揚佛化。如釋迦佛有舍利弗與目犍連;毗盧 遮那佛,有文殊與普賢二大士;阿彌陀佛有觀世音與大勢至菩薩,F(xiàn)在東方凈土 ,琉璃光佛也有二大菩薩──日光遍照、月光遍照,「是彼無量無數(shù)菩薩眾之上首」。這顯然是取譬于天空的太陽和月亮。天界的一切光明中,日月是最大的, 一向為人類崇拜的對象。佛的左右脅侍,就依此立名,為一切菩薩的上首。在我 國叢林中,中秋晚上,都傳有禮拜月光遍照菩薩的習俗。日與月的光,對人類來 [P142] 說,特性是不同的。太陽的光明,是熱烈的,給人以溫暖,生命力的鼓舞;在佛法中,每用日光來表示智慧。月亮的光明,是溫柔的,清涼的,使人在黑夜中消 除恐怖。尤其是熱帶,炎熱不堪,一到月亮東升,清風徐來,真是能除熱惱而得 舒暢的。在佛法中,月亮也每用來表示慈悲,安慰眾生。這是以天界的日月光輝 ,表現(xiàn)二大菩薩的德性。

  東方凈土中,除二大菩薩外。還有八大菩薩,如說:「文殊師利菩薩,觀世 音菩薩,大勢至菩薩,無盡意菩薩,寶檀華菩薩,藥王菩薩,藥上菩薩,彌勒菩 薩:是八大菩薩,乘空而來,示其道路」。據(jù)經(jīng)上說:欲生西方凈土而還不能決 定的,八大菩薩能引導(dǎo)他,使得往生凈土。為什么東方凈土,只有八位菩薩,不 是七位,也不是九位呢?這應(yīng)該是取法于天界的。原來以太陽系為中心的行星, 有九(從前說八大行星,后又發(fā)現(xiàn)了冥王星,故共為九大行星):水星、金星、 地球、火星、木星、土星、天王星、海王星、冥王星。我國所說的五星,也離不 了這些,F(xiàn)在,對此世界(地球)而說東方凈土,所以除地球不論,還有八大行星于天界運行。換言之,除日月外,還有八大明星,與我們這個世界,關(guān)系極為 密切。依此,所以除二大菩薩,還有八大菩薩,護持東方凈土!赴舜笃兴_乘空 而來」,是怎樣明白的說破這一點。

  此外,還有十二藥叉大將──宮毗羅、伐折羅、迷企羅、安底羅、頞!1桭羅、 珊底羅、因達羅、波夷羅、摩虎羅、真達羅、招杜羅、毗羯羅。每一位藥叉大將 ,又各有七千眷屬,共為八萬四千。八萬四千,表示一切的一切。如一切煩惱是 八萬四千,一切法門也稱八萬四千法門。所以從天界來說,八萬四千眷屬,即一 切的小星星、小光明。小星的領(lǐng)導(dǎo)者──十二藥叉呢?中國與印度,都有十二辰 說,配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。在西方,名十二宮。在地球繞日旋轉(zhuǎn)的運 動中,轉(zhuǎn)動的范圍內(nèi),名黃道帶;黃道帶內(nèi)最引人注目的,便是十二辰,四方各 有三個。不論是西方或印度,都以畜生來稱呼這十二。這一世俗的星辰說,在佛 法中,就如『大集經(jīng)』「虛空目分」所說:有十二位菩薩,在四方的山里修慈、 都現(xiàn)畜生相──南方是蛇、馬、羊,西方是雞、猴、犬,北方是豬、鼠、牛,東方是龍、象、獅。這與中國傳說的十二生肖,僅獅與虎的差異而已。十二藥叉大 將,便是取象于黃道帶中的十二星;而每一藥叉大將,統(tǒng)領(lǐng)七千眷屬,共八萬四 千,無疑為一切小星了。這一切是光明,也就都是菩薩。

  東方凈土為天界的凈化,這是非常明顯的。據(jù)虛大師說,凈土都是天國的凈 化,而佛法以佛菩薩化導(dǎo)的凈土,與神教的擬想,非常不同。

  三 圣性的本質(zhì)及其顯現(xiàn)

  圣者的特性,是覺(明),所以約光明的天界,來比喻佛菩薩與凈土。但約 天界來表示圣性,推究到圣性的本質(zhì),那決不是有限量的日月星星可比擬,而僅 可以無限量的。明凈的虛空來比說。在『藥師經(jīng)』中,稱佛土為凈琉璃世界,稱 佛為琉璃光佛;這都是約我們現(xiàn)見的蒼空來比說的。佛是稱法性而現(xiàn)覺者,如如 如如智,平等不二(人法不二)。約所證法說(常寂光土),稱為凈琉璃土。約 能證者說(法身),稱琉璃光佛。而其實,如智平等的絕待圣性,是超越能所、彼此、數(shù)量等概念的。我們堅定的確信,佛所開示的究竟歸宿,說為涅槃、法身 。無論涅槃或法身,在相對的名言中,是什么都難以說明的。不得已,只可以虛 空界來比說;也就是唯有虛空性,才能多少使我們領(lǐng)會一些。如佛在『阿含經(jīng)』 中,說涅槃為:「甚深廣大,無量無數(shù),寂滅涅槃」;「甚深廣大,無量無數(shù), 永滅」。這是釋迦佛開示涅槃的主要句義。如從現(xiàn)實生死的存在(有)與生起( 生)來說,那末涅槃是「生者不然,不生亦不然」;「如來若有,若無,若亦有 亦無,若非有非無后生死,不可記說」。因為,這是契入絕對圣性而超越相對界 的。聲聞的涅槃,是這樣;大乘的法身、涅槃,也是這樣。所以『華嚴經(jīng)』中說 到佛法身,「唯有虛空為譬喻」。

  虛空是什么?姑且不論。一般的看法,虛空是「遍」,不可說在這里那里的 ,是無所在的;要說在,那就是無所不在。是「自在」,因為是無著無礙的。沒 有時間性的變化,所以是「常恒」的。沒有質(zhì)量等差別,所以是「無二」的。尤 其是,虛空雖有時為云霧等蒙蔽而現(xiàn)昏相,一旦云消霧散,就顯出「明凈」。其實,在云霧障蔽時,虛空也還是明凈的(這就譬說離垢清凈與本性清凈)。所以 ,佛典中以此表示法空性(一切法的究竟真性),也以此表示圓滿體證(或分證 )這最清凈法界者──法身。約絕待空性的本來如此,永久如此,普遍如此說, 叫做「法性、法住、法界」。約體證這法性而成為絕對真理的體現(xiàn)者說,稱為法 身。約證入而眾苦(不自在)畢竟解脫說,稱為涅槃。這是自證方知的;佛也只 能隨順眾生的心境,方便善巧地指示,引導(dǎo)我們從離執(zhí)證真中去體現(xiàn)。由于這是 超越相對性的(非心量境、非言說所及),所以難以宣說,約虛空界來喻說,也 只能多少領(lǐng)會而已。

  虛空,不問是實有的,假有的;客觀的實在,還是內(nèi)心的格式,總之、在一 般人及神教徒看來,無量無數(shù),廣大甚深,高高在上的蒼空,為一切光明,或者 說一切神圣的依處,一切依此而活動顯現(xiàn)出來。在沒有顯現(xiàn)時,似乎存在于空界 的深處,不能說是沒有。佛法中,假藉這空界以顯示絕對法性,以及圣者證入的 涅槃,小乘與大乘,多少有點差別。從無數(shù)無量,廣大甚深、寂滅來說,大乘與小乘,完全是一樣的。小乘從現(xiàn)象界矛盾苦迫的止息消散,表示圣者證入的涅槃 ,著重于消極的說明。但要說他生死取消了,什么都沒有,那是任何學(xué)派所不承 認的。只是寂然而止,不再重演生死的流轉(zhuǎn)而已。這樣的涅槃,意味著相對的融 入于絕對,不再落入時空而矛盾變化。所以,涅槃是常住的、清凈的、安樂的, 可說是離言的妙有。如以虛空界來比說,好象風息云散,顯出了空界的本來明凈 一樣。這僅可以虛空界來擬說,而不能以日,特別是月亮來比說。因為,月是黑 白白黑的反復(fù)不已,而涅槃是永恒的穌息。

  這樣的涅槃,僅是契當于小乘阿羅漢的證境,正確而沒有圓滿。這樣的涅槃 觀,容易引起誤解,以為現(xiàn)象的生死界,真實的涅槃界,為截然不同的對立物。 這在大乘經(jīng)論,才充分表達涅槃的圓義。從生死法說,生死的本性,就是涅槃性 ,所以說:「一切法中有安樂性」。這就到達了即事而真,真不礙俗的法界觀。 也就是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的無住涅槃。從法性說(體現(xiàn)法界性的為法身,得無 礙自在為涅槃),法性空中,本有無量的清凈功德,只為了迷而不能顯現(xiàn)。以修而顯發(fā)這無邊功德;圣德以覺(明)為本,也就是顯發(fā)無邊智光,而有難可思議 的妙用。如以虛空界來比說,虛空界本來明凈,為一切光明本體;從此顯現(xiàn)出日 月等無邊的光明。

  依現(xiàn)代的知識來說,星有恒星、行星、衛(wèi)星,如八大行星與月亮的光明,都 從日而來。但古人,是把日月星星的光明,想象為從虛空界而顯現(xiàn),所以空界是 「明凈」的。比擬于空界的明凈,所以稱佛為琉璃光。約智慧說,名法界體性智 。上來的說明,著重在涅槃唯有虛空可為比喻;或者說,取象于虛空界的明凈, 而表示佛與涅槃的真義。

  四 涅槃與月亮

  神類學(xué)者杜而未,賣弄民俗學(xué)、字源說,認為婆羅門教的涅槃一詞,從月亮 神話而來。他雖說:「釋迦是否知道,尚成問題」,卻一廂情愿,以為佛教的涅 盤,也非如此不可。如果不是這樣說,那是佛教徒不懂涅槃,還得向杜而未學(xué)習。庸俗的神類學(xué)者,想以這樣的研究,動搖佛教的根本──涅槃,讓耶和華來代 替佛陀,來宰制中華人心。作為耶和華的奴仆,存這樣的野心,原是不足怪的。 但我們,并不想作誰的奴隸,所以對神類學(xué)者的野心杰作,沒有絲毫的同情!

  關(guān)于語文(依佛法說,文是依音聲流變,表達情意或認識而成立;有音聲上 的文,而后有形色(書寫)的文),我們與杜而未的看法,是根本不同的。人類 的語文,起初,或是表達情意的,如歡笑、號哭、驚呼、呼召,以及憂喜悲懼所 引起的聲音;蚴侵甘臼聞(wù)的,如天、地、日、月、明、暗、風、雨、山、河、 草、木、鳥、獸、蟲、魚、上、下、父、母、自、他等名稱。人類的文化日漸進 步,語文也日漸繁復(fù)起來。而且是由具體的事物,而到達抽象的關(guān)系、法則等。 語文的由簡而繁,或是依舊有的,引申意義而略為變化;或觸對新的事理,而創(chuàng) 造新的語文。就是舊有的語文,音聲也在隨時隨地而演化不已(標準語音是人為 的、后起的);意義也在變,所以不論古今中外,一字每有不同的意義。在印度 ,即使是「字界」,也有不同的意義!缸纸纭古c「字緣」相合而成字,由于字界字緣的解說不同,和合而成的字義,解說也可作多樣的解說。語文的音義,只 是約定俗成,一直在演化中。也就因此,印度的聲常論者,想以梵文的音韻,表 顯宇宙的真相,完全是神學(xué)路數(shù)!

  這里,有一點是必要記得的。應(yīng)用語文的比較研究,探求一字的原意,只能 證明某時某地某字的本義是什么,不能就此否定演化發(fā)展的新意義。這樣,即使 婆羅門教的涅槃原義,與月亮神話有關(guān),不能就此論定佛教的涅槃,也不過如此 。耶穌以完成「上帝」的律法自居;孔子是憲章堯舜文武之道,事實上,也只是 「以述為作」,舊瓶裝入新酒。這還不能以舊義來論定耶穌或孔子的是否,何況 釋迦以反婆羅門的立場,而宣告無師自悟呢?釋迦說法,當然應(yīng)用當時的語言與 術(shù)語;業(yè)、輪回、菩提、涅槃,這都是舊有的語文。而釋迦不像神類學(xué)者那樣的 賣弄字源說,而是從「空相應(yīng)緣起」,悟入無常、無我而體現(xiàn)涅槃;涅槃是內(nèi)自 證知的,不是外在的他力信仰。釋迦教證的特質(zhì)在無我;在「知法(即絕對真理 、即涅槃)入法」時,「但見于法,不見于我」。這所以徹底否定了神的創(chuàng)造,而洗盡神教的愚昧。杜而未漠視這些,竟敢武斷地,以為佛教的涅槃也不外乎此 ,真是荒謬之極!我相信,真正的人類學(xué)者與字源說,與神化了的人類學(xué),歪曲 偽濫的字源說,并不相同。

  上面說過,宗教的崇敬對象,有關(guān)于我們觸對的境界。人類的語文,起初依 指事而引申演化。在佛教,依德立名,無論稱為什么,都不離取象于世俗的事理 來詮表「正法」。所以,涅槃的原義,與月亮神話有關(guān)或無關(guān),都沒有什么。不 過我要說的,大小乘所共的涅槃,「無數(shù)無量,廣大甚深,寂滅」,不是取象于 月亮,月亮那里有「無數(shù)無量,廣大甚深,寂滅」的德性?取象于世俗的方便假 說,佛經(jīng)是約虛空界以譬說「正法」(法性、空性);體法性而成身的「法身」 ;契入法性而無礙自在的「涅槃」(涅槃也名無上法)。約大乘從體起用,即事 顯理(融相歸性)來說,約虛空日月為比喻,倒不是沒有的,但決不離卻空界。 如說:「菩薩清涼月,常游畢竟空」;「慧日除諸暗,普明照世間」。經(jīng)中更多 說太陽:如佛名毗盧遮那,即是「遍照」;有的即稱為「大日」。這是以杲日當空的光明遍照,來喻說覺法性而成佛的智光普照。成佛與示現(xiàn)涅槃,也就以日出 及日輪潛暉來比喻了。阿彌陀(婆耶)佛,是無量光!河^無量壽經(jīng)』,以落日 為觀而生起一切,那是比喻從今生到后生,此土到彼土,意味著那邊(凈土)的 光壽無量。至于月輪,是取象于夜晚的空月皎潔,清涼寂靜的境地。以此表達圣 者的解脫,也比喻圣者的利益眾生,如說:「如月清涼被眾物」。

  我想告訴神類學(xué)者杜而未:佛教的涅槃,無論取象于什么,無論依什么而演 化,主要是自內(nèi)證知的寂滅,超越相對名相的絕對界。這不是根源于初民的神話 ,照著人類自己樣子所造成的神。這里面,沒有主宰(我)的權(quán)力欲,與一切神 教──多神、一神無關(guān)。初民蒙昧意識所造成的,擬人的神,在人類文明進步中 ,早已宣告消失,無影無蹤。當然,杜而未如以為初民蒙昧意識所想象的神最好 ;或者一心一意,羨慕那不識不知,不知人間有羞恥事(眼目一明亮,知有羞恥 ,就失去了樂園)的亞當夏娃,那是各人的自由。不過,無論如何,不要為了這 個,神經(jīng)失常,滿眼所見無非月亮才好!

三 東方凈土為人間的極致

  一 東方的理想國

  凈土,是佛菩薩的清凈土,也是人間的理想國。約智證畢竟空性以明清凈, 只就佛的自證說;而凈土是有社會性的,有眾生,有衣食等一切問題,F(xiàn)實人間 ,是無限的苦迫與缺陷;凈土是無限的清凈莊嚴,自由與安樂。在這凈土中,一 切圓滿,經(jīng)常受佛菩薩的教化庇護。生在此中,一直向上修學(xué),過著光明合理的 生活。約佛的真凈土說,一切佛土都是一樣的。如有什么不同,那是適應(yīng)教化的 示現(xiàn)不同。那末,東方凈土與西方極樂世界,有什么差別呢?阿彌陀佛,在因中 發(fā)愿,主要是:凡愿生我國土的,只要念我名號,決定往生。這著重在攝受眾生 ,使死了的眾生,有著光明的前途。琉璃光如來,因中發(fā)十二大愿,都是針對現(xiàn) 實人間的缺陷而使之凈化,積極地表現(xiàn)了理想世界的情況。這對于人間,富有啟發(fā)性,即人間應(yīng)依此為理想而使其實現(xiàn)。十二大愿是:

  一、人人平等。一切眾生的相好莊嚴,都與佛一樣;這意味著眾生與佛的本 性不二。凈土的眾生身相,都是黃金色的,表示了種姓的平等。印度種姓的階級 森嚴,起初依形色來分別。所以梵語的「種姓」,從色字而來。到現(xiàn)在白種人還 歧視有色人種呢!這是人間苦迫的根源之一;所以凈土中人人金色,也就是人人 平等,沒有種族歧視等因素了。

  二、佛光普照,人人能成辦一切事業(yè)。依世間的光明說,如白日臨空,才能 進行各種的事業(yè)。依智光說,沒有智慧,什么都不會,什么困難都不能解決;有 了智慧,才能無事不辦。佛以無量智光普照大眾,普熏眾生而智慧漸長,所以所 作事業(yè),沒有不成就的。

  三、資生物非常充足。在人人平等,智力開展下,無事不成,所以生產(chǎn)豐富 ,民生安樂。

  四、人人安住大乘。在這苦迫的人間,都安住凡夫法。凡夫是為了自己的名利享受而努力;或為了自己,而專修禪定,獨善其身。也有安住小乘法的,那是 專心于自己的身心解脫,缺少積極為人的悲心。安住大乘法的,被稱為火里蓮花 ,是極難得的。但在凈土中,都能安住大乘,不離世間,又不著世間。如『維摩 詰經(jīng)』所說,「非凡夫行,非圣賢(指小乘)行,是菩薩行」。菩薩是自他俱利 ,上求下化的。大家能這樣,那當然是極理想的了。

  五、戒行清凈。凈土眾生,行為都合于道德,沒有殺盜淫妄的種種罪惡。人 格健全,德行具足。

  六、凈土眾生,沒有六根不具的。個個身心正常,能進修佛法。

  七、凈土中沒有眾病的迫切苦。有了病,也不會貧病交加,而是眷屬、資具 、醫(yī)藥具足。有療養(yǎng),有休息,眾病自然痊愈了。

  八、人人是丈夫相。女人在生理上,苦痛多,障礙重;尤其是一向重男輕女 的社會。凈土都是大丈夫相,表示沒有男女間的不平等。

  九、思想正確,意志堅定。凈土眾生,不受魔網(wǎng)所纏縛,不為外道邪見所欺騙,個個修習大乘正道。

  十、眾生不受王法所錄。古有「政簡刑輕」的理想;政治修明到?jīng)]有犯罪的 ,有也是很少,社會多么和平而安樂!凈土就是這一理想的實現(xiàn),不像我們這個 世界,多有系閉牢獄,刑戮鞭撻等身心苦惱。

  十一、凈土中飲食豐足,而又進一步的飽餐法味,身心都有良好的糧食。不 像我們這個世界,饑渴逼惱,為了飲食而造惡業(yè)。

  十二、沒有貧無衣服,常受蚊蟲寒熱逼惱的。不但有衣穿,還有種種正當?shù)?娛樂。負責教化的佛菩薩,先使眾生的生活不匱乏,再施以佛法的化導(dǎo),真是「 衣食足而后知禮義」。

  凈土中,不但物質(zhì)生活夠理想,而智慧、道德,又能不斷的向佛道而進修。 這樣的凈土,比起中國人所說的大同世界,清凈莊嚴得多了!佛在因中,立下這 樣的大愿。為了實現(xiàn)這樣的理想,廣行菩薩道,從自利利他中去完成。這不是往 生凈土,而是建設(shè)凈土。這可說是最極理想的社會了!

  二 東方凈土與中華政治理想

  東方凈土,受琉璃光如來、日月遍照菩薩的化導(dǎo)。佛菩薩的光臨凈土,如虛 空明凈,日月輝光一樣。象征這國土的清凈與光明。中國的政治社會,從來也有 這種理想,只是沒有佛法所說的具體。古時帝舜作『卿云歌』說:「卿云爛兮, 糾縵縵兮,日月光華,旦復(fù)旦兮」──以天像的瑞兆,來象征國家的治平。民國 初年,曾用此為國歌。如贊譽政治的修明(帝王的賢明),每說:「堯天舜日」 ,「光天化日」。陳后主的:「日月光天德,山河壯帝居」,也是贊美君王的圣 明。唐代的武則天,君臨天下,自己起個名字叫「曌」,也就是日月臨空,光照 天下,以表示他政治的抱負。我們現(xiàn)在的國旗,還是「青天白日」。所以,青天 (琉璃光)與日月輝光,象征理想的政治社會,實是佛教與中國人的共同愿望。 琉璃光如來,發(fā)十二大愿(凈土的建設(shè)計劃),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了東方凈土,為人間凈 土的典范。大乘行者,應(yīng)共同為這偉大理想而努力!

  四 東方凈土之輝光此土

  現(xiàn)在,再說到東方凈土,藥師琉璃光佛的光明威德,加被我們這娑婆世界的 眾生。東方與西方凈土,在攝化娑婆眾生方面,是不同的。西方凈土,從西方落 日,生起清凈世界,阿彌陀佛,觀音、勢至二菩薩。這如太陽的落山,所以著重 攝受眾生,作為死后的歸宿。西方表示肅殺,像秋冬一到,草木都枯萎雕謝。但 這種萎落,常下即是新生機的開始。所以,西方凈土是無量光明藏。也是進入光 明的開始。往生西方的,親近佛菩薩,一直向佛道進修。而東方是表示生長,是 光明(神圣)的出現(xiàn)處,如易說:「帝出于震」。東方藥師琉璃光佛,是無量清 凈光明體。除了凈土的莊嚴與凈土眾生的福樂上進而外。還加被娑婆世界的眾生 ,好象天上的日月,光明照耀到大地來一樣。所以東方凈土的攝受此土眾生,不 但死后得安穩(wěn),F(xiàn)生也能免除種種災(zāi)難危厄。如于佛法沒有正見,或破戒的,慳 貪嫉妒的,誤入外道邪魔歧途的,造作種種惡業(yè)的,都可依琉璃光如來的威光加被,而改邪歸正,轉(zhuǎn)迷啟悟,獲得新生。這或者修人天行;蛐薅诵,或修菩 薩行;求往生西方凈土而不能成就的,也能承琉璃光佛的威光,于臨命終時,為 八大菩薩所攝引而到達西方。東方凈土,如天色黎明,百事俱興。常持『藥師經(jīng) 』、藥師佛號、藥師咒,都能得佛力的加持。所以東方凈土,不但為人間的理想 國。在現(xiàn)實困迫災(zāi)禍的人間,能蒙佛力的救護。這可見東方凈土的法門,是如何 的廣大!

  五 東方凈土之表征自心

  依天界而表現(xiàn)的東方凈土,及佛菩薩威光的加被此土眾生,似乎佛與凈土是 外在的。這當然可以這樣說,但還有深刻的意義。一切宗教,都外依境界而啟發(fā) 內(nèi)在的。人類有平等自由,永恒安樂的理想;有超越現(xiàn)實苦迫的愿望,所以出現(xiàn) 種種宗教。但總是擬想為外在的神與神國,而攝引人去歸向。佛法所說的佛與凈 土,是我們的師范,理想世界;但同時,并非向外馳求,而是內(nèi)在德行的體現(xiàn),能達到與佛一樣的究竟圓滿。這才是宗教的究極意趣!外教雖有神與天國,但信 他學(xué)他,最多是進入神國,與神同在。其實,神是神,你是你,你永遠是不徹底 不平等的被統(tǒng)治者。這不能算是究竟圓滿的宗教!

  現(xiàn)實不徹底的一切苦迫,凈化而到達圓滿境地,即是成佛,佛是自心的究竟 清凈。因此,或說「心即是佛」,或說「唯心凈土」。有些誤解了,抹煞外在的 凈土,這是不對的。法性身土雖沒有彼此差別,但不能沒有其它的凈土與諸佛; 不能因自心的佛凈土,而否認其它的一切。

  從自己身心來說,東方凈土表征些什么呢?眾生是愚昧的,顛倒的,沒有實 在的我法,而執(zhí)著實我與實法。這不能通達法性──空性,就是無明。有了無明 ,即生死流轉(zhuǎn),苦苦不已。這如有了云霧,就不見虛空的真相;虛空是那樣的暗 昧。到成佛,覺證了法界的清凈真相,才不為無明所蔽。如虛空的云消霧散,是 那樣的明凈。覺(慧)證清凈法界性──勝義諦,迷了即成世俗諦。梵文中,俗 諦含有隱覆的意思,所以說:「無明覆真故世俗」。這如帶上凹凸鏡,所見的都不正確一樣。依龍樹論說:如悟了無明的實性,無明就是般若(明);如不悟, 般若也成為無明。所以即暗昧的虛空為明凈的;即迷昧了的眾生,如覺了法性清 凈,究竟圓滿,是琉璃光佛。

  眾生無明為本,而有兩大煩惱──愛與見。見是知解的,見解的種種偏執(zhí)。 愛是情感的,對自我及外境,貪戀不舍。所以煩惱有見所斷、修所斷二類。經(jīng)說 煩惱有五住地:見一處住地,欲愛住地,色愛住地,有愛住地,無明住地。無明 住地(虛空暗昧)為本依,而有見、愛(如云如霧);見是我見法見,愛是我愛 法愛。到了證入清凈法性,兩大煩惱就轉(zhuǎn)為兩大德性。見是如實正見,就是般若 ,菩提。愛凈化而為慈悲。智慧如日光的遍照成事,慈悲如月光的清涼蔭物。這 就是東方凈土中,日光遍照與月光遍照二大菩薩所表征的德性。

  還有八大菩薩,在凡夫位,即有漏八識或八邪道;覺悟時,成無漏八識(或 名四智)或八正道。約「八正道行入涅槃」說,表征八正道的導(dǎo)向寂滅,更為妥 貼。又迷于見,著于愛,引起無邊的煩惱;這些煩惱(八萬四千),如無數(shù)星宿的隱沒暗淡?战缑鲀魰r,無數(shù)星宿輝光,那就是覺證清凈法界,成就一切(八 萬四千)功德了!

  東方凈土的表征自心,可說是佛法的特色。從眾生的本性清凈(本性空), 而顯出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;無明愛見等一切煩惱的轉(zhuǎn)化,就是佛果的無邊 功德。如來藏(佛性)法門,特別指出眾生心,本具清凈德性,智慧光明;所以 不僅是心本凈性,而且是心光明性。這是直指生死雜染的當下,本有凈明;明暗 、染凈,只是迷悟而已。如風雨之夜,光明不顯,只是被烏云遮蔽了。而我們能 見黑暗,也還是由于微弱的光;沒有光,黑暗也說不上了。這樣,暗染不離明凈 ,離愚癡雜染,就沒有智慧清凈。眾生本具明凈的可能性,這才自發(fā)的,現(xiàn)起求 明求凈的意欲,也才有成佛的理想與實現(xiàn)。所以,佛法的深義,是以外在的諸佛 與凈土為增上緣,作為開發(fā)自心光明種種功德的典范。而又以自心勝德為因緣, 直從自己本身去體現(xiàn),以達到內(nèi)外一如,心境不二,生佛無別的境地?傊,若 專向外求,而不知直向自身去掘發(fā),如自身有寶而向他求乞,失卻佛教的真價值,類如神教的歸向于天神求生于天國了。反之,如了解宗教的究極意趣,那末仰 望神力與求生天國的神教,病在不能徹底體認自己,如霧里看花,近似而不夠真 切。如能徹了究竟,才知一切宗教的崇仰──神與天國等,都不外眾生本具明凈 性德的內(nèi)熏,而表達出來。這所以『楞伽經(jīng)』列舉印度宗教的梵、自在、因陀羅 等神,而說世人只知崇拜,而不知道就是佛。

  在人智不斷進步的現(xiàn)在到將來,擬人的神教,必然的歸于消失。真正的宗教 ──佛教,將成為一切人的依怙。(能度?慧理記)

五、宋譯楞伽與達磨禪

  達磨大師傳來的禪法,演為后代的禪宗,一千多年來,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堅 ,對于中國佛教,有著無上輝煌的功績;就是對于中國文化,也有不可磨滅的地 位。然而源遠流長,對于達磨初傳的禪法,特別是與宋譯楞伽的關(guān)系,大家都多 少迷糊了。從前,達觀他們,甚至懷疑達磨的楞伽印心。近代,有人以為:達磨 初傳的禪法,大體符合瑜伽。后因受菩提流支十卷楞伽的影響,這才與瑜伽唯識 學(xué)離遠了。本文,就想對于達磨初傳的禪法,關(guān)于宋譯楞伽經(jīng),略加敘說。

  

  據(jù)唐道宣的『續(xù)高僧傳』所說:「初達磨禪師,以四卷楞伽授(僧)可曰: 我觀漢地,惟有此經(jīng),仁者依行,自得度世」!缚蓭熀笠。盛習此(楞伽)經(jīng) 。……其經(jīng)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羅三藏譯」。這是達磨以四卷的宋譯楞伽經(jīng),印證 所傳授的心地法門,以及后學(xué)的弘傳事跡(有『楞伽師資記』)。達磨禪法與楞 伽經(jīng)的關(guān)系,實在毫無疑問。

  四卷楞伽的譯者,求那跋陀羅,是中天竺人,元嘉十二年(公元四三五), 從南海到達我國的廣州。死于宋明帝泰始四年(四六八),年七十五,可推見他 生于三九四年。求那跋陀羅三藏,譯出了『勝鬘經(jīng)』,『楞伽經(jīng)』,『相續(xù)解脫 經(jīng)』,『法鼓經(jīng)』,『央掘魔經(jīng)』,為一典型的真常(唯心)大乘論者。傳禪的 達磨禪師,禪宗后起的傳記,是不盡可信的。依早期的傳說,如『洛陽伽藍記』 ,『續(xù)高僧傳』所載,他年約一百五六十歲。「達磨滅化洛濱」,在天平年(西 元五三四──)以前?梢娺_磨約生于公元三七0年頃!荷畟鳌徽f:達磨「初 達宋境南越,末又北度至魏」。南天竺的達磨,也是從海道來的,也還是劉宋的 時代。從年齡來說(達磨略長),從來中國的路線說,來中國的時代說,求那跋 陀羅與達磨,是大致相同的。達磨的傳授禪法,特地引用求那跋陀羅譯的『楞伽 經(jīng)』,可說就是見地相近的明證了。達磨的北度至魏,雖還沒有譯出十卷『楞伽』。然傳說:達磨受到菩提流支門下的不斷毒害。而僧可的弘通達磨禪法,「魏 境文學(xué)多不齒之」。達磨禪與宋譯『楞伽』相應(yīng),與菩提流支的十卷『楞伽』, 有著隔礙,這應(yīng)該是了解達磨禪法的關(guān)要。后代禪宗所傳的術(shù)語,有關(guān)于『楞伽 經(jīng)』的,也都用四卷而不取十卷,如:

  如來禪         如來藏禪

  宗通說通       建立正法相說建立正法相

  說通自宗通     建立說法相建立如實法相

  一切佛語心     諸佛說法教心

  先佛所說       過去諸佛所說

  

  『楞伽經(jīng)』,被瑜伽唯識學(xué)者,列為六經(jīng)之一。當然『楞伽經(jīng)』到處都有與唯識宗義(與『攝大乘論』更相近)相合的,但根本大義,也許恰恰相反。『楞伽經(jīng)』總是說:「如來藏藏識心」,如來藏與阿賴耶──藏識,從相關(guān)不離的見地去說明,所以曾被唯識學(xué)者,評為:「楞伽體用未明」。其實,『楞伽』法門

  是另有見地的,只是與唯識學(xué)不同吧了!主要的,『楞伽經(jīng)』所說的阿賴耶識,

  有著真妄和合的意義(與『起信論』多少不同),這在宋譯『楞伽經(jīng)』,說得非常明白。如說:「如來藏……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,名為識藏……自性無垢,畢竟清凈」。識藏──阿賴耶識,是如來藏與雜染熏習(業(yè)相)的統(tǒng)一。阿賴耶識,由于雜染種習,當然現(xiàn)起根塵器界,因境界風動而現(xiàn)起七轉(zhuǎn)識,似乎虛妄雜染,而自性還是本凈的。所以,不能解說為:如來藏是性凈,阿賴耶識是妄染,因為阿賴耶就是真凈的。

  阿賴耶識的真凈,在『楞伽經(jīng)』的心意意識章中,說到藏識與轉(zhuǎn)識不一不異時說:「非(阿賴耶)自真相識滅,但業(yè)相滅;若自真相滅者,藏識則滅」。唐譯與宋譯同。宋譯又有:「覆彼真識」;「藏識真相」二句。魏譯與唐譯,都但是阿賴耶識。這可見,梵語的阿賴耶識,求那跋陀羅──宋譯是解說為:覆彼真相之識,藏彼真相之識的。換言之,由于無始來的虛偽惡習所熏,隱覆真凈,如來藏也就名為阿賴耶識了。所以阿賴耶識有二義:自真相,業(yè)相。不滅的自真相,就是如來藏,所以『密嚴經(jīng)』有:「我說如來藏,以為阿賴耶」的頌說。此外,宋譯『楞伽』又有:「合業(yè)生相,深入計著」二句,魏譯作:「業(yè)體相使縛故」。梵本的『楞伽經(jīng)』,就作「業(yè)與真相」。這可見,經(jīng)義是說,業(yè)相染著真相,隨逐而轉(zhuǎn),可為阿賴耶識有二分的確證。阿賴耶,譯為藏。宋譯一再譯為:「覆彼真識」,「藏識真相」,可見著重在覆藏,藏隱,也就攝得真相。從這點去看,如宋譯說:「略說有三種識,廣說有八相」。三識是:真識,現(xiàn)識,分別事識;而魏譯與唐譯,都沒有說到真識。

  又如宋譯說(唐譯同):「藏識海常住,境界風所動」,魏譯就沒有常住的意義。玄奘所譯(見『成唯識論』),也只是「恒轉(zhuǎn)」的意思。宋譯對于阿賴耶識,

  特地點出「真識」,「常住」,也就是宋譯楞伽的著力處。宋譯卷四說:「此如來藏識藏,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,雖自性凈,猶見不凈,非諸如來」。這應(yīng)該聯(lián)想到:求那跋陀羅所譯的『勝鬘經(jīng)』,所說「自性清凈心,為客塵所染」一段。自性清凈心(如來藏)為客塵所染,從在纏而本性清凈說,名為如來藏;從自性清凈而現(xiàn)為不凈來說,就是識藏。楞伽經(jīng)處處說「如來藏藏識心」,理由就在于此。

  這樣看來,『楞伽』的如來藏藏識說,與瑜伽唯識學(xué),不能不說是距離很遠的。

  

  楞伽法門,一般看作唯心的法門。『楞伽經(jīng)』到處宣說唯心所現(xiàn)。阿賴耶識的顯現(xiàn)一切,「如明鏡持諸色像」,「水流處藏識轉(zhuǎn)識浪生」。但佛說唯心所現(xiàn),不像一般唯心論者。將全部精力去說明怎樣的唯心所現(xiàn)。唯心論者,不但是玄奘的唯識系,就是菩提流支的地論系,真諦的攝論系,屬于無著世親的瑜伽學(xué)者,都不免著重于建立。而且特重于「依心立境」,「境無心有」的立場。所說的心,又正是虛妄分別的心識。這與『楞伽經(jīng)』,尤其是宋譯『楞伽』,是不相應(yīng)的。這不是說,『楞伽經(jīng)』不說唯心所現(xiàn),沒有安立心境,而是說意趣的,重心的不同。著重于唯心所現(xiàn)的安立,是外向的;到極端,徒重于事理的說明精嚴,而忽略佛說唯心的意趣所在。而『楞伽經(jīng)』,意趣是內(nèi)向的;唯心所現(xiàn),為觀察的方便,而著重于導(dǎo)入超越唯心的自覺自證。所以唯心所現(xiàn),不是法門的宗極。

  說得最明顯的,如說:「采集業(yè)說心,開悟諸凡夫」!溉粽f真實者,心即無真實」!秆哉f別施行,真實離名字;分別應(yīng)初業(yè),修行示真實。真實自悟處,覺想所覺離,此為佛子說。愚者廣分別,種種皆如幻,雖現(xiàn)無真實」。這可知,大乘法門的唯心所現(xiàn),還是為愚夫的方便安立,而佛法的第一義,究竟,是自證的真實,是離心意意識的自覺圣智。

  唯心所現(xiàn),不是究竟的真實,宋譯是明確的宣示,而魏與唐譯每不同。如宋譯說:「如實處見一切法者,謂超自心現(xiàn)量」。魏譯作:「云何住如實見?謂入自心見諸法故」。唐譯作:「見一切法如實處者,謂能了達唯心所現(xiàn)」。然從上引文而論,宋譯是更妥當?shù)。因此,宋譯每有唯心非實的教說,而魏譯卻不同,

  如宋譯說:「受想悉寂滅,亦無有心量」(唯心的異譯);魏譯作:「無想定滅盡,亦皆心中無」。宋譯說:「超度諸心量,如來智清凈」;魏譯作:「能入是唯心,智慧無垢相」!豪阗ぁ徽f唯心,而著重于超越唯心,宋譯是特重于此,這應(yīng)是達磨禪的重視宋譯『楞伽』的理由吧!

  這一淺深的差別,又見于報佛及法佛的不同,如說:「法依佛(即報佛)說:一切法入自相共相,自心現(xiàn),習氣因……。法佛者,離心自性相。自覺圣所緣境界建立施作」。這是說:唯心所現(xiàn),種種如幻,還是報佛的說法,而不是法佛。又見于宗通及說通,如說:「說通者,謂隨眾生心之所應(yīng),為說種種眾具契經(jīng),是名說通。自宗通者,謂修行者,離自心現(xiàn)種種妄想,謂不墮一異俱不俱品,超度一切心意意識……。說者授童蒙,宗為修行者」。從佛法的一貫性說,這是由淺而深的次第;約修行來說,也就是從觀察義禪,攀緣如禪,到如來禪的自覺圣智境界。但在別對初學(xué)與久行,童蒙與修行者來說,自不妨有直示如來禪的教授。禪觀的次第,略列如下:

  觀察義禪──觀唯心所現(xiàn)(似義顯現(xiàn)),法無我性

  攀緣如禪──觀真如,離我法妄想,空無我性的影像還在

  如 來 禪──離空無我相,現(xiàn)證如實(甚深空空義,愚夫不能了。……自

  覺圣智子,實際我所說)

  四

  唯心所現(xiàn)的心,梵語質(zhì)多,就是平常所說的「集起心」。集起心與意及意識,在自覺現(xiàn)證中,是超越泯絕了的。所以佛說唯心所現(xiàn),要人覺了一切為唯心所現(xiàn)的,不取著于唯心所現(xiàn),境空心寂而契入于寂靜(宋譯作「無受」,「無所有」)的如實。所以『解深密經(jīng)』,以不見阿陀那,不見心,為心意識秘密善巧。而『楞伽經(jīng)』常說:「離心意意識」。此外,『楞伽經(jīng)』更提到:「大乘諸度門,諸佛心第一」。「此是過去未來現(xiàn)在諸如來應(yīng)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」。成真實相,一切佛語心」!赋勺孕匀鐏聿匦摹埂4诵,梵語紇伐耶──舊譯作肝栗大。這是「如樹木心,非念慮心」。這如樹木的中心,最堅實的,與一般所說的「核心」,「心髓」一樣。如來藏心,自性清凈心,都是這樣的真實心,是不可從思慮分別,或集起心的意義去理解的。這是如,法性,實際,法無我性等異名。由于唯心論的方便安立,攝一切法為集起心──阿賴耶識所幻現(xiàn),從此去體悟法性的本凈,所以說為心性本凈。這就是藏識的自真相,或者名真識(識的真實分)。但此真實心,不可作分別覺解想的,也不是唯心所現(xiàn)的心。如以平常的心為主,分作真心,妄心去理解,真實心才被看作靈覺的,或者要從見聞覺知中去體認了!

  

  『楞伽經(jīng)』與達磨禪的關(guān)系,一般都著重于『楞伽經(jīng)』的:著重離名離想,離妄想自性,雖安立百八句,而宗歸于「悉檀(宗)離言說」。這些,當然是以說明『楞伽』與達磨禪的關(guān)系,但上文所引述的,更可以看出二者間的關(guān)系。

  達磨禪的古典記載,要推『二入四行論』。二入中的理入,是從禪思去證入真理。如說:「藉教悟宗,深信含生同一真性,客塵障故,令舍妄歸真。凝住壁觀,無自無他,凡圣等一,堅住不移,不隨他教,與道冥符,寂然無為,名理入也」。此理,又說為「性凈之理」。從藉教悟宗,到舍妄歸真,是從聞思(不一定研究經(jīng)教,從師長開示而解了,也是聞思)去悟解佛法的宗要。然后凝住壁觀,從禪觀去體證本凈的真性。這與一切大乘禪觀的不離言教,并無差別。藉教悟宗,最足以說明達磨禪,著重宗通的修證,而又以『楞伽經(jīng)』授慧可的傳說。由于達磨禪──宗,離言離想,這才修改『不隨他教』為「更不隨于言教」(見『楞伽師資記』),然后演化為不立文字的禪風。不知道「不隨他教」,只是大乘經(jīng)中:「不由他(教而)悟」,「悟不由他」,自覺自證的意思。并不是說:離卻語言文字去修行。

  達磨傳禪,以『楞伽經(jīng)』授慧可。所說的藉教悟宗,只是「含生同一真性」,「性凈之理」,并不以唯心為悟處。這惟有從宋譯『楞伽』的特重藏識真相,真識,超越心量(如經(jīng)說:「覺知自心現(xiàn)量,不著外性,離于四句,見如實處」),真實,實際;以及「修行示真實」,「宗為修行者」的法門,才能看出兩者的一致。后代禪者,多說「明心見性」,「自心是佛」,「即心是佛」,「即心即佛」,「自己心靈體離斷常」,「百千法門,同歸方寸」,顯然的對于「心」,大大的著重起來。禪宗所說的心,并不等于集起心,但如宗密所說:達磨是說心(見『禪源都詮序』),就不免強調(diào)了!反而,達磨門下,慧可的再傳滿禪師,就常常說:「諸佛說心,令知心相是虛妄法,今仍重加心相,深違佛意」。這正是『楞伽經(jīng)』:「若說真實者,心即無真實」;「采集業(yè)說心(唐譯作「言心起眾相」),為化諸愚夫」的注解。達磨禪以大乘唯心的『楞伽經(jīng)』為證,而但說「真性」、「性凈」,意在超越唯心,離心意意識,也即是自性清凈的如來藏,無自無他,凡圣等一的真性。宋譯『楞伽』的譯主,求那跋陀羅,是特別著重本性清凈的如來藏;在所譯的『楞伽經(jīng)』中,更著重流露這點,這難怪達磨的傳授宋譯『楞伽』了!

  六

  『楞伽經(jīng)』說:「非幻(是)惑(亂)因,不起過故」。「不應(yīng)立宗分,謂一切法不生;如是一切法空;如是一切法無自性,不應(yīng)立宗。然菩薩摩訶薩說一切如幻夢」。立宗,是建立一切法的宗本!豪阗そ(jīng)』立如幻宗,也就是依緣起法如幻立宗。如幻的一切法,離有非有,離覺所覺;離斷常,離一異,就是幻性的真實,不是離幻而別說真性的。這與「非幻不滅」的真常宗不同。于如幻性離有無而體見真常──生死即涅槃,煩惱即菩提,眾生即佛──的體悟,便是達磨禪。如『高僧傳』說:向居士問僧可,從幻化非真作問,僧可印證他,答復(fù)為:

  「本迷摩尼謂瓦礫,豁然自覺是真珠,無明智慧等無異,當知萬法即皆如」。雖然,以空為遍計所執(zhí)性空,『楞伽經(jīng)』的如來藏禪,與緣起即空的般若宗小異;但著重離名離想的自證真性,超脫名相,在大乘三系中,實在比較與三論一學(xué)相近。這所以,僧可見棲霞山慧布(止觀詮弟子),贊為:「破我除見,莫過此也」!等到禪流南土,從「三論之匠」茅山炅法師受學(xué)的牛頭法融,后世就看作達磨禪的一流。從璧法師「聽四經(jīng)三論」的衡岳善伏,就從道信受禪了。而從安州皓

  法師:聽大品三論的法!1喑,也就專依「南天竺一乘宗」來講說『楞伽』。他說:

  「達磨禪師傳(『楞伽經(jīng)』)之南北,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」。無得正觀四字,宛然三論學(xué)者口吻。而法!1喑的講『楞伽』:「前后敷弘,將二百遍,須便為引,曾未涉文,而通變隨緣,寄勢陶誘,得意如一,隨言便異」,與興皇朗的「適化無化,陶誘非一」,講『中論』作三十余種勢,有什么不同?達磨禪本為體幻即真的禪風,在初期的開展中,與三論宗相融合,道宣指達磨禪為:「審具慕則,遣蕩之志存焉。觀其立言,罪福之宗兩舍」,這簡直就把他看作空宗了!然而,如來藏禪,由觀唯心所現(xiàn)而悟入;如來藏藏識的密切,到底使后代的禪風,更傾向于唯心的立場,而成為絕對唯心論的禪者。

六、東山法門的念佛禪

  一 東山法門的興起

  達摩(磨)所傳的禪,到初唐而忽然隆盛起來。被尊為四祖的道信,住蘄州 (今湖北)黃梅縣的破頭山(約公元六二0──六五一),會下有五百多人。到 了弟子弘忍。也就是五祖,在破頭山東(所以也稱東山)的馮茂山,繼續(xù)弘揚( 六五二──六七四),學(xué)眾多到七百多人,成為當時中國的禪學(xué)中心。杜朏的『 傳法寶紀』(七一三──作),形容當時的盛況為:「既受付囑,令望所歸。裾褸!1蓌門,日增其倍。十余年間,道俗受學(xué)者, 天下十八九。自東夏禪匠傳化,乃莫之過」。

  達摩的禪門,到這時才成為中國禪學(xué)的主流。再經(jīng)六祖慧能門下──荷澤, 南岳,青原門下的闡揚,進一步而成為中國佛法的主流。在中國禪宗的發(fā)展中,被稱為「東山法門」的五祖弘忍,是有重要貢獻的!五祖并沒有著作,現(xiàn)有燉煌 出土的『導(dǎo)凡圣悟解脫宗修心要論』,署名「蘄州忍和上」,這也只是弟子們傳 述而撰集下來的。代表五祖禪的『修心要論』,主要為:

  「夫言修道之體,自識當身本來清凈,不生不滅,無有分別,自性圓滿, 清凈之心:此是本師,乃勝念十方諸佛」。 「故知法要,守心第一。此守心者,乃是菩薩之根本,入道之要門,十二 部經(jīng)之宗,三世諸佛之祖」。

  『修心要論』,大致代表了五祖的禪。然「東山法門」的面目,最好從五祖 門人,分化一方的諸大弟子,所表見的禪風去理解。雖然五祖門下,悟入有淺深 的不同,應(yīng)機設(shè)化的方便也不必相同,但同承五祖的「東山法門」,在差別中應(yīng) 有共同的部分。從五祖門下的共同部分,來理解「東山法門」當時的情況,應(yīng)該 是更正確的。

  五祖門人,有十大弟子,如『楞伽師資記』(七二0頃),『歷代法寶記』(七七四──),圭峰『圓覺經(jīng)大疏鈔』(八二三)卷三之下,都說到「一方人 物」的十弟子。現(xiàn)在還多少可以考見的,有曹溪慧能,荊州神秀,這代表了「南 宗」,「北宗」二大系。此外在四川的,還有資州智詵門下的「凈眾宗」;「宣 什宗」。五祖門下,遍布于中國的東西南北,代表中唐時期的禪門。

  二 文殊般若與一行三昧

  『楞伽師資記』說:

  「則天大圣皇后,問神秀禪師曰:所傳之法,誰家宗旨?答曰:稟蘄州東 山法門。問:依何典誥?答曰:依文殊說般若經(jīng),一行三昧」。

  近代學(xué)者,對于禪宗史的研究,重視『楞伽經(jīng)』與『金剛經(jīng)』,甚至有人以 『楞伽』及『金剛』,來區(qū)分禪的今古。這是以為:五祖以前,是楞伽禪系;到 六祖,才以『金剛般若波羅蜜』教人,成為般若禪系。其實,五祖與六祖,五祖 與其它門人間,能統(tǒng)一而理解其真意義的,應(yīng)該是『文殊說般若經(jīng)』的「一行三昧」!何氖庹f般若經(jīng)』,現(xiàn)有三譯:一、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所譯,名『文殊 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』,分為二卷。二、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所譯,名『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』,一卷。三、唐玄奘三藏所譯,編入『摩訶般若波 羅蜜多經(jīng)』第七會,名「曼殊師利分」,二卷。在這三譯中,惟有曼陀羅仙的譯 本,有「一行三昧」一段,如說:

  「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,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復(fù)有一行三昧,若 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,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 「佛言:法界一相,系緣法界,是名一行三昧」。 「欲入一行三昧者,當先聞般若波羅蜜,如說修學(xué),然后能入一行三昧: 如法界緣,不退不壞不思議,無礙無相」。 「欲入一行三昧,應(yīng)處空閑,舍諸亂意。不取相貌,系心一佛,專稱名字 。隨佛方所,端身正向。能于一佛念念相續(xù),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(xiàn)在 諸佛。何以故?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,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。不思議佛法功德,等無分別,皆乘一如成最正覺,悉具無量功德,無量辯才。如是 入一行三昧者,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」。

  「一行三昧」,是般若與念佛的合一。修「一行三昧」的,先要「聞般若波 羅蜜,如說修學(xué)」。在般若修學(xué)中,更修「一行三昧」,這是速疾成佛的法門!敢恍腥痢,是「系緣法界」的,即緣一法界的無分別相而修。這與一般的般 若觀照法界,有什么不同呢?「一行三昧」是以念佛為方便的!敢恍腥痢沟 念佛,「不取相貌」,這是不觀佛的相好,而是「專稱名字」的。一心稱念佛名 ,如能「于一佛念念相續(xù)」,就能見三世一切佛!负闵持T佛法界無差別」,一 切佛都是「乘一如,成最正覺」的。所以這是「系緣法界」──「一如」而稱名 ,也就是從持名念佛,而直入實相念佛的。這樣念佛的「一行三昧」,與般若相 應(yīng),是速疾成佛的法門。梁真諦三藏,也是經(jīng)扶南國而來的,比曼陀羅仙們,要遲三十多年。在傳說 為真諦所譯的『大乘起信論』,也說到「一行三昧」:「依是三昧故,則知法界一相,謂一切諸佛法身,與眾生身平等無二,即 名一行三昧」。

  『起信論』在說明修習奢摩他(止)時,說到「一行三昧」;诜ń缫幌 ,而顯示「佛身」,「眾生身」的平等不二,這一念佛而契入法界性的法門,正 如『維摩詰經(jīng)』所說:「觀身實相,觀佛亦然」!喊!B粊佛國經(jīng)』所說:「如仁 者上向見空,觀阿!B粊佛,及諸弟子,并諸佛剎,當如是」。以法界無差別為觀, 而契入生佛一如,身土一如!敢恍腥痢沟奶匦裕c此相合,而是以稱名念佛 與觀法界性為修的。神秀所傳「東山法門」,宗于『文殊般若」的「一行三昧」 ,應(yīng)重視這一特性──念佛,法性平等的合修。這一特性,『傳法寶紀」也明白 說到:

  「忍、如、大通之世,則法門大啟,根機不擇,齊速念佛名,令凈心」。

  忍,是五祖弘忍。如,是五祖的弟子,潞州法如。通,是大通神秀!簜鞣 寶紀』說:五祖及法如與神秀,開啟的禪門,是這樣教導(dǎo)的!改罘鹈,「凈心」:這二者,就是教授修持的方便,正是『文殊所說般若經(jīng)』中,「一行三昧 」的修持方便,F(xiàn)在專從這兩點,怎樣的統(tǒng)一修持,來觀察五祖門下,分頭宏化 的禪門。

  三 北宗的念佛,凈心

  先說北宗。在形式上,這是更近似「東山法門」的學(xué)派。一般以神秀為北宗 。其實,神秀為北宗的代表人物,而北宗實為五祖門下,以嵩山為中心,而弘化 于當時的政治中心──東(洛陽)西(長安)二京的禪系。神會秉承韶州慧能的 禪風,以「南宗」為號召,黃河流域的五祖門下,也就被稱為「北宗」了。這是五 祖的大弟子們,神秀只是杰出的一位而已。從歷史上看來,這一系中,以垂拱二 年(六八六,五祖去世已十年了),法如在嵩山開法為始。法如于永昌元年(六 八九)就去世了,所以不大著名。接著,神秀在荊州玉泉寺宏開禪法,門下盛極 一時。久視元年(七00),受則天帝的禮請進京,被推為「兩京法主,三帝(則天,中宗,睿宗)國師」,受到了無比的崇敬。神秀宏禪的時代,為六九0─ ─七0六年。五祖的又一位弟子,安州玄賾,也在景龍二年(七0八),奉!1糪入 西京,在東都廣開禪法,約七二0頃去世。在這一時期中,還有五祖弟子嵩山老 安,隋州玄約,資州智詵,都被征召入京,在兩京一帶宏化。則天帝曾征請了八位禪師,大都是五祖門下。神秀的弟子中,義福,普寂。尤其是普寂,他奉則天 的制命,代統(tǒng)本師神秀的法眾。一直在京師宏化,一共三十多年,到開元二十七 年(七三九)才去世。在當時的禪師中,享到了神秀那樣的尊崇。普寂曾推神秀 為六祖,自己為第七祖。這五十年,可說是北宗獨占了北方禪門的時代。

  北宗的禪風,過去只是從『壇經(jīng)』的「時時勤拂拭」,及圭峰的『圓覺經(jīng)大 疏鈔』,略知一二。近代由于燉煌寫本,代表北宗的作品的發(fā)現(xiàn),而逐漸明了出 來。代表北宗的作品,有關(guān)史傳的『傳法寶紀』,『楞伽師資記』而外,重要的 有『大乘北宗論』,『大乘無生方便門』,『大乘五方便』(『宗教研究』新十 四卷二號),『無題』(大英博物館S二五0三),『無題附贊禪門詩』。『大乘無生方便門』,『大乘五方便』,『無題』,『無題附贊禪門詩』,實為同一內(nèi)容,只是傳本不同──次第、詳略,具闕的不同而已,為北宗當時傳授禪法的 一種記錄。

  代表這一禪門的,是「五方便」:一、總彰佛體──離念門,依『起信論』 。二、開智慧門──不動門,依『法華經(jīng)』(也通釋『金剛經(jīng)』,『維摩詰經(jīng)』 ,『華嚴經(jīng)』)。三、顯不思議門,依『維摩詰經(jīng)』。四、諸法正性門,依『思 益經(jīng)』。五、無礙解脫──了無異門,依『華嚴經(jīng)』!簤(jīng)』中說:

  「又見有人教人坐,看心看凈,不動不起,從此置功」。 「此法門中坐禪,元不看心,亦不看凈,亦不言(不)動」。

  『壇經(jīng)』所指責的,正是五方便中的前二門?葱目磧簦请x念門;不動不 起,是不動門。這是北宗傳授修持的法門;其余三門,只是以此解通大乘經(jīng)義。 所以圭峰稱之為「拂塵看凈,方便通經(jīng)」!覆粍娱T」,雖參合了『涅槃經(jīng)』的 聞不聞四句,而實則與『楞嚴經(jīng)』有關(guān)。如說:「和尚打木問言:聞聲不?(弟子答):聞。不動」。 「于耳根邊證得聞慧,知六根本來不動。有聲無聲落謝常聞,常順不動修 行。以得此方便正定,即得圓寂,是大涅槃」。

  這是根性常在不動的說明。和尚擊木發(fā)聲,問大家「聞聲否」,與『楞嚴經(jīng) 』的擊鐘驗常一樣。從根(聞等)性不動用功,開智慧門,入佛知見。這部分擱 下不談。

  北宗的傳授,主要為總彰佛體──離念門。傳授的前方便,是發(fā)愿、懺悔、 受戒等。正授的方便,是這樣:

  「次各令結(jié)跏趺坐」。 問(原作「同」):佛子!心湛然不動,是沒(什么)?言:凈。佛子! 諸佛如來有入道大方便,一念凈心,頓超佛地。 和尚擊木,一時念佛。 和(尚)言:一切相總不得取相,所以金剛經(jīng)云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?葱娜魞,名凈心地。莫卷縮身心!舒展身心,放曠遠看,平等盡虛空看 ! 和(尚)問言:見何物?(佛)子云:一物不見。 和(尚)言:看凈,細細看。即用凈心眼、無邊無涯際遠看,(原有「和 言問」三字,應(yīng)是衍文)無障礙看! 和(尚)問:見何物?答:一物不見。 和(尚)言:向前遠看,向后遠看,四維上下一時平等看,盡虛空看。長 用凈心眼看,莫間斷,亦不限多少看。使得者然(疑是「能」字)身心調(diào) ,用無障礙。 和(尚)言:三點是何?(佛)子云:是佛(∴,見『涅槃經(jīng)』,讀為伊 ,代表佛大般涅槃。古人,現(xiàn)代的日本人,「佛」字每寫作「!1漕」,就從 此意義而來)。 「是沒是佛?佛心清凈,離有離無,身心不起,常守真心。是沒是真如?心不起心真如,色不起色真如。心真如故心解脫,色真如色解脫。心色俱 離,即無一物是大菩提樹。 佛是西國梵音,此地往翻名為覺。所言覺義,謂心體離念。離念相者,等 虛空界,無所不遍,法界一相,即是如來平等法身。于此法身,說名本覺 。覺心初起,心無初相,遠離微細念,了見心性性常(性常,疑為「常住」之誤),名究竟覺」。

  上來所引的,是『大乘無生方便論』文。這是當時傳授禪法的實錄!负汀 是和尚,禪法的傳授者!缸印故欠鹱,指來會受禪的大眾。傳授,采問答式: 一面說,一面用功,一面問,一面答。在大家結(jié)跏趺坐后,和尚先標舉主題:「 心湛然不動」,是什么?自己說:是「凈」。這一「凈」字,是北宗坐禪的要訣 。所以接著說:「如來有入道大方便,一念凈心,頓超佛地」。原則的說,北宗 是直示「凈心」,頓成佛道的!竷簟梗皇恰竷粜摹埂V黝}宣示已了,和尚把 「法木」(如驚堂木一樣,F(xiàn)在講經(jīng)、傳戒,也還用木)一拍,大家一起念佛。念什么佛?怎樣念佛,雖不大明了,而北宗的禪法方便,的確是先念佛的。

  來參加傳授禪法的大會,只是為了成佛。念佛雖只是口里稱名,卻是引心向 佛。進一步,要坐禪了。佛是「覺」,是「心體離念」,也就是「湛然不動」的 「凈心」。所以要大家從「凈心」下手用功。據(jù)北宗原意,不是要你執(zhí)著一個「 凈心」,所以先引『金剛經(jīng)』句,一切相都不得取。一切相不取不著,就是凈心 了!缚础梗褪恰赣^」,用「凈心眼看」,上下,前后,四方,盡虛空看。依 北宗的見解,我們的身心,是卷縮的,就是局限在小圈子里。所以用盡一切處看 的方便,從身心透出,直觀無邊無際,無障無礙。如『無題』(大英博物館S二 五0三)說:

  「問:是沒是凈心體?答:覺性是凈心體。比來不覺故心使我;今日覺悟 ,故覺使心。所以使伊邊看,向前向后,上下十方,靜鬧明暗,行住坐臥 ,俱看。故知覺即是主,心是使。所以學(xué)此使心方便,透看十方界,乃至 無染,即是菩提路」。

  坐了一回,也就是看了一回,和尚就問:見個什么?坐者說:「一物不見」 ,就是「無一物」。一再問答,「一物不見」。盡虛空觀而沒有什么可得的,這 就是系緣法界一相。然后和尚又問:∴是什么?是佛。一轉(zhuǎn)而直示凈心即佛,所 以說:「佛心清凈,離有離無」?葱目磧,只是「離念門」,「無一物」是「 大菩提樹」(依此開花成果)。對于「佛」的開示,直引『大乘起信論』的「覺 義」。覺是「心體離念」,「離念相……即是如來平等法身」。所以北宗是以「 凈」──無一物可得為方便;以「離念」成就「凈心」,頓成佛道的。

  這是傳授方式。學(xué)者在平時,當然不用問答,只是念一回佛,然后攝心看凈 。初學(xué)到盡虛空看,也還是有次第(很像修四無量觀,由小而大,由近而遠)方 便。到成就,就是證入!豪阗熧Y記』傳五祖弘忍說:

  「爾坐時,平面端身正坐。寬放身心,盡虛空際遠看一字(可能是佛字) ,自有次第」。 「若初心人攀緣多,且向心中看一字」!缸C后坐時,狀若曠野澤中,迥處獨一高山,山上露地坐。四顧遠看,無 有邊畔。坐時,滿世界,寬放身心,住佛境界。清凈法身無有邊畔,亦復(fù) 如是」。

  『文殊般若經(jīng)』的「一行三昧」,專念佛名,系緣法界一相,能悟入眾生與 佛的法界無差別性!敢恍腥痢沟男蕹址奖悖欠衽c北宗一樣,當然還待研究 。然在形式上,「東山法門」以般若的「一行三昧」為宗,疾成佛道;北宗的修法,也可說最近似了!

  四 凈眾與宣什宗

  五祖門下,分化于現(xiàn)今四川省方面的,不在少數(shù),F(xiàn)今所能知道的,有「凈 眾」(或作凈泉),「保唐」,「宣什」──三派。保唐宗是不念佛的。這一派 ,形式上繼承五祖弟子,而實受到南宗──曹溪禪的影響。凈眾與宣什,都沒有 詳備的記錄可考,現(xiàn)就可知的,略為敘述。

  「凈眾」,繼承五祖弟子,資州智詵的法脈。智詵也曾應(yīng)則天的禮請;回到 資州(今四川資中縣北)德純寺,長安二年(七0二)就去世了。弟子處寂(俗 姓唐,人稱唐和上)繼承宏闡,開元二十年(七三二)去世。繼承人為無相(俗 姓金,新羅人,人稱金和上),移住成都的凈眾寺,成「凈眾」一派。智詵與處 寂的傳禪方便,無可稽考。無相──凈眾的開法情形(稱為「開緣」),如『歷 代法寶記』說:「金和上每年十二月、正月,與四眾百千萬人受緣。嚴飾道場,處高座說 法」。 「先教引聲念佛,盡一氣念絕,聲停,念訖云:無憶、無念、莫妄。無憶 是戒,無念是定,莫妄是慧。此三句語,即是總持門」。

  凈眾宗的「開緣」,據(jù)圓覺經(jīng)大疏鈔卷三,知道與當時的開戒一樣。這是集 合大眾,而進行傳授與短期的學(xué)習。所以「十二月正月」,不是兩次,而是從十 二月到正月。大眾集合后,先要修方等懺法,一七或二七。然后正授禪法,授時,先教大家引聲念佛,也就是盡一口氣而念。大概念了多少口氣,聲音停下來, 開示禪法,總不離「無憶無念莫妄」三句。開示傳授完了。接著就坐禪,如『圓 覺經(jīng)大疏鈔』卷三之下說:

  「授法了,便令言下息念坐禪。至于遠方來者,或尼眾俗人之類,久住不 得,亦須一七二七坐禪,然后隨緣分散」。

  「凈眾」的禪法,先引聲念佛,然后息念坐禪。而禪的內(nèi)容,不外乎「無憶 無念莫妄」。從『文殊般若經(jīng)』的「一行三昧」去看,這不外念佛,及以無憶無 念莫妄的禪,而導(dǎo)入法界一相的境地。無相──金和上的禪法,無憶無念莫妄, 是別有傳承的,如『歷代法寶記』說:「我此三句語,是達磨祖師本傳教法,不言是詵和上,唐和上說」。 「我達磨祖師所傳,此三句語是總持門。念不起是戒門,念不起是定門, 念不起是慧門:無念即是戒定慧具足」。

  金和上不認這三句為從智詵,處寂傳來,而說是達磨傳來。我以為:這是受到了曹溪禪的影響。如『壇經(jīng)』說:

  「悟此法者,即是無憶、無念,莫起誑妄」。

  「無憶、無念、莫起誑妄」,不就是「無憶、無念、莫妄」嗎?金和上以無 念為戒定慧具足,就是戒定慧等學(xué)。金和上宏禪的時代,與神會北上宏揚南宗的 時代相當。在有關(guān)神會的作品中,沒有「無憶、無念、莫妄」的開示。那時,手 寫秘本的『壇經(jīng)』,金和上一定見到了,這才以達磨傳來,與智詵,處寂不同, 而以三句教人。

  五祖門下的「宣什」宗,如『圓覺經(jīng)大疏鈔』卷三之下說:

  「即南山念佛門禪宗也。其先亦五祖下分出,法名宣什。果州未和上,閬 州蘊玉,相如縣尼一乘皆弘之。余不的知稟承師資昭穆」。

  「法名宣什」的意義不明,或是宗派的名稱。宗派,或從地方得名,如「洪 州宗」,「牛頭宗」;驈乃略旱妹,如「荷澤宗」,「凈眾宗」,「保唐宗」 !感病,大致不出這二類。但在宗密時代,這一派的傳承法系,已不能明確說明,只知道「從五祖下分出」而已。弘傳這一宗的,有果州(今四川蒼溪縣) ,閬州(今四川閬中縣),相如縣。宗密在『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』中, 也說到「果閬宣什」。這是宏化于四川嘉陵江上流的禪門。從他的傳授儀式,與 「凈眾」大同而論,這多少受有「凈眾」,或常時傳戒的影響。

  「宣什宗」的傳授禪法,也如『圓覺經(jīng)大疏鈔』卷三之下說:

  「初集眾,禮懺等儀式,如金和上門下」。 「欲授法時,以傳香為師資之信」。 「正授法時,先說法門道理,修行意趣。然后令一字念佛:初引聲由(? )念,后漸漸沒(低?)聲,微聲,乃至無聲。送佛至意,意念猶粗,又 送至心。念念存想,有佛恒在心中。乃至無想,盡(?)得道」。

  「宣什」的傳授,與「凈眾」一樣,也是集眾傳授,而作短期的修習。在儀 式中,「傳香」是這一宗的特色。傳授時,先開示法門道理,然后教授禪法。以 念佛為方便:先念「一字」佛,就是只念一個佛字。在上面「北宗」中,也曾說「看一字」。在攝心入定的修習中,簡單比復(fù)雜有效。五祖門下的念佛,大致是 只念一「佛」字的!簣A覺經(jīng)疏鈔』原文,有些錯字,但意義還可以了解。傳授 即修持的方法是:先引(長)聲念;漸漸的低聲念;再漸漸的微聲念,聲音輕到 只有自己聽到;再不用聲音念,就是意想念佛(一「佛」字)。意想念還是粗的 ,更微細是心念。心,應(yīng)指肉團心(通俗是以此精神根源處的)。念念存想有佛 在心里。這還是有想念的,更微細到想念不起,心佛不二,佛恒住心中,那就是 得道開悟了。念佛與禪,「宣什」是真的統(tǒng)一起來。這一修法,是可用以攝心入 定的。在大小乘中,也有類似的修法。但只是這樣,以為是得道了,有些人是不會同意的。

  五 曹溪的南宗

  五祖門下,最特出而予未來佛教以重大影響的,是曹溪慧能,也就是六祖。 六祖所傳,也還是「東山法門」(『宋高僧傳』「慧能傳」)。代表曹溪禪的,是『壇經(jīng)』。雖然近代學(xué)者,異說紛紜,而足以代表曹溪禪風的,還只是『壇經(jīng) 』;『壇經(jīng)』只是為后人添附一些而已(『壇經(jīng)』問題,別論)。

  『壇經(jīng)』的主題,是說「摩訶般若波羅蜜」。『文殊說般若經(jīng)』,曼陀羅仙 所譯的,正名『文殊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』。經(jīng)說修「一行三昧」,「當先聞 般若波羅蜜,如說修學(xué)」。如從這一點看,六祖說「摩訶般若波羅蜜」,在五祖 門下,并非創(chuàng)新,而是學(xué)有稟承的。上面說到,五祖門下傳禪,一般是「念佛名 」,「令凈心」(不但北宗如此)。而『壇經(jīng)』主體──大梵寺施法部分,也是 傳禪的記錄,卻是這樣說:

  「善知識!凈心!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法」。 「總各各至心,與善知識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。善知識雖念不解,慧能與 說,各各聽」! 「迷人口念,智者心行。……莫空口說!不修此行,非我弟子」。

  六祖以「凈心」(六祖自己「凈神」良久,才說話),「念摩訶般若波羅蜜」,教授弟子。念是口念的,六祖以念摩訶般若波羅蜜,代替了念佛。傳說四祖 道信,在吉州城被圍困時,就勸大家「但念般若」(『續(xù)高僧傳』「道信傳」) !改畎闳簟梗谶_摩禪系統(tǒng)中,道信已在提倡了。然念般若,如不解不行,是 沒有用的。真正的佛弟子,應(yīng)該由念而解而實行的。上來五祖門下的念佛,并非 稱念佛名以求往生凈土,主要是「佛」這個名詞,代表了修行目標。念佛是念念 在心,深求佛的實義,也就是啟悟自己的覺性,自成佛道的。所以五祖門下所念 的,是「一字佛」(『文殊說般若經(jīng)』,作『一佛」)。在『壇經(jīng)』中,不說佛 而直指「般若」,如說:「菩提般若之智,世人本自有之。即緣心迷,不能自悟,須求大善知識示 道見性」。

  「般若」,「菩提」,是異名而實同的。依菩提而名為佛,也就是依般若而 名為佛;佛與般若,本無差別。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,「佛」每解為外在的,十 方三世佛,不免向外覓佛,或有求加持、求攝受的他力傾向。六祖禪的特色,是直探根本,將一切──發(fā)愿,懺悔,歸依,佛,都直從自身去體見,從自身本有 「菩提般若」中去悟得。如說到佛時,就說:

  「三身在自法性,世人盡有,為迷不見,外覓三如來,不見自色身中三身 佛」。 「凡夫不解,從日至日,受三歸依戒。若言歸佛,佛在何處?若不見佛, 即無所歸」。

  六祖重于自性佛,自歸依佛,見自法性三身佛。而這就從念摩訶般若波羅蜜 ,開示本有般若而顯示出來。所以,以「念般若」代「念佛」,外表上不同,而 實際一致。進一步說,比形式的念「一字佛」,更得五祖禪的真意呢!

  六祖也說到一行三昧,但與一般的見解,也不相同!簤(jīng)』說:

  「一行三昧中,于一切時中,行住坐臥,常直心是。凈名經(jīng)云:直心是道 場,直心是凈土。莫心行諂曲,口說法直。不行直心,非佛弟子。但行直 心,于一切法上無有執(zhí)著,名一行三昧。迷人著法相,執(zhí)一行三昧,直心 坐不動,除妄不起心」。

  『壇經(jīng)』以「直心」為「一行三昧」,可說受到『起信論』的影響!浩鹦 論』說:「直心,正念真如法故」。稱「真如三昧」為「一行三昧」,也沒有說 到「念佛」。依『壇經(jīng)』說:「直心」──行住坐臥,無不是「一行三昧」。這 明顯的,彈斥那「直心坐不動,除妄不起心」──重于坐禪,重于除妄的禪者。 「東山法門」所宏傳的「一行三昧」,一般以「念佛名」,「凈心」為教。而實 現(xiàn)凈心成佛的方便,是坐禪,離念(除妄)。形成念佛與凈心形式的。六祖的「 一行三昧」,與一般不同,但不一定與五祖禪不合。

  「北宗」,「凈眾宗」,「宣什宗」,依「一行三昧」而念佛,都是「一字 佛」,都不是求佛攝受,愿生凈土的。六祖以「見自性自凈,自修自作,自性法 身,自行佛行,自作自成佛道」為宗;念「般若」而不念「佛名」,當然不會說 「往生凈土」了!簤(jīng)』有答韋使君疑問一則──念阿彌陀佛,能不能往生西 方?六祖的答說中,指出「迷人念佛生彼,悟者自凈其心」。有幾句話說:「心但無不凈,西方去此不遠。心起不凈之心,念佛往生難到」。 「但行十善,何須更愿往生?不斷十惡之心,何佛即來迎請?若悟無生頓 法,見西方只在剎那。不悟頓教大乘,念佛往生路遙,如何得達」!

  六祖徹底發(fā)揮了自凈自作的自力說。對彌陀的悲愿攝受,念佛往生──他力 佛教的特殊意趣,顯然是不曾加以理會。從歷史看來,四祖、五祖、六祖,六祖 弟子的時代(六二0──七七0),一貫的是從自己身心,去自悟自修,自成佛 道。六祖對往生凈土的觀點,有以為是為了破執(zhí)。這是主觀的解說,忽略了當時 (一、二百年)的禪風。禪凈合修,這是后人的調(diào)和,不是禪宗的原始意義。

  這里想說到「保唐宗」的無住禪師(弘禪不久,約七六五──七七四),他 批評向外求佛菩薩的人(『歷代法寶記』)說:

  「大德!佛在身心,文殊不遠。妄念不生,即是見佛,何勞遠去!……說 偈:迷子浪波波,巡山禮土坡。文殊只沒(這么)在,背佛覓彌陀」。

  在形式上,無住是繼承無相──金和上的衣法,而實際是別成「保唐」一派。圭峰『圓覺經(jīng)大疏鈔』(卷三之下),以無住為五祖門下,老安(嵩山慧安) 的再傳弟子。然據(jù)無住弟子所作的『歷代法寶記』說,并不如此!簹v代法寶記 』說: (無住)「忽遇(老安的弟子)白衣居士陳楚璋……密契相知,默傳心法 。……三五年間,白衣修行」。 「天寶年間,忽聞范陽到次山,有明和上;東京有神會和上;太原府有自 在和上,并是第六祖師弟子,說頓教法。……遂往太原禮拜自在和上。自 在和上說:凈中無凈相,即是真凈佛性。和上(指無住)聞法已,心意快 然。……(自在)老和上……便與削發(fā)披衣」。

  無住從老安弟子陳楚璋得法,又從六祖弟子自在和上得法并出家。『歷代法 寶記』,認慧能為六祖,對神會也有良好影響!副L啤褂胁芟U的特色,如批 評「看凈」的說:「法無垢凈,云何看凈?……看凈即是垢」。論禪定說:「起 心即是塵勞,動念即是魔縛。只沒(這么)閑,不沉不浮,不流不轉(zhuǎn),活鱍鱍,一切時中總是禪」。這一派,圭峰稱之為「教行不拘」,對佛教所有事相──「 禮懺,轉(zhuǎn)讀,畫佛,寫經(jīng),一切毀之,皆為妄想」。這是不用任何儀式;出家眾 在一起,也沒有任何制度;連日常經(jīng)濟,也不去顧問的一派。這是著重理證的, 受有曹溪禪的影響,而多少流于極端的學(xué)派。對佛教來說,不免引起破壞的副作 用。與六祖門下有關(guān),不向外求佛,所以附帶的說在這里。

  六 東山法門的原意

  五祖門下傳出的禪法,都是念佛名與坐禪相結(jié)合的。在宏傳修習中,都成為 定形的軌式,次第修習的歷程。五祖禪門而流于這種形態(tài),不是沒有人感到失望 ,而發(fā)出慨嘆的。杜朏的『傳法寶紀』就說:

  「至乎今之學(xué)者(對「念佛名令凈心」),將為委巷之談,不知為知,未 得為得。念佛凈心之方便,混此彼流(?);真如法身之端倪,曾何仿佛 !悲夫!豈悟念性本空,焉有念處(責念佛)!凈性已寂,夫何凈心(責凈心)!念凈都亡,自然滿照。于戲!僧可有言曰:四世之后,變成名相 ,信矣!……今大通門人,法棟無撓,伏膺何遠!裹足宜行,勉哉學(xué)流, 光陰不棄也」!

  杜朏是神秀弟子。對「念佛名」與「凈心」,確認為五祖弘忍、神秀,禪門 化導(dǎo)的方便。但當時神秀門下的「念佛」與「凈心」,形式化而漸失五祖禪的真 意義,不免發(fā)出了「悲夫」、「于戲」的慨嘆!末了幾句,顯然是勉勵神秀弟子 們的。『傳法寶記』的著作,一般論為開元初年(七一三──)作。約為六祖慧 能在曹溪入滅前后。這是早在神會北上以前,北宗學(xué)者自覺禪風的蛻變,而對北 宗的批評。

  弘忍、法如、神秀,有「念佛名」,「令凈心」的方便,與后來的北宗,應(yīng) 有多少不同的。另一位北宗學(xué)者凈覺,曾從神秀、老安、玄賾──三大師修學(xué)。 從景龍二年(七0八)起從玄賾學(xué)了十余年,成為玄賾的入門弟子,玄賾曾以衣 缽付囑他。凈覺在神龍元年(七0五)──二十二歲,就作了一部『金剛般若理鏡』。開元十五年(七二七),作了『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jīng)』。李知非說他「由 般若波羅蜜而得道」,是北宗中重視般若的大師。李知非『心經(jīng)略序』,說凈覺 「三十余年居山學(xué)道」;又說「比在兩京,廣開禪法,王公道俗,歸依者無數(shù)」 :這是北宗極盛時代,義福、普寂以外的又一系。他著有『楞伽師資記』,是繼承玄賾的『楞伽佛人法志』而作的,約七二0年頃撰。『楞伽師資記』中,傳說 了四祖道信,對「一行三昧」,「念佛名」,「令凈心」的意見。凈覺的出家學(xué) 道,離四祖道信已五十多年。所傳的道信禪法,不知根據(jù)什么?然距離并不太久 。五祖及其門下,都重「一行三昧」,而五祖的禪,是稟承道信的,所以所傳道 信的意見,應(yīng)有部分的真實性。凈覺在『楞伽師資記』中,引用道信的『入道安 心要方便門』。這部禪法,內(nèi)容相當豐富,也相當雜,這是有過補充與附加的『 入道安心要方便門』發(fā)端說「我此法要,依楞伽經(jīng)諸佛心第一。又依文殊說般若經(jīng),一行三昧,即念 佛心是佛,妄念是凡夫」。

  這是標宗,提示了禪法的依據(jù)與宗要。在達磨禪(舊有的)用以印心的『楞 伽經(jīng)』外,又增『文殊說般若經(jīng)』。以后五祖門下禪法的開展,都不離這一家法 。如神秀「論楞伽經(jīng),玄理通快」;而對則天卻說:「依文殊般若經(jīng)一行三昧」 。『楞伽』與『般若』的合一,是始于道信的。原文在標宗后,引『文殊說般若 經(jīng)』「一行三昧」文,然后說:

  「夫身心方寸,舉足下足,常在道場。施為舉動,無非菩提」。 「除三毒心,攀緣心,覺觀心;念佛心心相續(xù),忽然澄寂,更無所緣念。 大品經(jīng)云,無所念者,是名念佛。何等名無所念?即念佛心,名無所念。 離心無有別佛,離佛無有別心。念佛即是念心,求心即是求佛。所以者何 ?識無形,佛無形,佛無相貌。若也知此道理,即是安心。常憶念佛,攀 緣不起,則泯然無相,平等不二。入此位中,憶佛心謝。即不須征。即看 此等心,即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。……如是等心,要令清凈,F(xiàn)在前,一 切諸緣不能干亂。何以故?一切諸事,皆是如來一法身故」。「略舉安心,不可具盡。其中善巧,出自方寸」。

  這部分,是「入道安心要方便門」的根本。從念佛而契入「泯然無相,平等 不二」的法界一相,就是「一行三昧」。念佛,是佛無相貌(經(jīng)說:「不取相貌 」)的;念佛而入無所念,即心即佛,為安心的方便。說到「看此等心」,「如 是等心要令清凈」,也有「看心」「看凈」的意味。但這是在「憶佛心謝」,無 所念而顯的「凈心」,這就是法身。「更不須征」(推求),只是照顧自心,凈心,F(xiàn)前就得。

  「一行三昧」的修證,雖如上所說,但眾生的根性不一,所以從「念佛」而契入一法界性,情形也有多少不同,該論又說:

  「云何能得悟解法相,心得明凈」? 「信曰:亦不念佛,亦不捉心,亦不看心,亦不計心,亦不思惟,亦不觀 行,亦不散亂,直任運,亦不令去,亦不令住,獨一清凈,究竟處心自明 凈」!富蚩芍B看心,即得明凈,心如明鏡。或可一年,心更(便?)明凈。或 可三五年,心更(便?)明凈」。 「或可因人為說,即悟解;蚩捎啦豁氄f,得解」。 「為學(xué)者取悟不同,有如此差別。今略出根緣不同,為人師者,善須識別 」。

  不同的安心方便中,有的是「不看心」,「不看凈」,「不念佛」,只是「 直任運」,心就自然明凈。這與六祖的「不看心」,「不看凈」,「不念佛」, 有著非常的近似。在七二0年頃,從神秀,老安,玄賾所傳,從四祖以來的禪門 ,有不看心,不看凈,不念佛的存在。在嶺南的六祖,直提頓教,只是四祖以來 ,深徹而簡易的部分,給予特別的唱導(dǎo)而已。從杜朏與凈覺的撰述中,堅定的相 信,五祖弘忍所傳的禪法,不只是「念佛名」,「令凈心」;「看心」、「看凈 」那一類型的。在這自心是佛的立場,對于一般念佛,求往生凈土的方便,四祖 與六祖所說,自然歸于一致(其實北宗等都是一樣的),如『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」說:

  「問:用向西方不」? 「信曰:若知心本來清凈,不生不滅,究竟清凈,即是凈佛國土,更不須 向西方。……為鈍根眾生,令向西方,不為利根人也」。

  『入道安心要方便門』,后安立五門,第五門為「守一不移」。傳為五祖所 說的『修心要論』,就是宣說「守心第一」。這樣的「守心第一」,禪風漸傾向 于常坐,發(fā)展而成為北宗的「直坐不動」,「除妄不起」。然而,四祖、五祖所 傳,是不限于此的。

  七 結(jié)說

  再想說明兩點,作本文的結(jié)論。

  一、從上來的敘述,可見南宗與北宗的分立,都是淵源于黃梅,而且是始于 道信的。道信以『文殊說般若經(jīng)』,「一行三昧」為方便,實為此后禪門開展的重要根源。天臺學(xué)者荊溪湛然(七一一──七八二),在『止觀輔行傳宏決』( 卷二之一)也說:

  「信禪師元用此(『文殊說般若經(jīng)』)經(jīng)以為心要。后人承用,情見不同 ,致使江表京河,禪宗乖互」。

  這一說明,極為精確!『文殊說般若經(jīng)』的「一行三昧」,智者在『摩訶止 觀』,明四種三昧,就引用以說明「常坐三昧」。這部經(jīng)從梁代譯出以來,影響 極為廣泛!浩鹦耪摗灰盟钦咭盟;以「念佛」,「觀心」,作為即心 即佛方便的道信,也引用這部經(jīng)。道信是達摩禪大發(fā)展的重要關(guān)鍵。傳說:道信 在黃梅雙峰以前,曾「留止廬山大林寺,……又經(jīng)十年」(『續(xù)高僧傳』「道信 傳」)。大林寺,是智者門人智鍇(六一0卒)開山的。道信到大林寺,約為智 鍇晚年。一住十年,對天臺的禪法,多少會有影響的。道信在達摩禪的本質(zhì)上, 開展「一行三昧」的安心方便,而禪門大大的興盛起來。「一行三昧」,在四祖 ,五祖時代,是應(yīng)機而頓漸淺深不一的!阜ㄊ茈p峰」的慧忠,也還是「論頓也不留朕跡,語漸也返常合道」(『宋高僧傳』「慧忠傳」);顫姖姷摹敢恍腥 昧」,到了五祖門下,逐漸分流而形成對立。

  二、四祖、五祖、六祖,凡自認達摩系的禪,「念佛」、「凈心」的方便, 極為普遍,也有「不念佛」、「不看心」、「不看凈」的。然有一共同點,即從 自心中自凈成佛道。「念佛」,淺的是稱念佛名(一字佛),深的是離念或無念 ,就是佛!改罘稹故亲粤,而不是仰憑佛力以求往生凈土的。金陵法持,傳說 為弘忍弟子,有凈土的傾向。如『凈土往生錄』卷中說:

  「法持……依黃梅忍大師得心焉。……持于凈土,以系于念,凡九年,俯仰 進止,必資觀想」。

  被稱為五祖十大弟子之一的法持,晚年專心于凈土的觀想,傾向于他力的念 佛。從唐代(中唐以上)禪宗的各派來看,這是多少感到奇突的。依『宋高僧傳 』,『景德傳燈錄』;說法持為十弟子之一,是五祖對玄賾說的。然檢玄賾的弟 子凈覺,依玄賾『楞伽佛人法志』,而作的『楞伽師資記』,所說十弟子中,并沒有法持!簹v代法寶記』所說黃梅十弟子,也沒有法持。雖然遲一些,圭峰已 說到金陵法持,但這到底是變化了的傳說,不足為據(jù)。從當時「一行三昧」的念 佛來說,法持是不屬于這一法系的。禪宗對念佛的原始見解,一貫是自力的,作 為即心即佛之方便的。從「東山法門與念佛」的研究中,得到了這一明確的結(jié)論 。

精彩推薦